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数从字、词、句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全面把握文意。至于如何从文言文章法上汲取教益,普遍重视不够。实际上,章法是文言文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汲取精华,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其写作,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作者谋篇构思首重立意,力求中心突出。《六国论》开篇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把六国与秦抗衡的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做了简洁的总结,鲜明地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起到了驭繁就简、纲举目张的效果。也有的文章先作铺垫,最后立意。如《过秦论》在充分的论据之后,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表达对秦王朝速亡的原因的看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结构严谨。《师说》列举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与孔子不耻下问等事例,来论证中心——主张恢复师道。《送东阳马生序》以作者年轻时读书的经历来勉励后学,紧扣“难”——借书之难、叩问之难、从师之难和生活之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对照,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结合严谨。还有的文言文前后呼应,通篇浑然成一个整体,《石钟山记》中用“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分别表达对郦道元“水石相搏”说以及李渤扣石说的看法,通过自身“目见耳闻”,弄清真相后,又用“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来表达对这两种观点的态度。文章在结尾用恰当的语句与上文呼应,严密完整。
古人作文还讲究气势。决定文章气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章法。文章在具有一定的内容的前提下,为了强化气势,章法上多综合运用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孟子的文章遒劲奔放,《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都是典范。韩愈的《师说》气势雄健,亦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句子整齐中见参差,划一中有变化,气势凌厉。此外,文言文中比较多地使用关联词语,加强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续使用转折因果关系等关联词,加强了气势,让人读起来有滚滚滔滔、奇景迭现之感。也有的文章使用短句子,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这些短句子,没有使用任何虚词连接,显得简洁明快,如迅雷闪电,峻拔有力。
文言文还有一个特点是含蓄、委婉,“举类迩而见义远”。《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曲折地表达了王安石力排众议,力主变法的思想。《阿房宫赋》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秦汉代唐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穷奢极侈,不恤民力的讽谏。
上述谈到的文言文的立意、结构、气势、含蓄几个方面,仅就教材中的篇目而言,并不能概括文言文章法的全部。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在落实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同时,注意汲取文言文匠心独运的章法對现代写作的意义,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