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电影中主人公的原罪与成长之路

2017-03-22 08:29彭敏
关键词:瓦尔特赎罪罗比

彭敏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救赎电影中主人公的原罪与成长之路

彭敏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救赎是电影中常常探讨的人性挣扎,而救赎过程中主人公的成长则是救赎电影的永恒主题。在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种基本的社会关系中,电影中的主人公常常由于贪婪或嫉妒而在不经意间犯下错误,这些基本的人性缺陷则是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罪与罚的过程让主人公饱受煎熬。在辗转反侧中,他们会开始自我心灵的救赎之路。他们常常思考自己的错误,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并试图赎去自己的心灵之罪。在整个过程中,也许是千辛万苦求而不得,也许是苦尽甘来终得谅解,无论救赎的过程有何不同,主人公都在这一救赎之路上得以成长。

救赎;原罪;成长

救赎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电影中时常展现的心路历程。电影《赎罪》《追风筝的人》和《面纱》都是由畅销小说改编,分别表现了主人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救赎过程。首先,主人公犯下原罪并受到惩罚,亲人陌路、友人背叛、爱情破灭;然后在饱受煎熬中,主人公想得到自身的救赎。救赎的动力源自于主人公内心的愧疚与不安,他们想通过一系列的补救行为来获得思想的安宁和内心的解脱。救赎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当他们想破镜重圆时,往往覆水难收,想完成的心灵救赎最后变成无法企及的梦,埋藏在心里,直到进入坟墓。千百次,电影中都为我们展现了难以完成的心灵救赎,让观众怅然,也让观众深思,伤害造成以后就难以弥补,钉在木板上的钉子虽能拔出,但那个钉孔总在那里,挥之不去。救赎电影为观众展现了主人公赎罪过程中的心灵苦闷,更让主人公在这些错事后如凤凰涅槃般得以成长。时光无法倒流,错误本身所造成的伤害也许无法修复,但是它们可以让历史不再重演。救赎电影中主人公所犯原罪各不相同,救赎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异曲同工的是,他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决心和内心的成长。

一、原罪与救赎

原罪是一个宗教的概念,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法律上的犯罪。原罪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旧约·创世纪》中描述亚当和夏娃不遵从上帝的旨意,受蛇的诱惑而偷食了伊甸园的禁果,这是人类罪恶的开端。所以,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生来是有罪的,违背上帝的旨意就是罪。后来罪的含义扩大了,既包括骄傲、嫉妒、冷漠、自私等人性的弱点,也包括杀人、放火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重罪。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原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也为耶稣基督对人们的救赎提供了可能。“正是因为人的堕落,上帝为了救赎世人的原罪,让耶稣降生,并作为世人的代表被钉在十字架上作‘赎罪祭’,从而完成其救赎计划。”[1]原罪是一切罪恶的起因,由于原罪的存在,神需要解救世人,而解救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经历内心煎熬和外在磨难双重考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性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救赎,主人公也在重重历练中得以成长。

二、在亲情中成长

小说《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01年的作品,于2007年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与家里的仆人罗比相爱,布里奥妮无意间看到了罗比写给姐姐的情书,后来又撞见两人在书房里偷欢,爱好文学的她凭着自己的想象指控罗比为一起强奸案的罪犯。罗比因此入狱,姐姐塞西莉娅始终相信罗比是清白的,并因为妹妹的凭空指控而与妹妹断绝了联系。三年半后,罗比出狱。两个相爱的人匆匆见了一面,四目相对,泪眼婆娑,但是战争在召唤着罗比,他不得不马上参军,塞西莉娅则在一家医院担任护士,等待着爱人归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布里奥妮由一个青春期爱幻想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独立女性。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指控是错误的,想求得姐姐和罗比的原谅。但是,无情的战争摧毁了赎罪的可能性,罗比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败血症,而姐姐塞西莉娅也于同年9月在地铁车站的爆炸中丧生。布里奥妮也因为姐姐和罗比的离世,而无法完成自己内心的救赎。

