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运行机制探索

2017-03-22 12:06于桂宝王文和张其敏邹碧海
关键词:工程硕士导师制专业学位

于桂宝,王文和,张其敏,邹碧海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运行机制探索

于桂宝,王文和,张其敏,邹碧海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双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使双导师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教育质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运行机制

起源于英国的导师制因其具有指导频率高、学习强度大、目标明确、培养成效显著等特点而备受世界各国高校推崇。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导师制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导师制的具体内涵有所差异,但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一直是导师制的基本内涵。近年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1年我国正式设立专业学位,此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1]。到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达到1∶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受到了重视。双导师制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职业学位教育,这种研究生培养制度是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衍生出来的[2-3]。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建立了校内外双导师制,以培养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6]。

一、双导师制运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一)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第一,生源特点的需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本科生,但本科生普遍缺少实践经验,且理论知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7]。

第二,培养目标职业化与应用性的需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挂钩使职业化与应用性更为凸显,应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8-10]。

第三,培养过程实践性的需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包括课程学习、课程实践、校外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是影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学校和企业相辅相成。

第四,导师队伍现状的需要。近年来,高校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在增加。传统的导师队伍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实践教育的经验,尤其是在行业企业一线实践过程中的教育经验,而校外导师可以教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贴近生产实践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应扩充导师队伍。

(二)双导师制的可行性

第一,从专业方向来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各行各业,因此需要其尽早接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第二,从高校办学资源来看,目前高校的研究项目大多与校外各种平台合作,校外导师来源能够得到保证。第三,从教师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工作者在社会方面有较高的声望,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有较大意愿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因此聘请校外导师相对容易[11]。

二、双导师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双导师制也日趋完善,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上到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谨慎发展、可能尝试到必不可缺、应实之需。当前,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双导师制即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需要校内外导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分工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校外导师责任和目标不明确

校外导师对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自己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理解不到位,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导致双导师制的效果不明显。

(三)校外导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运行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校外导师选拔机制不灵活、考核评聘机制不完善、培养模式不健全、职能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四)任课型导师的指导效果较好但比例偏低

目前,校外导师担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比例较小,大部分由校内导师讲授。另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外导师的交流不够及时和充分。

三、双导师制运行机制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着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突出能力,以产出为导向,重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资源配置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产出的作用。要以人为本,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使其在导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注重个性化培养。

(二)以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研究生工作站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工作站以人才培养、项目攻关、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高校应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研平台,并为进站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学术指导和必要的团队攻关支持。建站单位应有良好的综合实力、科研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有实际的项目需求、必要的经费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不仅可以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帮助校外导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还可以促进高校与建站合作单位的共同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导师遴选考核和淘汰机制

校内导师主要由校内具有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主要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担任。校内外导师应积极配合,共同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导师的遴选工作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工程职业背景,能适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的专业化导师队伍为目标,遵循专业化、实践性、适应性的遴选原则。导师应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和学校有关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对导师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教学和研究业绩、履行指导教师职责的情况等。考核结果不合格者,或无故不参加考核者,终止其导师资格,停止招生。已经指导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按同领域、同方向的原则进行导师的变更。

(四)加强过程管理,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权利

导师作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同时拥有相应的岗位权力。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自觉学习、贯彻执行国家和学校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科研及生活等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按照学校和培养学院的安排,参与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等工作,严格遵守相关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并积极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对研究生的外出学习计划、教学实践、参加学术会议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给予科学指导,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校内外导师应积极配合,为研究生创造实践机会,安排、落实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

导师的权力主要包括: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本工程领域招生计划的意见。根据研究生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情况和整体培养质量,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商议决定研究生是否可开题、答辩。同时对提前毕业、不能完成培养计划或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提出相应学籍处理的建议。导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培养费有审核、审批和支配的权力。导师可按照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和实际指导工作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每届研究生按3年计算,延期毕业的研究生,不再计算指导工作量。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其工作量按每生每年规定的学时计算。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按其实际指导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或企业工程实践的实际时间计算。校外导师承担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学校按学时核发课程教学津贴。每学时的津贴标准按照当年学校平均学时津贴标准计算。

(五)推动多方融合形成最大合力

目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能由学校独立承担,融合各方资源是大势所趋,也是保证其培养质量,提升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关键。要强化校企合作意识,让学校和企业形成共识。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安排校内教师监督工作站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案例库。企业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切实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府职能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研究生实习基地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多方联动,实现有效的循环机制。

(六)双导师制培养成效显著

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学校探索形成了“2461”(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了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12]。学校自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来,坚持“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建立学校企业“双主体”、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2年9月,首批30名研究生报到入学,至2015年9月,招生规模突破百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共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74人(含2名留学生),校内导师149名,校外导师316名。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先后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7项,主持参与企业实际项目4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50个,发表研究论文196篇(其中SCI 2篇,EI检索11篇,CSCD 18篇)。部分研究生在与国内大批知名高校研究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级研究生刘洪伟发明的“3D打印抛光技术”,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发明梦工场”栏目现场,以200万元实现了技术转让,目前该研究生已注册公司,并带领5名同学共同创业。在2015年第二届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以2014级研究生孟明辉为代表的参赛团队,获得了开赛以来的首个特等奖。以2015级研究生任君坪为代表的参赛团队,在201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论坛中获得了特等奖。2013年,学校被选为全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关理念、举措及成效得到了全国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相关改革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报刊杂志进行了专题刊载。学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先后获得了2017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成果二等奖。

四、结语

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虽然有利于提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重庆科技学院“2461”(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46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为探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累了经验。

[1]吴小林,陈勉,宁正福,等.创新理念机制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

[2]干勤,柏伟.服务特需 职业导向创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庆科技学院“2461”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

[3]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5).

[4]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机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5]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18).

[6]郭小娜.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7]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10).

[8]刘丹.“双导师制”对教育硕士教师专业养成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9]郑文轩,杨瑛,田贝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

[10]杨俊茹,韩宝坤,孙雪颜,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4).

[11]杨跃,张婷婷.双导师制: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可能策略[J].教育探索,2008(8).

[12]曹煜玲.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策略[J].航海教育研究,2016(2).

G643

A

1673-1999(2017)12-0133-04

于桂宝(1981—),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王文和(1980—),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张其敏(1972—),女,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邹碧海(1965—),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017-10-25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运行机制探索”(YJG2014y001);重庆科技学院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风险工程学》(YZKC2017002)。

(编辑:刘姝)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导师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孙思扬作品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