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冬梅
摘 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放手”才能确保活动“放而不乱”?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发挥积极的调控能力。与教学过程同步,调控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调控,强化学生有效观察和思考;课上调控,强化学生有效倾听与思考;课后调控,强化学生体验与思考;后期调控,强化学生表达与思考。
关键词:放而不乱;调控;有效观察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放手”才能确保活动“放而不乱”?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与教学过程同步,调控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调控,课上调控,课后调控,后期调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这四个调控过程的。
一、前期调控,强化学生有效观察和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面向的是学生完整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就是最好的主题。并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还在于活动周期比较长,从确定主题到汇报交流短则1~2周,长则1~2个月。浓厚的兴趣也是支撑学生不断探究下去的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留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细心去辨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到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或探究专题。活动前期教师要想办法了解学生感兴趣或关注的事,从活动的源头上开始调控。如:学生在课间玩耍时,捡拾了不少花园中的落叶,拿在手里把玩。于是我把当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点就安排在学校小花园,让学生带上笔和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就是最走心的观察!只有当学生要去画时,她才会仔细观察这些细节:树叶上落下了几片树叶;叶子上原来还有叶脉;叶子的两面颜色不一样等。细心观察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叶子正反两面颜色不一样,摸起来的手感也不一样?等等,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也记录了下来。对于有些不喜欢画画的学生,教师可以教他们拓印树叶的方法,既简单又培养了观察能力。一节课结束,我把学生的树叶笔记收集起来整理,帮他们装订成自然笔记小书。学生拿到自己的小书,都特别有成就感,还想出去观察植物。于是,活动主题《我的植物笔记》顺利生成。
二、课上调控,强化学生有效倾听与思考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一般通过讨论、讲解、演示、汇报等形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这个时候,课堂就“热闹”起来了,站在讲台上的大声讲,坐在座位上的小声讲,真正愿意倾听的学生也被干扰得什么也听不到。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学习的过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真正遇到了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他就产生了“听”的需要,这个时候,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他就能有效倾听了。
三、课后调控,强化学生体验与思考
实践离不开体验。学生课后有没有去体验?是主动体验还是被动体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质量。有些学生做事情是3分钟热度,时间一长或是遇到一点难题就会退缩,活动难以进行或者敷衍了事。教师如何对课后进行有效调控呢?首先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是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去体验的。其次,一开始让学生体验的内容要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了有趣的成功体验,才会期待下一次的课外实践内容。如《竹蜻蜓的研究》这次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劳技材料袋中小木板制作的竹蜻蜓成功率很低,这种失败的体验消磨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研究专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竹蜻蜓的飞行原理,让竹蜻蜓成功升空,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我引导学生找到失败原因,鼓励他们课后用雪糕棍为材料再做一个,并和家长联系,请他们帮助孩子一起动手完成。这种亲子活动,让学生拥有和家人一起动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综合实践活动。
四、后期调控,强化学生表达与思考
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比起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过程。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不是特别积极,即使他们遇到了困难不知所措,即使他们呈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鼓励他们。除了老师来评价学生,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最后写下本次活动的感受和对自己的评价。活动后期,通过这种调控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和自我提升的需要,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的。只要精心设计活动,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思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同阶段,思考问题的深度也不同。学生积累了一定实践活动经验时,可以自己提出课题,选择探究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我们要学会放手,但是该出手时我们也不要犹豫。在教师的引领下,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内外都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傅岩,卞丽云.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9(9):92-94.
[2]陈俊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探析[J].教师,2010(33):27-2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