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问题探讨
——以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患者为例

2017-03-22 23:21:27李新艳卜长莉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救助医疗

李新艳,卜长莉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4500)

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问题探讨
——以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患者为例

李新艳,卜长莉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4500)

从长春某高校的两位患病女大学生的事例入手,通过访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病患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发现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的医疗救助不够及时、高校的学生重病医疗保障不完善、资金筹集的过程不规范、大学生面临重病时家族整体因病而返贫等。针对发现的问题,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联接政府、社会、高校、受助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系统地建立贫困大学生大病医疗的救助体系。

重症大学生;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国家为贫困群体建立的。目前,大学生的医疗救助内容包括针对贫困生和重症大学生患者的医疗救助制度。[1]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救助资金短缺就成为医疗救助过程中的最大阻碍。然而大部分高校面对重症救助,还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方式还是以亲友借助、爱心募捐、公益基金援助为主。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内正式在法律层面确定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地位。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其早期的助人实践活动成为医疗救助工作发展的基础。医疗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范畴。医疗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践,虽然是初步的,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专业社会工作在解决医疗救助领域问题的优势。

一、我国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的发展

我国的大学生医疗救助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从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有关文件开始,文件明确了大学生为公费医疗人群的适用对象,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后,上大学需要交费,大学生医疗救助保障体系逐渐由完全公费转变为“公费+商业”的模式。高校扩招之后,针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订了新政策。新大学生医保政策下,患病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医保改革之前,大学生都是公费医疗。但高校自扩招后,人数太多,无法继续实行公费医疗,高校大多采用了商业医疗保险,但这对重病学生起到的作用并不多,因为商业医保的报销额度很低,解决不了大问题。学校为提高学生医疗保障的质量,对商业保险报销之余的费用进行了部分补助。但是多数学校还是无力承担重病学生的高昂医疗费用,使患病大学生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与此同时,多数学校的校医院条件有限、设施不全,没办法给学生提供好的救治,加上保险公司要控制经费支出,这些都成为大学生看不起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国内大学生医疗救助保险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大多还是1952年制定的公费医疗制度,但是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和扩招后学生的不断增加,这种医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医疗救助需求。很多高校都逐渐引入了商业保险,建立起了国家、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负担的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的医疗救助水平。但是每个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各省份采取的医疗保险模式也不同,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各种模式的利弊关系。

1.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相结合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施与探索,鼓励大学生参加医疗商业保险实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由于现行的公费医疗难以满足目前学生的医疗救助需求,医疗基金的不足更加重了学校和学生的负担,所以很多省份的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引入商业保险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这种模式比较盛行,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校的公费医疗负担。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发出的《关于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2],他们对高校享有商业医疗保险的2.1万名贫困生实行门诊学校负责制、住院医疗保险公司负责制、重大疾病高校统筹救助体系。具体措施概况为:每年缴纳保费80元,由学校和教育厅各承担40元,保险范围包括学生寿险、学生门诊医疗保险、学生住院医疗保险,保险额最高20万。超出保金上线的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设立了学生重大疾病救助基金。

2.商业保险模式

随着物价上涨,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医疗经费超支问题凸显,全国多地学校不堪重负。有的省份停止了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如河南省2002年开始就停止了大学生公费医疗的拨款,但是并未有后续政策出台,所以在校大学生只能采取自我保障的方法,统一参与了商业保险,由此在全国各省份逐渐采取了纯商业保险模式。典型案例是广东省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首创的高校学生医疗综合保障社会化模式[3]。长久以来,中山大学公费医疗经费每年超支数百万,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珠海校区成立后为了改变现状,学校采取了保险-学校-医院三方合办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一步到位实现医疗服务社会化,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保险公司-学校-医院”三方合作新模式。不足的地方就是保障层次不高,封顶线过低,重大疾病需要医疗救助的学生依然很难承担费用,再有就是学生自付比例过高,还有很多的贫困学生仍然难以负担重大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

