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自然状态

2017-03-23 12:24瞿仁锦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猫情境生活

瞿仁锦

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生活的自然。同理,教学也是一种“自然”展开的教学。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教学原则——“适应自然”也就是让教学中一切自由运行,永远消除强制。而这种没有“强制”的教学就是“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

这是一则引人深思的教学案例: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学生:“这是什么?”高年级的学生说“是数字0,”中年级的学生说“字母O”,而低年级的学生说“是苹果,是烧饼,是车胎……”我反复思考: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单一了,想象力越来越匮乏了呢?

经过研究和总结,我终于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失去了源于生活并以生活方式为载体的课堂难以发出生命的活力。春回大地,美在自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自然状态。那么,语文教学的自然状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学呢?

一、弱化教,让教成为一个点,让学生覆盖成一个面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不放心地对学生一遍遍地告诫,一声声地叮咛,一番番地提要求,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就代替他们回答。教师教了很多,而学生没有了主动性,反而觉得很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找准教育的支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略加启发,学生便豁然开朗了,这就是“触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自主地覆盖成一个面,然后在点与面之间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

二、趣化教,寓教于乐,乐中求学

有一次,我在上《小猫钓鱼》这一课时,我先设疑,问:小猫钓到鱼了吗?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边自学课文,边请学生表演,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轻松体会到了小猫为什么开始钓不到鱼,后来为什么钓到了大鱼,从而懂得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乐中求学。

三、感化教,让学生民主、感性创造性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给教注入情感,不再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不再让学生想说又不敢说,不再无视学生的需要,要放下权威,给学生一个自然状态,和他们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关怀、平等的民主关系,把指令性的信息变为询问式的、商量式的、常识性的。比如,一声真诚的“你真会思考”,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者轻轻地摸摸头以表示肯定的表扬等溢满人性的关怀,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灵,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反之,不屑、冷漠和指令等只能让学生产生压抑、疏离感,让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四、美化教,陶冶学生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我千百次的证实:缺少了诗意、美感的涌流,孩子们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在课文中,无不渗透着优美诗意的词语、句子以及优美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根据老师丰富的表情、体态以及情境表演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美。所以,语文教师上课应激情洋溢、热情澎湃,让美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令人向往的境界,教学便演化成诗一样的意蕴,一直通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学意境。

五、简化教,让教学用具回归自然

一些教师为了课上得漂亮,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技术含量更高,往往滥用多媒体,有的课件过分追求花哨,在课件中加入了很多动画、视频和声音,这样一些载体的存在,并不一定服务于学生,更大一部分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只能说是教材的翻版,教案的復制,黑板的迁移,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一定得不偿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使用教具,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达到最有效的学习。

六、活化教,让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现代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体验性学习,特别是强“活动”“实践”“经历”“探究”等,“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借助生活中的表象、实践活动为载体,让自己亲身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眼手口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对接。夸美纽斯曾说:“我们不用劝说一只鸟儿去飞,樊笼开放以后它立刻就会飞的。”因此,要回归教学的自然状态,一定要淡化教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宋丽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10).

[2]彭琳.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实践性[J].成功(教育版),2009(2).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小猫情境生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