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文字语言视觉修辞研究

2017-03-22 23:21:27张宝林
关键词:字形汉字诗人

张宝林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唐宋诗词文字语言视觉修辞研究

张宝林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主要以唐宋诗词为研究对象,即把唐宋诗词中能够产生视觉形象的文字进行整理归类,并从摹形状物、借形表义、望字生义等方面阐述这些文字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目的在于更好地阐释语言修辞中的视觉现象,为人们将语言视觉修辞运用到其它领域提供方便。

唐宋诗词;文字;语言视觉修辞

汉字作为独特的视觉性表意文字,具有形声相益、视听兼备的修辞效果,透过汉字本身的字形及形貌变化就可以表达出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本文主要以唐宋诗词作为研究范本,运用语言视觉修辞理论,重点研究作品中的文字形状,对诗人们运用到的能够传达出视觉效果的文字进行整理分析[1]。

一、摹形状物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汉字能够呈现出较为规整的几何图形,所以汉字的象形功能决定了汉字可以利用其本身的几何特点来描摹事物的大致形体及情状。这就为利用汉字来直接描摹那些较为规整的形体提供了条件。用汉字摹形,也就是利用某些汉字的几何特点来直接呈现事物的大体的形状特征,既简洁直观又生动形象,有利于人们对事物产生更加形象的视觉效果,更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辨识。[2]例如:

(一)摹山水之状貌

(1)“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们在读到这句诗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飞流直下的瀑布、高耸入云的重崖叠嶂,描写出庐山的瀑布、山峰的秀美。在字形上,“回”给我们一种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的感觉。《说文·口部》:“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诗人正是运用“回”字的几何特点,巧妙地勾勒了悬崖峭壁的形状,看到“回崖”,我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幅“回”字形的曲折迂回、环绕重叠的山崖。诸如此类用“回”字自身的形状来描绘事物的诗句还有“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诗人利用“回”字的本意“回转”,写逆折的水流之湍险,进而从侧面来突出蜀道不同寻常的艰险、曲折。另外“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宋·贺铸·踏莎行)中,“回”字体现了水塘的曲折迂回,杨柳围绕着曲折的池塘,偏僻的水渠旁,又厚又密的浮萍,挡住了采莲的姑娘。荷花在回塘、别浦,暗示了采莲的姑娘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因而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回”字借助自身迂回曲折之形,使其所修饰的的山水也都具有了这一形状特点。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其中的“川”字将瀑布的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之势表现的如此真实,同时瀑布的犹如天上之水的状貌也描摹得异常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川”字简单三笔将瀑布的一泻千里的宏大气势完美地勾勒出来,就因其字形本身就犹如一幅简单的图画。《说文·川部》对“川”的解释为:“贯穿通流水也。”即通畅无阻的水流。李白在这首诗中用“川”字描写瀑布,不仅给人带来直接的视觉形象,也更有力地传达出对瀑布的赞美之情。在“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唐·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中,岑参也用“川”来形容柳条的形貌,将其“碧发”垂髫之姿和妩媚动人之态展现出来,侧面写出了柳条的茂盛和生机勃勃。

(二)摹动物与植物之状貌

(1)“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短促,就好像飞鸿落在积雪上留下浅浅的脚印一样。后来人们用“雪泥鸿爪”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说文·爪部》:“爪,丮也。覆手曰爪。象形。凡爪之屬皆从爪。側狡切”本义为人的指甲、趾甲。本诗用的是“爪”的引申义:鸟兽的脚趾。看到这个字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鸟兽的爪子以及它们留在地上的爪印。诗中写的是飞鸿落在雪泥上的爪印,极轻极浅,等到雪化,一丝痕迹都不留,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如梦的看法。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宋·秦观·浣溪沙)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说文·飛部》:“飛,鸟翥也。象张翼之形,凡飛之属皆从飛。”意思是鸟向上飞,像鸟飞之形。大凡飞的部属都从飞。看到“飞”字,我们自然而然就想到小鸟在天上飞翔的样子,从而有一种轻盈之感,诗人用“飞”字来修饰花,既体现了花瓣随风飞扬的轻盈,也体现了作者若有若无的愁绪。

(3)“前溪更有忘忧处,荷叶田田间白蘋”

(唐·皎然·荅张乌程)

其中的“田”字,《说文·田部》对该字的解释为:“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田间土地的纵横井然的样子即为“田田”。看见“田田”二字,荷叶的样子就会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使荷叶“方格子”似的形貌跃然纸上,自然真切,同时更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通过汉字的形体达到“摹像”的效果,更好诠释自身所蕴含的意义。