电影《赎罪》基本上是对原著的忠实改编,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原罪源于其内心的嫉妒与幻想。布里奥妮错误地指控罗比的时候13岁,那时她正处于青春期爱幻想的年龄段。5年后,布里奥妮在英国的医院当实习护士。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布里奥妮已经18岁了。看到众多受伤和死亡的士兵时,她的灵魂得到了洗礼。一个与她同样18岁年纪的士兵在奄奄一息时谈到想回家,布里奥妮想到了姐姐,想到由于自己的错误而破碎的家。她决定要赎去自己的罪恶,求得姐姐的原谅。

正当布里奥妮开启自己的赎罪之路时,罗比和姐姐的相继去世,使得布里奥妮赎罪的主体不复存在。当现实生活中无法赎罪时,布里奥妮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写小说。小说《赎罪》在叙事上的一大特点,是作者采用“元小说”的方式来完成作品。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小说在自身包含了对其叙述以及/或者语言身份的评论”[2](P1)。小说《赎罪》就是用小说的绝大部分章节来叙述主人公布里奥妮写的小说,直到最后几页才道出事情的真实结局。小说中的主人公布里奥妮自己就是一个小说家,她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多年后罗比回到了姐姐身边,而姐姐和罗比也原谅了当时少不更事的布里奥妮。电影的最后,老年的布里奥妮坐在椅子上接受电视台的采访,眼中浮现过往,无比悔恨。写作是布里奥妮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相爱的恋人天各一方,至死无法相见。每次良心的拷问让布里奥妮无法完成内心的救赎,她只能通过自己的小说,让两个恋人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电影《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写作过程也是她内心煎熬的过程。她要在写作中去直面儿时的错误,要试着去描述姐姐和罗比对自己的愤怒和怨恨,想象姐姐和罗比在战争中两地相隔的想念和痛苦,还要描写恋人久别重逢后的惊喜与甜蜜。年少时布里奥妮也许是因为嫉妒和捕风捉影才酿成错误,战争中布里奥妮直面姐姐却得不到姐姐的原谅。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真心忏悔却悔过无门,情谊真切却救赎难成。布里奥妮从爱幻想、乱指控的无知少女,到战争中的独立女性,到颇有成就的小说家,历经几十年风雨的赎罪过程同样也是她的成长过程。

三、在友情中成长

电影《追风筝的人》是根据卡勒德·胡赛尼的同名小说改编。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父亲是富有的商人,母亲在阿米尔出生时难产而死。家境殷实的他和仆人的儿子哈山是好朋友,但两人的性格却有很大差异,阿米尔软弱怕事,而哈山则勇敢果断。哈山是一个非常忠实的朋友,他对阿米尔说过“我吃泥巴都不会骗你”。两人一起赢得追风筝大赛的胜利后,哈山去帮阿米尔拿回代表荣誉的风筝,可是总是欺负他们的大孩子阿赛夫又一次出现并要求拿走风筝,为了保护风筝,哈山被阿赛夫鸡奸,而阿米尔却躲在远处不敢出来。对于这样的朋友,阿米尔并没有珍惜,因为他觉得父亲更喜欢勇敢果断的哈山,于是他冤枉哈山偷他的手表,让哈山不得不离开。也许是因为洞悉了阿米尔的心思,面对诬陷,哈山并没有反驳,而是选择默默离开。

没过多久,阿富汗发生了战乱,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阿米尔在美国上完大学,选择了当一名作家。2000年的一天,他接到了父亲好友拉辛汉的电话,拉辛汉告诉阿米尔,“有机会弥补过去的错误”。阿米尔和父亲逃离阿富汗以后,是哈山一直在照看阿米尔家在阿富汗的房产,当阿富汗的政府军要占有这座房产时,哈山始终不肯,结果他和妻子都被军人枪杀,只剩下儿子索拉博。索拉博落在阿米尔儿时的仇人阿赛夫手中,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回到阿富汗,被毒打并差点丧命。但这时索拉博也像小时的哈山一样,拿出弹弓射向阿赛夫,两人趁机逃走。最后,索拉博随阿米尔回到美国,阿米尔和哈山的儿子索拉博在不同的国度一起放起了象征希望的风筝。

