徐鹤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缓慢炎性病变过程的疾病, 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脓血等, 治愈难度大, 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多, 是结肠癌癌前病变的可能性因素[1]。近年来, 本院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临床治疗上给予中医药治疗, 疗效较为显著。为此, 本文择取本院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芍药汤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到本院就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 各46例。参照组中男28例, 女18例, 年龄21~71岁, 平均年龄(46.3±9.2)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病程(8.7±2.8)年。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0例, 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46.8±8.4)岁;病程4个月~18年, 平均病程(9.1±3.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用西医及灌肠联合治疗。给予柳氮磺胺吡啶0.5 g口服, 3次/d;并给予5 mg地塞米松混合100 ml 2%甲硝唑行保留灌肠法, 1次/d。观察组采用芍药汤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 中药主方:白芍25 g, 黄芩15 g, 黄连6 g, 炙甘草 10 g, 木香 20 g, 白术 25 g, 陈皮 15 g, 防风 10 g, 地榆10 g, 柴胡10 g, 白头翁12 g, 枳壳15 g, 槐花10 g, 莱菔子15 g;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给予加减:食滞者, 将山楂替换方中甘草;泻下赤冻者, 方中加入当归和牡丹皮;便血且颜色紫暗者, 方中加入黄柏;1剂/d, 水煎取汁, 早晚各1次温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判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部位黏膜充血现象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 肠镜检查显示病变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 高于参照组的78.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 低于参照组的3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 一般认为和遗传、心理、感染及自身的免疫系统有紧密的联系[3]。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是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 因其具有绵延不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西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并联合保留灌肠治疗, 但临床疗效欠佳[4,5]。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中属于“泄泻”、“滞下”、“脏毒”、“肠癖”等范畴。《内经》称为“赤沃”, “少阴之病,腹满痛溏泄, 但为赤沃”, “少阴司天, 火淫所胜, 民病沌泄赤白”;《伤寒杂病论》称为“下利”。主张“少阴病, 下利使脓血者, 桃花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主之”[6]。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情志郁结,日久则会致使肝、肾、脾、胃等重要脏器出现功能障碍、肠道功能失调, 严重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 进一步导致机体功能下降, 如此反复循环, 危害患者的健康[7]。所以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主要是调和气血、促进肠胃蠕动、改善肠道功能等。芍药汤具有调和气血、清热润燥等作用, 与痛泻要方联合应用的方剂中, 白芍可起到调和气血之功效;白术具有燥湿健脾之效;防风能散肝舒脾;陈皮可醒脾梳气;黄连、白头翁、黄芩能清热解毒、清肠利湿;地榆可清热凉血、促进炎症的吸收;木香、枳壳、柴胡、莱菔子具有健脾润燥、行气除满等效果;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且痛泻要方加减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对症加减药方, 因而增进疗效。二者连用, 具有疏肝健脾、清热解毒、疏肝顺气等功效, 进而促进肠胃蠕动, 消除或缓解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临床症状[8-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参照组的78.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 低于参照组的3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与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相比,慢性溃疡结肠炎患者应用芍药汤与痛泻要方加减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芍药汤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罗紫英, 徐胜国.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15):61-62.
[2] 李在贵.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31):23.
[3] 吴奎.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14):86-87.
[4] 肖毅.芍药汤与痛泻要方联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9):115.
[5] 梁国威.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3):129.
[6] 成华彬.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评价.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5(6):234.
[7] 颜湘华, 刘翠云, 刘红丽.芍药汤合痛泄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8):21-22.
[8] 温杰鹏, 陈志文.芍药汤合痛泄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24):58.
[9] 何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芍药汤与痛泻要方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3(11):146-147.
[10] 侯继东, 许金彪, 李辉.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分析.医药, 2016(12):00195.
[11] 颜丽花, 王小娟.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4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 2016, 32(6):55-56.
[12] 陶永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采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治疗的效果.现代养生b, 2015(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