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信
摘 要: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在高中政治教学里面,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作为铺垫,通过联系生活以及联系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包括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其主要技术要求:更新理念、丰富内容、创新模式,以及拓宽时空,使其往德、智、体、美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重要性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理性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明显差异,课堂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课堂教学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思考,课堂操作未能足够贴切生活,且未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会。因此,课堂难以给学生注入情感,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阻碍学生的多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如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生活主要是指生物在生存以及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因此,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并通过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的教学状态。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使师生的课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充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十分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高中生的全方面成长,需要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这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驳、质问课本上的疑问点,并对此展开探索与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较大的改变,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政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高中政治学科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现象与状况的一种概述和总结,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并让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从而深刻感受政治生活,加强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使之生活化十分重要。
三、高中政治課堂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1.紧随时代发展,使学生进行时事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时事点评,并通过对时事把握与了解,考试也能得到一个较好的分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针对当前出现的时事进行自己的评判,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国家政治。例如,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都频繁电信诈骗,与诈骗相关的许多政治方针陆续出台。针对这个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电信诈骗的产生、发展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指导学生对这一方面进行了解,防止徐玉玉的悲剧再度发生。学生利用所学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我国法律法规出发,深入分析应如何解决诈骗问题,并探讨国家在电信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漏洞,对今后我国的电信形势发表自己的见解。
2.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中国梦”这一章的学习中,请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不需要非常全面,只需要讲解他比较熟悉和能够理解的那部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时,教师始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保证沟通流畅。
3.通过专题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通过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将实际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与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自己提出的专题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政治理论和社会热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教学的生活化、开放化,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课程素材的来源日益丰富,教师受专业的限制,对专业以外的信息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对于一些自己非专业性的知识理解中有较大的欠缺,造成教学思路不够开阔,学科迁移和综合的水平薄弱,这也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操作的制约因素。且学生的“学科意识”问题较为薄弱,以及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时间较少、兴趣较低,大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朱丽鑫.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5(5):19.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班杜拉.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南省郸城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