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作为一种价值观

2017-03-23 17:47王璐
理论观察 2017年2期
关键词:共享共同富裕价值观

王璐

摘 要:共享的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共享的形式从原始社会开始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把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共享作为一种价值观符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解决在改革发展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共享;价值观;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31 — 03

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概念。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全面把握共享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一种融合道德伦理和国家治理思想的先进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一、共享的概念及其发展

共享即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他人分享。共享是一种行为、一种精神,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共享源自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共享观念就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凭借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构建生活共同体,凝聚家族成员的力量分工合作,对抗来自自然和其他氏族的威胁。共享是这种共同体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石。人类之所以能够产生与他者协作的内在需求,就是因为共同体生活更能满足自己的利益期待。由此可见,“共享”这一观念自人类社会形成之时就已经出现。同时,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强化。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共享观念是善政的前提。孟子曾区分霸道与王道,前者是注重君王的自身利益,凭借武力统治百姓;后者则是通过仁政关注民生从而使百姓心悦诚服。在《孟子见梁惠王》中,梁惠王曾经向孟子垂询利国之道,孟子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P2孟子认为,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才能成就王道,君王关注自身利益只会导致失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1〕P7~8如果君王自己生活富足而民不聊生,就是君王的失职。实现王道的根本途径在于“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1〕P9其本质在于让百姓共享社会资源、过上美好的生活,共享也就成为我国传统社会善政的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把“共享”作为执政的根本。但鉴于认识能力和制度设计的局限,走了弯路。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关注到了问题,开始纠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共享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作为所有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不会倒退回“吃大锅饭”计划经济时代,也不会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因为这两种道路要么走不通,要么不符合我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1979-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为9,7%,2016年的经济总量预计突破70万亿元,物质产品相对丰富,人民群众拥有了共享社会财富的物质条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共享的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到来。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共享是当今社会的常态。在互联网的许多领域,例如开放式源码、谷歌等,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目前国内各种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共享的体现——任何人只要拥有网络,就可以通过百度、搜狗等来搜索引擎获得各种信息,还可以通过发布微博、微信等让众人知晓。又如,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人们通过使用无线智能终端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在这里,共享就是合法分享,共享软件、免费游戏等不受版权法所限制。现在流行的百度云、微盘、360云盘等储存性软件中都有分享的功能,能将人所储存的或者希望传播的信息分享给自己的好友甚至直接公布到网上以供人下载。而在现在流行的微信中也有“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

共享作为一种价值观,已经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一项基本目标,党和国家都在为学会共享、传播共享而奋斗。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把共享作为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顺应时代规律,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放在第一位,推动共享发展在全社会的传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让百姓共享更多社会财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才有更强劲的动力。

二、共享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强调,要在社会建设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共享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内在逻辑,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就是为了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让人民真正享有发展成果。因此,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初发出铮铮誓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2〕而偉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3〕P495共享共富是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执政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共享发展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以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幸福为目的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4〕共享发展正是要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经济发展为了人民,当然也就必须依靠人民,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国情、世界发展潮流、人民群众愿望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迈向全面小康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更大指导意义。

价值观是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意识,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理念。而共享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共享作为一种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社会共识,而且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诠释了共享的主题。从国家层面看,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家最终目标在于维护人民的根本权利、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提高人民的福祉。从社会这一层面看,共享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它们的实现也需要共享作为支撑。平等是共享的基础。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向往,其重要内核之一就是平等,这是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天然伴生物,只有平等,才能让人民充分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平等和权利、机会、身分、资源等不同内容的平等。公正更是与共享息息相关,共享是公正的重要维度。公正旨在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并能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用社会主义特有的制度对市场结果进行调整,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价值期待,扩展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分享,才能构建实质正义的社会生活。法治作为共享的制度保障,为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提供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公民层面上来说,爱国是指所有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对于国家历史和国家利益的共享是爱国的坚实纽带。敬业、诚信、友善是要求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遵守这些道德准则,才能更好的实现共享。共享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司其职、通过个人努力创造价值是敬业的主旨。对社会责任和交往承诺的担当是诚信的维度,只有社会成员都以诚相待、共同遵守社会契约,才能为共享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筑健康的共享通道;友善则可以消弭人际间的隔阂与紧张。将共享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结合起来,把共享作为一种全民认同的价值观,以共享理念引导公共生活、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机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相互关怀的温暖,让共享成为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

三、依靠群众,用共享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令世界瞩目的。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得到了提高,但仍存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在民生领域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完善的方面尤为突出。以共享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是共享的重中之重。共享覆盖的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而是所有人。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反贫困工作,迄今为止,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但是,我国有13多亿人口,目前还有6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字不除,谈何“共享”?贫困问题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共享发展的最大障碍。共享与扶贫须并肩同行、相互给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这项目标的提出,源于习近平从48年前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一直不忘初心,始终最牵挂困难群众的坚持。他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坚持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将会圆满完成。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这个目标,标志着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任何人都要赶上小康“快车”而不能“掉队”,这是共享发展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完成此目标,要层层落实军令状和脱贫攻坚责任,全国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也要伸出援手。无论哪种形式的脱贫,都要以共享发展为思想指导,找准有效的扶贫路径和产业支撑,通过精准帮扶,让贫困地区劳动人口在其所就业的领域人人参与和尽力,在共同建设中创造经济和社会财富,进入小康。否则,国家的GDP再高,一些地方富裕似天堂,贫困者也感受不到,共享的愿望将会落空。

制度是共享的根本保证。让改革红利更好的惠民、实现共享,必须从具体制度安排入手。要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实现普惠、均等、全覆盖。健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生产率同步提高以及科学的工资水平上升机制,引导财富资源流向洼地并向底层群众倾斜,使“先富带后富”长效化。共享并不意味着只享受权力,不承担义务。共享的同时要参与共同建设,才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障碍、保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共享发展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新要求,代表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体现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共享是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核心。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有条件让全体国民分享更多的财富。共享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现存的贫富差距、把国家实力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但若只共享财富而不创造财富,则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因此,发展是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问题的基础,共享需要不断增加的物资财富作后盾。发展是手段和过程,共享是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包含共享的发展,没有发展的共享就成了空谈。〔4〕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共享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需通过“深水区”改革来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即便经济达到相当高水准,仍要不断前行,不能坐吃山空。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共享并不意味坐等摘果实,并不意味着不劳而获,只有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做到“人人享有”。如果只享受改革發展带来的成果,而不尽力为共享发展做出贡献,发展成果就会减少和流失,共享也不会持久。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既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获得,也包括他们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成就感的获得。“获得”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共享过程。人民真正的福祉,也在于螺旋形上升的“获得”。由此可见,共享发展就是用全体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耕耘、播种、浇灌、孕育出更大的发展果实,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全面发展而又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一种价值观既是人作为社会性主体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N〕.人民日报,1955-11-12.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共享共同富裕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