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摘 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视角,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的核心思想,明确剩余价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期能够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发挥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F0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76 — 03
传统的思想理念大多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经济范畴,展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特点。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会场经济中同样具有剩余价值的缩影。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研究的视角,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的充分认识,细致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马克思有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资本论》中,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得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所占的价值,核心思想中彰显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1〕。基于量化关系来看,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追求的“余额”,是任何商品生产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如果没有“余额”,则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会难以持续开展〔2〕。
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3〕。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全面认识当前时代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剩余价值核心理念,深入掌握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
(一)剩余价值产生主体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念,与当时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时代发展特点等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生产多处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较高的比例。故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剩余价值属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成为了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第三产业也渐渐成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的转变,雇佣劳动者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劳动者进入到第三产业中。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产品的普遍性,但是针对于由此延伸出来的剩余价值理念研究却相对比较匮乏。不同的时代发展环境下,对剩余价值的研究也会有所差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将价值总结为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结合体〔4〕。如果仅仅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忽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则难以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质生产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展现出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产生范围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密切相关。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作劳动所创造的。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在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的劳动概念核心价值范围不断扩展,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活动日渐融合。
在这种时代发展背景下,很多教育与科研机构构建了独立的生产机构,单位职工逐渐参与到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中。脑力劳动者相较于体力劳动者,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明确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重要影响,属于高级、复杂性的劳动。
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实现了跨国发展。资本呈现出多向性流通特点,剩余价值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内涵,呈现出产生范围不断外延的特点。
(三)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主要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被分配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等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分配所提甚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分配中,需要基于社会特点、社会性质等实现有效分配,比如“按劳分配”理念等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的必然价值形态十分关键,需要基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形态予以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需要实施商品交换与生产交换。社会发展中,没有剩余价值,便不可能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发展〔5〕。故而言之,剩余价值、剩余劳动以及剩余产品等,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经济范疇,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如果否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意义,仅仅注重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则会引发不讲究经济效益、盲目生产不计成本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快速发展,更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6〕。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以及思想引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快速发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中,过分注重净产值而忽视利润的问题,承认公有制企业利润发展的目标,但是却不能以剩余价值为主要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7〕。”马克思思想理论在当时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导向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对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新价值
(一)有助于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产生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需要充分关注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展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实践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价值,不断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确剩余价值的范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则需要提升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充分展现出了价值创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价值,劳动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过程,故而人的劳动价值十分重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强调尊重人、重视人。基于马克思剩余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需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明确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范围不断扩大。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注重剩余价值的创造,即为社会主义税收与利润的创造,规范劳动范畴,注重各类积极因素的有效调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马克思剩余理论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缺乏剩余价值,则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所降低,各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公益活动以及社会保障活动则无法得到有序开展,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剩余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剩余价价值多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独立范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下不存在剩余价值。然而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大,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发展环境下,这一矛盾得到有效改善,劳动生产力快速提升的现代社会中,工人的劳动逐渐划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其所创造出的价值,也随之分为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两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所共同创造,则这些剩余价值也会充分运用到劳动者身上,彰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观念。剩余价值归属方面的转变,并不会影响其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的范畴也彰显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点,彰显人性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劳动成果,保护人民的个人利益,是树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均需要注重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者,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均需要得到保护。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发挥知识、劳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的重要价值,使一切财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三)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转变的关键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研究,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建设,明确劳动力合理流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到市场中,形成了劳动力双向选择的市场发展机制,劳动力能够基于个人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等灵活选择职责,实现个人收入最大化与职业理想性特点。企业也具有招聘的自主性、针对性特点,能够基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工作要求等实现针对性招聘,辞退难以胜任的員工,实现企业用工成本的最低化,达到企业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研究,有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主的转变。
(四)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马克思所研究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是基于资本主义条件所提出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的理论研究中认为,劳动价值是分配制度的基础,故而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但是实际上劳动价值并不是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没有否认其他生产要求创造价值的实际意义。故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中,需要分别对创造价值的要素、创造价值的方式等进行讨论,明确社会主义创造价值中劳动分配的具体方式,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理论的实践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明确劳动资本、资金技术以及按贡献分配等多样性的分配原则,构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互并存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相互吻合。
当前分配制度的构建,是基于我国实际市场发展特点、社会形势,拓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坚持马克思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思想原则,注重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当前激烈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认识到各类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多种分配方式的联合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生活需求,形成劳动者的个人财产。分配的阳光政策,能够使各类合法收入得到有效保护,在国家的监督与管理下,实现就业公平、机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加强剩余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基于实际生活丰富其理论研究内容,增强其实践应用价值。其二则需要坚持党的思想引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同时,还需要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在充分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
结束语
当前时代发展环境下,需要充分认识到剩余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创新理论研究内容,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发挥知识、劳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的重要价值,使一切财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卫兴华.究竟该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三评奚兆永先生的理论观点〔J〕.当代经济研究,2011,09(21):31-39+92.
〔2〕唐昆雄.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17):25-28.
〔3〕常宗耀.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种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22):19-21.
〔4〕王习明,戚晓吉,程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问题和教学问题探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2次学科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3):141-143.
〔5〕张胜旺.如何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72-75.
〔6〕王诚,李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以来学术界相关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2014,(18):156-178+184.
〔7〕ZhangYunyan,DengWenyu.MarxismandtheFutureofWesternAesthetics——TheThirdSino-BritishBilateralForumonMarxistAesthetics〔J〕.外国文学研究,2013,(22):171-174.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