3.商业保险+社会统筹模式

当前,部分社会机构也参与到了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中来,以基金的形式解决了大学生医疗救助的难题。比如,湖南省有的大学建立了“大学生大病救助基金”,湖南省慈善总会拿出了100万对基金的建立给予实际的支持,武汉科技大学则采取集资返还的形式建立了医疗基金。徐州师范大学也实行了这样的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学生团体保险针对所有学生,医疗互助类基金主要为家庭贫困学生解决看病问题。

学校医疗互助基金,是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看病医疗问题设立的医疗互助制度,凡住院治疗的贫困生,住院款扣除理赔以及一切自费药品、一次性用品、诊疗费、护理费后,可按一定的比例申请医疗互助基金费用。未住院门诊医疗费在200元以上且家庭经济困难者,亦可申请基金补助,补助上限为2万元。

我国各省份虽然对大学生医疗救助保障体系进行了完善与探索,以上几种改革模式也基本上涵盖了当前各省高校改革方案的几种主要模式,不同的改革方案取得了不同的成效,但这只是局部的尝试,还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可供操作的有效机制和可靠的医疗保障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每个省份较为成功和合理的做法,探索为大学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医疗救助保障体系。

二、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医疗救助的独特优势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医疗救助实践中的基础,社会工作在干预的过程中,理论是我们在干预的时候提高案主解决自身问题的依据。面对大学生医疗救助问题,我们需要用社会工作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问题是一个较为系统性的问题,在此通过社会工作理论和具体大学生重病医疗案例的结合,为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一)社会工作参与透过优势视角深挖大学生自身优势

“优势视角”强调了案主及其环境中优势及资源,关注人的潜在能力,抛除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该理论的基本信念是每个人面对生活、环境等存在的挑战,具备有效应对的资源和能力。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则是关注于贫困的患病大学生自身优势,协助他们克服、摆脱眼前的困难,更好地生活,是一种专业的服务策略。美国社会福利学者Dennis Sallebey首次提出这一观点。[4]

优势视角认为被救助的大学生、学生所属团体、其家庭以及家族都存在优势,这些优势包括:智慧、财富、资源以及知识等;作为社会资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存在。以优势和资本为着眼点,帮助患病的贫困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发现自身的潜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内心充满希望。

(二)社会工作参与再造大学生医疗救助体系中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把大病医疗救助群体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并认为这个系统具有复杂性,同一个系统有共同目的。[5]社会支持是一种互动行为和社会事实,20世纪70年代作为社会工作的术语被提出,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阐释依附理论时首次用到这个概念,强调早期社会关系,尤其是父母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6]就该理论而言涉及的是处于困境的个人及其社会网络,此外还有获得帮助的程度。该理论把群体看作系统,个人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在陷入困境时,需要依靠系统的力量来摆托困境。[7]因此,系统理论在宏观上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帮助,在微观层面就是群体内部、家庭等对个人的帮助。

社会工作干预过程中,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主要是将政府资源、公益团体、院校、被救助案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救助生态系统。社会工作者可以让这个系统完整地展现在被救助的大学生面前,在运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当了一个中介的作用,能够完成有效的资源整合。

(三)社会工作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医疗救助的社会资本

受助大学生个体及其家庭的力量十分薄弱,单靠个人的力量还无法与繁重的经济压力和残酷的病魔作斗争。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以关系网络获得社会资源十分重要。

社会资本理论最早是布迪厄提出来的,社会资本有三个组成部分: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资本,三者可以转换。他认为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的量与这个人在群体里的地位有关,受到个人的关系网规模、文化素质及经济地位等影响,这些资源被集体拥有,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可以运用这些资源。[8]社会资本是促使个体取得资源的重要条件。

社会工作应做到从不同的层面入手,例如从家族、学校、社区,医疗救助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和做好计划。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患病的大学生运用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各种资本,帮助案主自身解决存在的难题,同时也应该从增能的理念出发,协助案主增长案主本身的社会资本及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医疗救助的具体过程

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家族返贫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家族一位成员身患疾病而导致的,下面通过访谈案例,让我们通过直观的患者、患者家属感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来阐述目前大学生重病医疗救助过程中的社会工作参与必要性。

案例一:

以长春某高校大四女生黄某为例进行分析。黄某吉林通化人,家境贫困,2016年2月份在长春市某医院被确诊为白血病,据医院核算,化疗的费用大概需要十万元。黄某的白血病如果做骨髓移植,费用要30万,并且还要面临配型不成功的可能。黄某的家庭贫困,黄某父母的治疗费也只是杯水车薪,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学校和繁华商圈组织募捐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发起了筹款行动,联系公益组织。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政府民政部门给予了两万元进行救助。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筹集了十几万元,这些善款还是不够为黄某筹集骨髓移植手术的费用,仅仅够一个化疗疗程的费用。

政府、社会、亲朋好友都为黄某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面对数额庞大的医疗费,黄某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完,并且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也都花销殆尽。

案列二:

长春某高校在校学生(以下简称:小Y),新疆籍,2015年检查身患重病。小Y为单亲家庭,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弟弟在高中读书。小Y读大学的费用都是她做兼职赚取的。这个坚强、懂事的女孩,面对昂贵的手术费用,终于坚持不住了。社会工作者组织同学和求助学院老师,全院师生自发捐款,组织各种募捐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网络媒体呼吁更多天南海北的校友帮助这个被病魔折磨的花季女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毕竟有限,老师和同学也都在一边鼓励和安慰她,力所能及地为她寻找资源,运用各种资源,希望她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比如距离太远、地区政策不同、语言不通等。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安慰在小Y生病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鼓励小Y和她的妈妈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使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前不久小Y在南京医院进行了手术,手术很成功,期待着她早日康复。

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从案例当事人求助开始就已经充当了多种角色,患病初期病人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为当事人进行心理安慰,使得他们心态能够逐渐平和,并且逐渐建立起了自信,选择去面对当前的困难;在医疗费用筹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组织当事人身边的朋友、同学、老师展开募捐活动、联系民政部门、协调社会公益组织,并协调各网络募捐媒体进行募集。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会使当事人避开很多弯路,通过专业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医疗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能够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多方的援助力量整合起来,将分散的资源进行联结,使救助资源能够合理融合,帮助患病大学生取得更完善、更高质量的救助资源。这也有利于社会救助资源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把救助资源与患病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联结起来。近年来政府的服务型形象不断深入人心,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社会保障的服务阵容一直在增大。政府层面有医疗救助机构、民政机构等;民间层面包括基金会、社会工作机构、慈善组织等。社会工作者在整合资源、帮助救助对象的过程中要合理做好资源的联结工作,建立更畅通的渠道让救助资源和被救助者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链接,形成助与被助的有效结合。[9]社会工作参与下的资源整合也正是针对政府救助的相关部门、社区机构、民间慈善团体等资源的合理搭配。社会工作者在整合这些资源和经验、合理应对各种救助群体的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的资源方面的建构。

四、大学生医疗救助过程中的局限性

第一,救助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是乡土方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费老用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10]其实当身边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们最先想起求助的人依然是那个差序格局出来的人际关系,案例中的黄某和小Y患病后,求助对象最先想起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人际关系,在黄某被确诊为白血病之后,整个家庭感觉陷入了无底的深渊之中,他们最先求助的对象就是他们的亲戚朋友,给予他们帮助最多的依然是差序出来的人际圈子,案例中的两个家庭采取的主要自救措施:多年积蓄与自己家最值钱的资产变卖;力所能及地在亲戚朋友范围借钱作为白血病的治疗费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组织同学和求助老师联系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两名患病大学生解决手术费用问题。两个案例中的医疗费用大半是通过传统的乡土方式募集而来的。

第二,政府职能部门被动参与,特别是民政及社会福利与保障部门,政府的医疗救助款是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经过多次上访才得来的。第二个案例中的女孩则是所在学校老师运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帮助争取到的。所以作为医疗救助主体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政策更加透明,更应该在大学生陷入困境初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解决当事人的应急性需求,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救助流程体系,这样有需求的当事人就可以按照流程申请国家救助款。