(三)摹人物之状貌

“琼窗春断双蛾歇,回首边头,欲寄麟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唐·李煜·采桑子)

“双蛾”原指蚕蛾头部细长弯弯的触须,后比喻古代女子美丽的眉毛。本句中诗人借蚕蛾触须来描画女子双眉弯弯的情状,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蛾眉如画、风姿绰约、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在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也是借用“蛾”的特点来描写女子的眉毛。这一惟妙惟肖的摹形正是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形状特征,将其具象并形象化,使读者产生直观的联想。

(四)摹物品之状貌

(1)“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宋·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其中的“凹”字在诗中是凹陷之意,用以形容古砚下凹之形。这句诗表达了此时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该字是单部件字,就算不知道它的读音,基本也能从字形上猜出大致的字义,因为它在字形上就描绘出了它所修饰的事物的特征——下陷。

(2)“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北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这首诗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想象奇特,对暴雨进行了具体描写,同时运用比喻,将西湖比喻成金樽,而其中用“凸”字来形容金樽,将暴

雨过后西湖之水将要溢出的样子形容殆尽。

(3)“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唐·牛僧·儒李苏州遗太湖石奇)

两句诗对仗工整,不仅更为充分地发挥了“凹”和“凸”在字形上表义的特点,而且也微妙地描写出太湖石的奇异之处。“凹”和“凸”在描摹事物的形态和表义方面,其自身的形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二、望字生义

刘勰曾说过:“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3]。汉字字形经过大脑的识读,与存储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不同的人在大脑中会产生不同的形象描绘,并由此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唐·李白·蜀道难)

诗人选用了通俗的“鸟”字来修饰山道,顾名思义,“鸟”道,便是鸟才能飞过的道路。诗人用夸张的字眼写出了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令人望而生畏,由此获得读者心理上的认同。

(2)“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宋·王禹偁·畲田词)

“醺醺”比喻酒醉的样子。我们在阅读时看到“醺醺”两字时,脑海中不禁会浮现出农民们酩酊大醉、酒气熏天的画面,这是因为它们触发了储存在我们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背景,给我们带来体验的共鸣。整句诗体现了劳动人民丰收喜悦的心情。

(3)“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宋·梅尧臣·陶者)

“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鳞鳞”望字生义,就是鱼身上的鳞片,我们都知道鱼的鳞片不仅排列非常紧密而且整齐。用“鳞鳞”来形容大厦体现了大厦上的瓦片排列十分整齐,由此可知这是有钱人住的房子。双手不用沾泥就能住上华丽的大厦,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达官贵族的讽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鳞次栉比”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其实也是借用了鱼鳞在排列上的特点。

(4)“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唐·韦庄·女冠子)

“依依”:不舍的样子。这首词记述了一对恋人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他俩互诉衷肠,有着说不尽的离别愁苦。然而,夜长梦短,梦醒之后,更令人不胜伤悲。“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梦中梦到再次相见,也梦到分离时候,依依惜别、不肯分离的样子。看到“依依”,我们就会想到“依依不舍”这个词,因此,即使我们不知道这首词的意思,也可以理解这份难割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

(5)“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唐·皇甫松·采莲子)

这句词主要是说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其中上半句中“滟滟”是水光明亮动摇的样子。当我们看到“滟滟”时,它们的形旁三点水就已经给我们一种水面波光荡漾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大脑中已经存有对“三点水”这个形旁的认识有关,也因此引起了我们的联想,使我们的脑海中产生一幅湖面波光粼粼的画面。“船动湖光滟滟秋”秋色倒映在湖面上,体现了湖水的清澈透明。短短一句话,便勾勒出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秋景图。

(6)“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宋·秦观·望海潮)

这句词主要描绘了初春之时自然界的景物。梅花渐渐的稀疏凋零,颜色轻淡。冰雪也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地偷走了年华。简单三句,感叹了物是人非,沧桑变化。而其中“冰澌溶泄”四字巧妙地借助形旁,表达了“冰块融解流泄”之义,望此四字,一幅冰雪消融,河水不懈奔流之景定会映入眼帘。文字借助自身的部件为自己表义,使望字者顿生其义。

三、借形表义

故有冰说:“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4],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形的建构与意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表达时往往会注意汉字形体表意功能的显现。同样意义而字形不同的字,在成文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

(一)借“水”之形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其五)

