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价值

2017-03-23 04:35王晓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贲门癌重建术胃底

王晓东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洛阳 471000

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价值

王晓东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洛阳 471000

目的 分析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72例进行分组,观察组36例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术中联合胃底重建术,术中注意保留患者迷走神经;对照组36例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术中未行胃底重建术。对比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厌食、烧心、恶心、嗳气、反流、腹泻、腹胀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食管体部静息压、收缩压及胃内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食管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时,术中行胃底重建术,并保留患者迷走神经,能改善患者胃肠消化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保留迷走神经

食管贲门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是常用治疗手段,虽能切除肿瘤,但术中神经组织损伤大,严重影响患者消化功能,产生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碍等[1]。胃底重建术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常见术式,保留患者术中迷走神经,对患者病情恢复及胃肠功能恢复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分析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72例,无食管疾病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内镜检查食管形态正常;排除胃肠疾病史、腹部手术史及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根据国际抗癌联盟食管癌TNM分期标准[2]进行食管贲门癌分期;均为下段食管贲门癌;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0~75岁,平均51.7岁;Ⅰ期1例,Ⅱa期19例,Ⅱb期16例。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30~72岁,平均49.6岁;Ⅰ期2例,Ⅱa期17例,Ⅱb期17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2组均接受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手术方式为食管、贲门癌切除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术,经左胸后外侧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进胸仔细探查,切除部分食管和贲门部,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术,避免幽门成形术。对照组手术过程中注意切断迷走神经干及食管段神经丛、腹部迷走神经时,应常规切断肝支、腹腔支、胃前支及胃后支,术中不予以胃底重建术。

观察组进胸应仔细探查食管贲门癌肿外侵及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程度,确定病变无粘连、转移、外侵,迷走神经干结合胸段食管神经丛、腹段肝支、腹腔支、胃壁分支无恶性肿瘤细胞侵犯后,可采用胃底重建术,术中保留患者迷走神经。准确分离迷走神经前干和后干并予以保护,对包绕在下段食管迷走神经进行准确游离、完整保留患者神经主干上下之间的连贯性。腹部迷走神经保留时,应注意保护患者肝支,解剖胃前支、胃后支和胃窦部的鸦爪支并注意保护。肿瘤切除后应关闭胃残端,于胃后壁近小弯侧,距胃底最高处5 cm处做吻合口,维持吻合口直径约2.5 cm。吻合口上方之重建胃底上吊固定于吻合口上方的纵膈胸膜上3~5针,形成新胃底。2组术后切除食管贲门癌后,保留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具体情况。积极抗感染,预防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厌食、烧心、恶心、嗳气、反流、腹泻、腹胀等症状变化,监测患者24 h胃液变化,用胃泌素放免药盒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测量患者上消化道压力,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2 结果

2.1 2组术后症状比较 观察组厌食、烧心、恶心、嗳气、反流、腹泻、腹胀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症状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术后消化道测压比较 观察组术后食管体部静息压、收缩压及胃内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消化道测压比较 (±s,kPa)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胃功能变化比较 观察组术后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胃功能变化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并发症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患者,观察组1例少量胸腔积液,2例肺炎,发生率8.3%;对照组2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肺炎,1例肺膨胀不全,发生率1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迷走神经是第10对脑神经分布中最为广泛和最长的混合神经[3],经肺部、食管、胃部等脏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时,胃食管吻合术后,迷走神经被切断后,在负压胸腔环境下,会减少胃与十二指肠内压力。术中切除迷走神经时,会使胃泌酸功能降低,增加空腹血清胃泌素,影响胃部排空功能,而食管胃吻合,使食管抗反流机制被破坏,造成胃排空障碍[4]。相关研究[5]报道,食管抗反流机制的发生,多是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膈食管韧带、膈肌和His角等关系密切,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手术创伤及胃移位会破坏食管抗反流机制,致术后食管反流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中切断迷走神经,贲门生理括约肌功能受损,胃部被提入胸腔,胃部解剖位置改变等,造成幽门痉挛[6],胃内胃酸反流至食管腔,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吻合口水肿、吻合口水肿等,造成吻合口溃疡。为此采用食管贲门癌切除时,术中保留患者迷走神经,能避免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维持胃泌素水平及24 h胃内pH值正常,确保胸腔胃能维持正常的基础胃酸分泌量[7]。术中保留患者迷走神经,保留患者胃部分泌、运动及贮存功能,为患者提供必要基础营养,确保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厌食、烧心、恶心、嗳气、反流、腹泻、腹胀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食管体部静息压、收缩压及胃内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食管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胃底重建术时,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保护胃酸分泌功能,避免胃肠运动、贮存功能受损,减少胃肠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食管反流,符合消化道生理功能[8],保护胃部消化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观察组食管体部静息压、收缩压及胃部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术中保留迷走神经,食管与胃吻合口上部能形成高新高压区,在高压状态下能减少术后食管反流的发生。

食管与胃吻合口上部能形成高新高压区,在悬吊胃底后再造胃底,食管与胃部之间形成与His角几乎相一致的作用,吻合口前上方保留与健康人群相一致的4~5 cm残胃胃底结构[9],提高食管与胃吻合口的柔软性,加强吻合口的活瓣样作用。远端胃液在经远端冲入残胃胃底内缓冲池流动时,减缓胃液流动,以免胃液反流至食管内部,积极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恢复效果。为保证食管与胃吻合口部无张力,维持吻合口良好血运,在吻合胃食管时,应上提胃部,对吻合口包绕,并于主动脉弓部纵膈胸膜或胸顶部悬吊,减少术中吻合口瘘、食管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维持胃部正常功能,提高患者手术效果。总之,对早期食管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时,术中行胃底重建术,并保留迷走神经,改善胃肠消化功能,减少食管反流等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程林江.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对胃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14):53-55.

[2] 赵一奇,焦峰,王发恒,等.鱼嘴状套叠缝合和保留迷走神经干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5):520-521.

[3] 李波,田永京,胡云辉,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136-137.

[4] 吴洪财.食管癌术后并发症解析及处理[J].黑龙江医药,2011,24(4):655.

[5] 万易.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6):15-16.

[6] 李启驹,杨光,李军,等.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伴迷走神经干保留术对预后影响的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17(1):69-70.

[7] 闰冀豫.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价值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135-136.

[8] 杨永军.保留幽门和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5):35-36.

[9] 王国范,张百江,杨文锋,等.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后胃功能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41-43.

(收稿2016-10-19)

R573.7

B

1673-5110(2017)07-0100-03

猜你喜欢
贲门癌重建术胃底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有的癌症会引起打嗝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镜下治疗的疗效评价与护理配合研究
长期打嗝警惕贲门癌
长期打嗝警惕贲门癌报警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