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迎来创业潮

2017-03-23 03:58张静园
人民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归国留学人员同学会

张静园

近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与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公司共同举办的“中英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历时3个多月,高质量语料库平台“翻译通”、帝国理工学院革命性触控平台开发者“触灵科技”等11个创新项目从10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奖,优先入住创新孵化公司,获得投融资、科技资源对接及政策对接等精准化服务,一时间在留学生圈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将海归创业的话题再次推向世人。

近年来,在“千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战略助推下,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人回到祖国的发展事业当中,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青年选择学成回国就业创业。习总书记号召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广大留学人员可谓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褪去“精英”光环,海归迎来创业潮

我国的留学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了4批120余名学生赴美,当时的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纵观140多年滚滚留学大潮,无数闪光的名字灿若星河,孙中山、陈独秀、詹天佑、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仁人志士不胜枚举,他们怀揣拳拳报国之心,上下求索,贡献毕生之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之中。沿及今日,更有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骨干都曾远赴海外,将国外之先进技术带入国门,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国家对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扶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留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大批的留学生或是受国内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或是受国外低迷的经济及就业环境冲击,抑或是受故土的情感牵绊,纷纷回到了国内。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自2015年起,我国的归国人数首度超越出国留学人数,扭转了人才净流出国的局面,留学人员正慢慢从“精英”走向“平民”化。

为了了解归国人员的真实就业情况,记者进一步查阅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在对回国发展的各类归国人员的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有将近一半的人员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甚至超过四分之一。曾经在人们心目中的海归“精英”正在遭受国内“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

在问及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留学生从“精英”走向“平民化”的现象,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立赫告诉本刊记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选择去国外学习深造,这对国家提升整体国民素质、扩大国家影响力是不无裨益的。近年来,留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尽管逐渐褪去精英的光环。然而资本还是非常青睐拥有海外背景的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所具有的国际视野、掌握的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模式。由于对国内情况的不熟悉以及各种观念的差异,留学生归国后,为了避免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还应该主动地提升整体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增强求职的技巧,更好地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作用。

面对归国后的不适,更多的海归选择自主创业。由于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怀揣梦想的海归留学生集中了“智力密集、理念新颖、联系广泛、不乏初创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记者了解到,曾经有着“倒爷一条街”之称的北京中关村,早已成为了业内有名的“创业大街”,而其中的创业者中有55%是海归,他们成为了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昔日带着“精英”光环的留学生,正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报国之路,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着自己的能量。

“技术引领”的创新模式转变

自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创新创业热度持续升温,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浪潮。有人甚至将当下的创业热潮类比改革开放的“下海”潮。随着互联网经济向社会全行业的渗透,“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催生了大批新兴的创业公司,从科研人员、大学生到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之多、覆盖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然而反观近年来的创业成绩单,又是喜忧参半,P2P平台跑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向死而生的新闻不绝于耳,曾经情绪高涨的创业者在被现实大浪淘沙之后,终于回归理性。

来自中关村发展集团,大环保领域专注于能源投资孵化的曹经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而伴随当下的产业发展,聚焦在商业模式的创新热度呈减退状态,而代表核心驱动力,专注于技术的创新正逐步成为资本的新宠。人们已经慢慢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真正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布局革新的,依然是来自技术的推动。简而言之,先进扎实的技术,配以成熟科学的商业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创造加之,二者缺一不可。

“在选择投资项目、孵化创新技术时,资本青睐于海外的创新技术,不管是互联网,还有生物医药、环保绿色发展、新能源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度专业化技术,一些实力雄厚的海外科研团队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难以将产业落地。我们就瞄准这样的高科技项目,依托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引导帮助其在国内形成产业落地。”曹经理补充道,“现在的创客创业与以往不同,呈现出技术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的特点,有着海外背景的人才和技术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留学组织巧搭交流平台

相较于国内热火朝天的校友会、同学会,中国的海归留学生们常常为找不到自己的组织而苦恼。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海归青年的交流,搭建合作沟通的桥梁,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海归群体自发组织的同学会、校友会以及青年协会等,旨在团结海归力量,共商报国之志。

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简称欧美同学会)是由中国留学海外各国的归国同学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也是目前留学生组织中规模最大的官方组织。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他说:欧美同学会成立于民族危难之时,成为那个时代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爱国社团。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积极动员海外学人回国,成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进步社团。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同学会大力实施“报国计划”,成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团体。

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数量的激增,欧美同学会等社团也在积极进行组织建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入会需要。在“双创”热潮的影响下,欧美同学会也在积极调动资源,探索提高服务水平。先后成了创业学院,举办了各种创业培训班及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广大的归国学子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指出:“留学人员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美同学会最宝贵的財富和资源。在中国当前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发挥欧美同学会的传统优势,让海归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仍是欧美同学会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代又一代的留学生群体锐意进取,成为我国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才引进和就业扶植的政策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或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猜你喜欢
归国留学人员同学会
郭沫若《归国志感》手迹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同学会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我的同学会发光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