其中的“淼”字便体现了汉字形体美学的显著特征。“淼”字的结构,三水叠加,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水面开阔、水汽浩淼的氤氲的画面。《说文·水部》:“淼,大水也,从三水。或作渺。”本义为大水辽远无际的样子。假使我们使用“渺”来代替诗句中的“淼”,读者便不能清晰直观地联想起“渺”字有水汽润泽之意,这就是形体美学从字的本身结构生发出的审美联想。

(二)借“山”之形

“浅山嶙嶙,乱石矗矗,岧峣聱车碌碌。”

(宋·欧阳修·盘车图)

其中的“矗”也体现了汉字的形体美。“矗”字由三个“直”字叠合而成,看到这个字我们就会联想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山峰或者高楼。“矗”的本义是直立的意思,当形容词讲是巍峨高耸的样子。如果我们将“矗”替换成“耸”,就减少了山峰的矗立之感,读者读起来也少了一种视觉想象。直而高的形体感给人以力与美的审美联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汝礼就曾指着一件《矗立》的书法说:“矗立两个字组织得像摩天大楼,使人想到了施工中的金陵饭店”。

(三)借“木”之形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唐·杜甫·蜀相)

其中的“森森”由六个“木”字叠加而成,给人以大树遮天、葱茏繁茂之感。《说文·林部》:“木多皃。从林从木,讀若曾參之參”。本义为树木丛生繁密的样子。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一问一答中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也给人一种庄严之感。同时下半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森森”一词在视觉上给人以树木茂盛之状,在心理上给人以阴森晦暗之感,它在视觉和心理上都给人表意的鲜明性。

(2)“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唐·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其中的“森木”由四个“木”组成,此为游池之景,悲秋之作。此中已难看出夏日的“森森”繁茂,留给读者的是草木凋零的悲凉之图画:心情忧郁的杜工部,带有几片孤叶的秋木,枯黄的衰草,使读者顿生凄凉之感,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悲秋图”。

(四)借“火”之形

(1)“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

(唐·包佶·同李吏部伏日口号呈元庶子路中丞)

此句诗中“火炎”二字在直观上给人炙热难耐之感。也许一个“火”字会给人温暖之感,但三“火”之形,却准确地传达了烈日当头、骄阳似火的创作背景,也会使人联想到此时诗人汗水不止、大汗淋漓之貌,自然衔接到下句“几度衣裳汗,谁家枕簟清。”似乎夏天的炎热就在字形之间慢慢渗透到读者的内心。“火炎”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给读者带来了感觉上的审美体验。

(2)“炎炎夏日满天时,桐叶交加覆玉墀”。

(唐·王涯·宫词三十首)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由四个火字组成的“炎炎”一词,也是为了描写夏日的炎热,表达夏日的酷暑难耐之感。较之上面一首诗中的“火炎”,似乎“炎炎”给人的感觉更为炎热,也许只有汉字才会在字形上给人带来如此直观的印象和感受。

(五)借“石”之形

“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

(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其中的“磊”字,在《说文·石部》解释为:“磊,众石也。”一“磊”由三“石”构成,而用“磊磊”来形容石子冈,足见其石之多。宋代的王明清《挥麈后录》中说:“石磊磊以巉巖,木森森而耸秀。”看到“磊磊”两字的结构布局和部件,我们就仿佛见到了层层叠叠的石头和高大威严的石子冈,它们在字形上也给人一种巉岩林立之感。这句诗把石子冈的嶙峋峥嵘之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通过上述归纳总结,我们发现在唐宋诗词中这种通过文字传达视觉修辞的现象比较常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诗人、词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文字的语言视觉修辞功能,并能够熟练运用于诗词的创作中,给作品带来了更好的视觉色彩,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另外,我们可以将研究成果推广到现代作品的创作中,因为随着视觉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角度去关注时事,并试图用图像化的具象思维建构视觉蓝图。这时,语言的局限性便凸显出来。[5]语言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在表述情感、再现情境时,不能直观而真切地还原现实生活场景、展现丰富感官体验,而语言视觉修辞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语言视觉修辞联结了语言文字符号与视觉图像系统,并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呈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6]

[1]郭敏娜.语言视觉修辞产生的基础及途径[D].长春理工大学,2008.

[2]陈汝东.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7.

[3]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7.

[4]刘晓燕.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进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82.

[5]刘祖斌.论平面广告的视觉修辞[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2):75.

[6]陈汝东.论修辞的视觉效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7.

H15

A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项目“唐宋诗词语言视觉修辞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82号)

张宝林(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字形汉字诗人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添一笔变个字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