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姣云+龙振华+别兆云
摘要:指出了兴山县位于宜昌市三峡水库的上游,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治理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进一步做好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三峡库区;兴山县;水土流失;管理现状;治理对策
1 引言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北侧的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之处,因“四周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省级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属大巴山山地保土和生态维护区,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布很广,局部发育为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危险程度高;山洪灾害高发区;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81%;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42万亩,70%是坡耕地。
2 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果
1988年自成立了水保办开始,兴山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治理成果明显增强。
2.1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兴山县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工程、生态修复等政策机遇,一方面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整顿,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法律认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坚持“以坡改梯、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治理水土流失[1],形成“农户承包经营治理、股份合作联手治理、租賃开发联合治理、拍卖山地滚动治理、项目开发多方治理”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高质量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任务,据统计几年来共治理小流域56条,治理面积860 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1564860 km2下降到422860 km2,治理度达到55%,被国家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特别古洞口小流域被命名为精品小流域,兴山县城区的古夫新城区被授予“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古洞口、中阳小河、深渡河和五童小流域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3 km2。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放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在峡口、昭君等移民乡镇实施了三峡后续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对生态屏障区范围内连片的92.58 hm2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14.83 km,新建截排水沟12.19 km。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200降低到1200以下,每年可减少入库泥沙2500 t,有效涵养水源8万m3以上。在古夫古洞口、深渡河等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实施了植被恢复项目,重点是在山顶疏林地新造生态公益林和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308 hm2,封山育林49.64 hm2。
2.2 依法监管初见成效,人为流失趋势缓解
近年来, 兴山县成立了创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工作专班。通过发宣传资料、手机短信、微信,在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专题栏目,开展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党校,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 印发了《兴山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兴山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放到工矿企业等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对2006年以来全县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摸排检查,建立了数据库。对葛洲坝水泥厂等重点项目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防治费558万元。
2.3 水保监测步入正轨,科学治理水土流失
张家湾监测小区是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在兴山县的一个监测站点。重点观测坡面径流小区产生径流泥沙,小区土壤含水量,以及小区农作物、经济林生长观测,收集、整理每月地温、气温月报表,并上报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资料。这几年,还实行了水保工程的效益监测,分别对“长治”八期和石漠化工程的样方监测[2]。主要是对坡改梯作物增产效益观测和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通过观测,坡改梯比原坡耕地粮食亩增产100 kg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年减少水土流失量3万t以上。
2.4 森林资源得以保护,水土流失有效遏制
林是生态之根,水是生态之魂。一片山林即是一座水库,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广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农作区退耕还林和石漠荒山绿化工作,森林植被得以逐渐恢复,全县林地绿化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高速度递增,据统计几年来全县累计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40万亩,启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全县森林面积310万亩,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3]。同时,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完成退耕地还林9.87万亩。政府主导,积极推广以煤、电、气代柴技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生物质炉,兴建小型水电站等等,大大减少了砍伐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3 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生态环境高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耕作造成流失;三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治理受阻;四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执法监管难度很大;五是水保宣传留有死角,社会公众意识不强。
纵观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宜昌市、兴山县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兴山的现状,让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 进一步加强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兴山县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库区范围,是大巴山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其水土流失严重与否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淤积使用。因此,做好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4.1 坚持“两个措施”,治理贯彻生态
坚持两个措施就是按照目前的治理思路,继续采用工程治理、植物治理两项措施,对全县还没有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按照因地制宜、规划优先、重点突出、效益可靠、生态美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必须采取工程治理的地区,坚持优先采用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切断流失通道。
对于必须采用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二种措施的地区,则优先采用工程植物相结合的方案,在做好工程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兴山县气候特色的植物栽种,“力争种一颗活一颗,种多颗活一片”,切实保护地表土壤不受侵蚀[4]。对于坡耕地则采用保土耕作,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全面实行治理和生产两不误。
治理贯彻生态就是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坚决贯彻生态水保、美丽家园的理念。把生态水保的理念贯穿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标准的同时,把水土保持工程同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力争治理一片、美化一片、富裕一方,真正实现水土保持造福于千家万户。
4.2 坚持“三个到位”,转变宣传观念
坚持三个到位是宣传资料到位、宣传时间到位、宣传地段到位。宣传资料到位就是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保持任务,结合兴山县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骨干认真编印《水土保持法》宣传读本,并按镇(乡)、村、组三级人口分发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流失项目治理情况,及时编辑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全面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宣傳时间到位就是充分利用媒体和培训学习,坚持在县电视台固定时段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让水土保持深入人心,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同时,每年水土保持局利用春节后的时间组织镇(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培训,为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培训骨干人员,让他们去领导和组织群众自觉开展水土保持。另外,在中小学开设《水资源与水土保持》课程,普及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其水环境意识。
宣传地段到位就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到山区农村、宣传到村、到组、到户,不留死角和盲区。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让全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全程参与、监督、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实行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4.3 坚持“四个模式”,确保投资到位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坚持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模式、农民协会合伙经营模式、股份合作综合开发模式、专业承包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实现“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经营权限捆绑在一起,从而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吸纳各方投资,大量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之中,从而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足额及时到位,实现治理一处、美化一方、增收一片[5]。
与此同时,兴山县委、县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整合兴山县的各种国家投资,力争国家投资的有效利用,真正发挥效益。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投资的同时,大量吸纳社会投资。二是加强项目过程设计、施工、管理费用预算和结算的审查,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三是加强项目建设投资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浪费和侵吞项目建设资金。四是吸收农民参与全过程管理,让受益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一分投资创造出一分效益,真正实现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次飞跃。
4.4 坚持“五个结合”,提高管理效益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土保持管理效益提高。
具体地讲就是小流域治理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把影响农民生存的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努力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把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峡的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广大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林业、特产业中解放出来,留住一片绿地、开发一片山地、发展一片果园、建成一座园地、设立一处景点,从而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迈进,彻底改变农民的经济创收观念,由单一的农业创收向多功能全方位创收发展[6~11]。
在搞好地方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地区的农副特产品和名优产品的外销提供新的平台[12~15],让兴山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雄飞,王玉宽,徐 佩,等.我国南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97~100.
[2]董德宝.昌吉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体构想[J],中国水土保持,2012(2):227-228.
[3]田卫堂,胡维银,李 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204~209.
[4]赵承遗.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J],中国水土保持,2014(3):68~68.
[5]王 晖,廖 炜,陈峰云,等.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07,38(8):34~36.
[6]龙振华,贺荣兵,余周武.从湖北南漳看搞好我国山区水土保持的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3):20~22.
[7]熊发堂. 兰坪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绿色科技,2015(1).
[8]杨晓梅.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运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
[9]黄伟,杨一帆.城市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3(6).
[10]罗玉恒,周健.基于GIS技术的颖川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的创建[J].绿色科技,2015(11).
[11]罗玉恒,周健,王具元. 基于GIS技术区域水土流失数字模型的构建[J].甘肃科技.2013(2).
[12]李凤生,彭顺风,黄云等. 淮河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2(4).
[13]赵明月,彭 建,刘焱序,等.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
[14]郭卫华,周永章,阚兴龙.基于遥感影像的中山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及经济协调发展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15]白 璐.遥感技术在矿区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