在电影中,年少的阿米尔是贵族的少爷,出身高贵,家境殷实,有着天生的优越感。由于从小没有母亲的关怀,亲情失衡,他异常敏感。阿米尔的原罪源于他的高傲和敏感。在这种个性的影响下,阿米尔一方面瞧不起仆人的儿子哈山,一方面又急需友情来填补亲情的空白。在诬陷哈山以后,阿米尔就随着父亲逃到美国。阿米尔的懦弱和美国与阿富汗的距离使救赎之路一直搁浅。而搁浅已久的赎罪之路并不是阿米尔自己主动开启的,在美国生活的阿米尔一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段儿时的错误。

阿米尔后来的赎罪历程由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两方面促成。外在力量来自于阿米尔的心灵导师拉辛汉。在阿米尔小时候,拉辛汉就会认真阅读他写的故事并鼓励他继续写作;阿米尔成年后想继续选择逃避,而拉辛汉劝他直面过去的错误。拉辛汉罹患重病即将离世时,希望阿米尔能弥补自己的错误。拉辛汉临死之前的嘱咐,是促成阿米尔寻求救赎之路的催化剂。内在动力则是阿米尔20年来的成长与改变。阿米尔已经不是曾经的懦弱少年,他敢于在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与爱情。这次直面自己的错误,比以前任何一次退缩所面对的情况都要危险。在极其凶险的情况下,阿米尔最终救出了哈山的儿子,他自己也多处受伤,付出了血的代价。古今中外,很多祭祀活动都会用到鲜血,“在祭祀活动中,鲜血意味着净化和救赎”[3],人们认为鲜血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并救赎自己的灵魂。这次的流血使阿米尔的心灵彻底放松下来。在历经千辛万苦以后,阿米尔带着索拉博逃离了魔窟,回到了美国。

影片的最后似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阿米尔带着索拉博玩起了他和哈山儿时玩的追风筝的游戏。但是,儿时的阿富汗已经永远停留在记忆中,阿米尔也从来没有真正说出过道歉的话语。看着索拉博,阿米尔也许会想起自己儿时的朋友,想起自己曾经的错误。阿米尔用行动努力去弥补曾经的错误,去救赎自己的灵魂。一连串的错误可能无法纠正,但为了获得灵魂救赎而自我修正的过程会使自己成长。在渴望获得救赎的过程中,阿米尔由一个缺乏勇气的小男孩变成了勇于承担的男人。他敢于违背父亲的意愿而坚持写作,敢于亲赴死亡去救出好友的儿子,敢于在岳父的不友善的言语中为索拉博正名。这一切的成长,都是在千百次灵魂的拷问中所形成的。

四、在爱情中成长

电影《面纱》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因为急于摆脱唠叨的母亲而嫁给自己不爱的细菌学家瓦尔特。凯蒂热情似火,爱好音乐和诗歌;而丈夫瓦尔特严谨内敛,不善言辞。由于性格和爱好的不同,两人的婚后生活不太和谐,凯蒂越来越觉得婚姻生活索然无味,于是和有妇之夫查理开始了刺激的婚外情。一次在家里偷情被丈夫瓦尔特撞见,瓦尔特旋转着门把手,却始终没有打开那扇门去揭穿他们。

丈夫瓦尔特伤心愤怒,决定带凯蒂去中国的一个乡村湄潭府,那里霍乱盛行。瓦尔特想以这种方式来惩罚凯蒂。在到处充满死亡的乡村,瓦尔特帮助村民们找到干净的水源,而凯蒂也在收容孤儿的修道院里工作。在修道院的工作使凯蒂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当她和丈夫瓦尔特和好,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瓦尔特却染上了霍乱离开了人世。当凯蒂正准备完成心灵的救赎开始新生活时,瓦尔特却永远离开了她。

