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付道镇东师庄村,一桩杀人案打破了村子的宁静,洞房花烛之夜,新郎竟然用锤子砸向新娘的头部致其丧命,事后了解到,双方争执的竟是已支付的11万元彩礼,令人不禁扼腕叹息。(2017年2月13日《郑州晚报》)
“洞房之夜新郎锤杀新娘”的新闻,无疑有着极强的冲击力。对于这样的人间惨剧,人们显然不愿看到。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洞房之夜新郎杀害新娘,是因高额彩礼引发争执,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彩礼”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习俗。
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彩礼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对于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彩礼却越来越变味,天价彩礼屡见不鲜,出现了“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钞票、一千张100元钞票和若干张50元钞票)、“一动不动”(一辆汽车、一套楼房)、“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重的100元钞票)、“一二三四五”(一个院落、二层小楼、三斤重的100元人民币、四轮汽车、50岁以下双亲)等“新词新说”。在甘肃省的一些农村,娶媳妇彩礼动辄就是10萬元,个别情况甚至高达二三十万元。有人算了一笔账,说“这意味着一个当地青年农民,不吃不喝需要23年才能够攒够昂贵的彩礼”。天价彩礼掏空了不少贫困家庭多年的积蓄,严重超出群众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经济范围,宁夏西海固的一首打油诗颇能反映问题,“好不容易攒点钱,娶个媳妇全抖完。一次花了几十万,酸甜苦辣真难言,外债不知何时还。”恶性循环之下的天价彩礼异化了乡风民俗,腐蚀了村民原本质朴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如果在乡间进行田野调查,就会发现很多农民都有改变这一恶风恶俗的强烈愿望,给婚事减压,早已成为群众的普遍心声。
对于天价彩礼,有人说,高门嫁女,这是人之常情;有人说,娶亲纳征,这是传统习俗。但事实是:天价彩礼对家风、村风、民风的破坏远超想象。《朱子家训》中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也就是俗称的“家和万事兴”。然而因为天价彩礼,许多农村家庭拿出多年积蓄甚至举债结婚,另一方面,“份子钱”水涨船高,亲戚朋友也苦不堪言,有些贫困户甚至要借钱“随份子”。为了“捞回本”,一些农民在孩子结婚时也大操大办、广邀亲朋,造成恶性循环。同村的姑娘一起嫁人,哪家彩礼少,哪家就抬不起头,甚至有女孩因此想不开喝药寻短见。因天价彩礼离婚、逃婚,甚至骗婚的案例也不少见。
可以看出,很多群众都是无奈地被恶风恶俗推着走,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方,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自拔。因此,在根治天价彩礼的问题上,地方党委政府要理直气壮地管起来,有关方面要负起主体责任,要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多建立红白理事会,以乡规民约进行约束,遏制天价彩礼频发势头。
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也要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不能成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带头大哥”,要身先士卒对天价彩礼说不,对于违规大操大办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党纪政纪上给予批评教育乃至处分。
婚姻是否幸福美满,并不取决于彩礼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情投意合、真心相爱。因而,青年男女更要自觉拒绝“彩礼”,让婚姻回归本真,爱情才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