第三,公益组织参与度有限,西方民间公益组织社会救助体系中,公益组织救助在医疗救助系统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而在上述两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接洽了几个公益组织,但是没有真正的对应的社会公益救助机构提供帮助,所以我们要加强专项社会公益组织救助机构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如:著名演艺明星李亚鹏与王菲成立的“嫣然天使基金”,李连杰成立的“壹基金”。如何与这些专项的民间公益组织联系在一起,帮助广大贫困学子就医,是一个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四,个体得病导致家族返贫。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得知,目前两个家庭的积蓄已经在开始的时候花费没了,借遍了亲戚朋友圈,但在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还是有些无力,后期的社会捐助与政府救助虽然不少,但是也未能解决问题。此次案例体现出了社会救助的无力,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个案问题,其他的患者很多都是由于家族一人得重病而使整个家族返贫,甚至是极度贫困。

五、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医疗救助的对策和建议

利他主义社会工作者在大学生医疗救助体系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工作者利用科学的、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被救助的大学生走出困境。“大学生患者”的医疗救助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问题,理论上可以有多种解决途径,比如行政干预、社会支援等;而社会工作的参与与体系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医疗救助社会系统的构建

由于医疗救助资源多层次多类型,社会工作者应从以下层面着手,构建一个多维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社会支持的微观层面。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群体组成的支持网络,包括个体层面,如亲戚、朋友、邻里等组成的社会支持,是对个体最直接有效的支持系统。

第二,社会支持的微中层面。中观社会支持是由次级群体组成的,与初级群体相对应,主要产生于社区层次和非政府部门,或者民间组织、团体等。在这一层面中,需要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部门的联结,推进不同资源的整合。

第三,社会支持的宏观层面。社会支持的宏观层面是社会支持网中最重要的方面。宏观社会支持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社会文化价值观、大众传媒等。其中任何一点都不是社会工作者能够决定的,所以开展宏观层面的相关工作尤其困难。在这之中,大众传媒是相对直接有效的支持途径,[11]对于我们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可以采用的社会支持途径。

第四,网观层次社会支持。近年,国务院为了改革与发展传统行业,让传统行业搭上快车道、顺风车,国务院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而目前在医疗救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救助案例,都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解决自身资金问题。这个过程只需要提供真实病人的案例、诊断证书等基本资料,就会有很多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陷入困境的贫困学生。社会工作的参与可以协助医疗救助者准备网络上救助相关的信息采集与所需资料,并协调平台运营商为大学生求助者做好社会支持工作。

对于以上四个层次的社会支持网我们可以逐步实现,首先将每一个层次的平面支持网络建立,由于该项工作涉及个人、组织以及政府等多个部门,多种资源,所以社会工作者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后可以试图在三个层次之间形成有效链接,构建成一个立体的针对在校大学乃至整个学生群体的医疗救助的社会支持网。

(二)大学生医疗救助体系的防护网构建

1.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医疗救助体系,应该在大学生中做好关于医保的宣传工作,与学校沟通,开展一些讲座等,让学生有意识地规避风险,提升自我保障的理念。学校方面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检、大病筛查等活动,做好预防工作,做到对于在校学生患病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切实为学生的健康问题保驾护航。

2.倡导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对于贫困的大学生,学校应给予医保费用减免的帮助,不能因为学生有困难没有进行医保,校方就不管不问,使得贫困的学生在面临重大疾病时,无力应对。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倡导学校和学生建立一个大病救助基金,比如南京大学设立的“重症医疗救助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学校、社会组织的资助,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的捐助,假如每个学生捐出五元钱,这笔基金都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关键时刻就能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为大学生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1]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参与过程中,同时也需要关注大学生医疗救助对象及其家庭,为其

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通过自身优势的挖掘,提高大学生医疗救助对象自身的潜能。国家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医疗保障制度统一,加快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制进程。

[1]金祥波.中国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其社会救济措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4):8-9.

[2]冯鹏程.管理式医疗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和发展对策[J].上海保险,2007(7):19.

[3]张良玉.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4]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伯纳德·巴伯,陈曦.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与成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01).

[6]Brugha T S.Social support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overview of evidence.In T.S.Brugha(E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38.

[7]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198.

[8]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04).

[9]戚畅.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J].中国卫生经济,2004(260).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观察丛书,1947:19-24.

[11]安华,苏彪.“全民医保”背景下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选择[J].上海保险,2009(3).

C916

A

李新艳(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卜长莉(1964-),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社会工作、文化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救助医疗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抢险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水下救助抢险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