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对联

2017-03-23 19:40谢英铠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桃符春联楹联

谢英铠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集文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炉。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上这两个神像,悬挂在门的左右两旁,用以压邪避灾。这即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据史载为五代后蜀主孟昶所作。到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了,后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用粉红笺写出。有的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内容和题材大为拓展。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起于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仭,无欲则刚。”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如梁启超自题联:“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被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1)上下长幅,字数相等。如名联:五车诗胆,八斗才雄;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承上而言。如大光亭联: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如李子仙自题联: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3)修辞用对偶辞格。如王夫之自题诗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如名联: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4)实用性强。如婚联:良缘缔结百年爱,佳偶连成一颗心;同心成伴侣,比翼效鲲鹏。又如名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具体说一幅好对联在格律上应具备四个要素:(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2)词性相当;(3)结构相称;(4)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如杭州龙井园的一副对联: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安徽霍山县韩信祠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成都武侯祠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西湖岳飞墓挽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以上名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匀称,不仅较好地体现了上述对联的特点,还表现出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多少生活情趣、多少风云际会、多少爱恨情仇、多少人间慨叹皆蕴藏其中。

对联堪称中国文化的一种综合性艺术产品。它集汉民族创造的书法、装裱(包括制纸、绢等)或小木作等多种工艺(如漆工、金属工艺等)于一身,最后悬挂出来的成品又成为室内外装饰艺术中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从明清以来直到民国年间,对联在中国各阶层场合都大量使用,盛行不衰。当今社会,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和风景名胜地内外还保留有大量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对联。目前,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等几种对联的使用频率还比较高,属于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联种。

可以断言:常用常新的对联,这朵文学奇葩将会花开神州,芬芳世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中学)

猜你喜欢
桃符春联楹联
元日
孔府的年节楹联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春联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