显而易见,电影《面纱》中女主人公的原罪是源于她对婚姻的不忠,这也是很多电影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但《面纱》的情节远远超出了爱情中简单的三角关系,而是“以个体感情纠葛为突破口,把主题升华到人性、救赎、生与死、回归等永恒命题上来”[4]。电影的标题《面纱》具有象征意义,面纱是遮挡物,面对瓦尔特,凯蒂始终带着面纱。面纱遮住了女主人公的真实面庞,也遮住了她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凯蒂和丈夫在性格上是有不同,但这并不能成为在婚姻中出轨的理由。愤懑中的瓦尔特带凯蒂来到了霍乱肆虐的小乡村。瓦尔特的初衷也许是惩罚凯蒂,但是面对死亡,人们往往会获得重生。凯蒂想赎去自己过去的罪,于是在修道院里帮助照顾那里的孤儿。在钢琴和歌声中,凯蒂的灵魂得到洗涤,心灵得到净化,丈夫也渐渐原谅了她。有一天,凯蒂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新生命的孕育让凯蒂快要完成自己的心灵救赎。瓦尔特喜欢孩子,他来到凯蒂身边,关切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这时,凯蒂彻底卸下了自己的面纱,她告诉瓦尔特她也不清楚这孩子是谁的。孩子是希望,而希望破灭以后一切都毁灭得太快。瓦尔特随后就感染上霍乱,在病势凶猛时,凯蒂一直在身边照顾她。瓦尔特在临终之前对凯蒂说了一句“对不起”:对不起,还没来得及好好爱你;对不起,以后不能一直陪你。在一句饱含深情的“对不起”后,瓦尔特离开了人世,睁着他大大的眼睛。瓦尔特走了,凯蒂在他身边大哭,也同样说出了这句“对不起”。这句“对不起”来得太迟太迟,凯蒂对瓦尔特的亏欠成了她一生难以完成的救赎。

值得一提的是,凯蒂生长在英国,而她的救赎之路则开始于具有异域文化的中国乡村湄潭府。初到此地的凯蒂,觉得此处神秘而恐怖,充满死亡的气息;而正是这种与死神相伴的感觉,让人有了强烈的生的渴望,让凯蒂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为凯蒂的救赎提供了可能的外部条件。最后,丈夫虽然死在了湄潭府,但凯蒂走时却觉得这个中国小镇安逸而温馨,这是在心灵救赎后用完全不一样的心态来看同样的世界。

在这些经历中,凯蒂成长了。五年以后,凯蒂带着孩子小瓦尔特在伦敦再次偶遇以前的情人查理,查理希望继续幽会,而凯蒂断然拒绝了。一边是对丈夫的追忆,凯蒂给孩子取名瓦尔特;一边是不假思索地拒绝昔日情人的诱惑,凯蒂在经历生死以后成熟起来。

五、结语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犯下很多错误,用基督教的观点来说,这些错误都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原罪。我们深深伤害的往往是自己最亲爱的人——血浓于水的家人、忠实友善的朋友和亲密无间的爱人。在伤害造成以后,我们常常追悔莫及,内心煎熬,渴望救赎。救赎的展开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救赎道路上的主要动力,我们会思考自己犯错的原因,会寻找弥补过失的方法,会勇于付诸行动。无论我们能否求得家人、友人或是爱人的原谅,整个的心灵救赎的努力让我们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成长也需要外界环境的影响,《赎罪》中的残酷的战争,《追风筝的人》中的心灵导师和《面纱》中霍乱肆虐的小乡村,这些外界环境加速了主人公的成长进程。在外界环境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心灵的救赎过程才能展开。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痛苦的求索中我们渐渐变得勇敢与智慧。拥有了勇气和智慧,心灵的救赎才可能真正地完成。

[1]孙丽丽.一个好人难寻的罪人世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原罪观探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2]Hutcheon,Linda.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Fi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3]韦柳钰.寻找心灵的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J].柳州师专学报,2010(4).

[4]黄佩君.出轨与救赎——解读毛姆《面纱》[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4).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Sin and Growth in the Redemption Movie

PengM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Redemption” is the struggle of human nature,which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movie.In the process of redemption,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redemption movie.In the three basic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family,friendship and love,the hero of the movie because of greed or jealousy often inadvertently make mistakes,these the basic defects of human nature is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The proces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has made the hero suffer,in tossing and turning,they will begin to redeem themselves.They often think about their mistakes,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errors,and try to atone for their sins.In the whole process,may be painstakingly seeking and not,perhaps the end of both all sufferings have their reward.No matter what the process of redemption is,the hero is able to grow on this path of salvation.

redemption;original sin;growth

2017-03-01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261)

彭敏(1983-),女,湖北荆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J905

A

1673-1395 (2017)03-0070-04

猜你喜欢
瓦尔特赎罪罗比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玛格特·罗比将扮演芭比娃娃
他是我朋友
他是我的朋友
为罗比寻找彩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浅析《赎罪》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