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峰,谢红雨
(重庆工商大学 a.研究生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机理与启示:马克思利益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赵军峰a,b,谢红雨b
(重庆工商大学 a.研究生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马克思利益思想围绕人的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确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伴随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及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深化与拓展。因此,马克思利益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理,对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利益思想;价值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构建,试图实现向马克思主义本真回归。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利益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热情可谓是空前高涨,论著也不少。对二者之间关联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马克思利益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可以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入手,探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从而科学厘清马克思利益思想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化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马克思等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丰富的思想蕴含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绝对观念”和“感性直观的现实的人”等概念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认识的科学成分,从“现实的人”出发,扬弃了之前的异化理论,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同时,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伴随着马克思对利益思想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其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逐步形成。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伴随着他对人类社会规律和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与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相辅相成,经历了由萌芽、初步形成、发展等阶段。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标志着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职业选择时应兼顾两种利益:“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即后来的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只有为他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7由于受黑格尔理性主义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此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新理性主义色彩。马克思初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问世为标志。他在《手稿》中论述了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劳动异化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因此,只有在以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强调人的实践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基础及动力系统研究利益问题,进一步发展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其代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他从社会分工的演进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通过透析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发展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取代阶级社会的将是人人自由平等、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写作完成和《资本论》的公开发表,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继续发展。在前者中,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演进中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即人通过实践活动逐步扬弃异化,逐步摆脱各种限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利益关系的羁绊,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找到了两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尺度——自由支配时间。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实质、历史性与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和路径,形成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利益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互促进,交相辉映。
(二) 马克思利益思想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利益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过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具有辨证含义的概念,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凸显了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基础理论地位。“全面”涵指人的劳动活动和能力、利益需求、实际关系以及个性等要素的普遍性,而“自由地发展”则表明人摆脱了对人和物的依赖,实现由自在个体向自为个体的转变。二者均以服务社会利益为基准,并且相辅相成。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4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成为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和奴役个人的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人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需要,是自为活动,实现了人的活动的全面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着明确阐述:未来社会,不是对分工的消灭,也不是没有活动范围,而是逐步化解分工和活动范围的矛盾。此时,人们活动范围和自主选择性不断扩大,真正驾驭了分工和职业选择,劳动的全面性得到了实现。他在《资本论》进一步强调了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这不仅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530。劳动作为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在创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着人自身。正是在这一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塑造和发展了人的各种能力。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5]。这就说明,人的能力是广义上的能力,它不仅内蕴着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等,也是更高层面上的个人能力与集体能力统一。在这种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劳动不断完善和人的能力的协调发展与发挥。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利益需求的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最大利益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利益需求逐步丰富与实现。他从利益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的角度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他认为,利益是由人的需要启动的,并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而需要是形成利益的自然基础和根本前提,作为利益客体的人的需求对象构成了利益的基本内容。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利益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人们首先要能生活,那么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78-79,而这些东西就构成人类最基础的利益需求的内容,利益最初表现为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东西。正是对这些利益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进而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追求基本生存资料利益的过程中产生了社会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除此之外,人们还追求政治参与、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非物质利益,从而推进物质利益与非物质利益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些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实现和发展,从而实现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不断占有。因此,从这个视角上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实现和发展。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实际关系的丰富和全面发展。从经典著作中来看,实际关系不仅包括社会关系,还包括观念关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曾指出,个人的全面性,并不是虚幻或意设的全面性,却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从人的本质角度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总是受特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支配,在社会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生产的目的,进而决定人的发展的分配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等,并最终决定了人的观念关系性质和方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经济关系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异化、畸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就必须革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关系,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奠定社会关系基础。只有在扬弃资本主义、消灭了剥削与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才全面占有和驾驭实际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内容。这里所讲的个性是指人个体的特殊性,并且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塑的个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个性自由发展纳入社会制度范畴进行考量,认为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前提是能力的全面发展,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并对其进行扬弃,消灭了异化的结果就会造就“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7]108-109马克思认为,在“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不得不进行集体生产生活,人的个性遭受排挤和压制。在“以物的依赖性”的社会中,这种形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如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全面的能力等客观条件,但是交换的普遍发展,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使物来制约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以“物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来;“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力量”[7]103-104。因此,这种社会不仅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严重制约了人的发展,造成人的个性异化。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中,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驾驭和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实现改造世界能力的全面提升,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实现了由自在向自为的转变。可见,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包括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目的,是马克思的利益思想的理论基点和最终目标。马克思利益思想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性可能性,其利益思想根本目的就是消除各种异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限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动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8],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所有的行为都与利益相关,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内生动力。对物质资料的需要的这种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人们对利益追求与自身的发展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必然需要进行物质生产,而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构成了利益的最初内容。正是这些利益的需求形成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在此基础上的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利益关系,构成了丰富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而且丰富了社会关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目的。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作为社会主体为了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能力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跃升,创造出更多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财富,才能真正摆脱异化劳动的制约,人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443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确证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不断拓展,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对矛盾不断化解,推动社会前进。同时,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9]。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是由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利益不仅是满足个人生存需求的自然范畴,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即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人们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之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更优质的物质利益、社会交往增进与社会关系不断丰富、能力的提高等,这样一来,随着人的利益实现,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在机理。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生产方式及物质利益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发展,其深刻地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在这个意义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曾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性。生产力作为社会利益主体获得自身利益的能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关注的不是物质利益本身,而是生产物质利益的生产力。同时,他也重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而且这种经济关系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10],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时必然要产生根本革除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引发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会使原有利益关系格局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利益关系,而新的利益关系格局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为自我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渐进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
马克思利益思想使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科学,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牢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促使其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普遍利益”理论的扬弃初步论证唯物史观的物质利益思想[11],建构了其利益思想。马克思利益思想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而且是这两大阶级绝对对立的利益关系的再生产。这种对立的利益关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利益的关系。它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工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利益思想唤醒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推动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变革现存利益关系格局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起推动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同时,马克思利益思想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因素,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而创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使其在科学理论基石之上,彰显了马克思利益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利益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及两者间的关系机理为我们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当正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视阈中,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社会的客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进化与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是一个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化基础上的整体性过程。只有这个不断完整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实现“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3]126-127,同时也创造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总体上,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从这种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创造性,让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进而在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排除阻碍人的发展的各种障碍。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高要求是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目标,否则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有违这一目的的做法,有些地区为了政绩不顾本地实际,大肆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没有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历史条件,并且人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创造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实现。主要包括: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二是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形态,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具体来说,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践证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物质资料,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要求提高生产率,而且生产力发展本身是通过人的生产劳动来实现的,体现了人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的个性养成和发展。同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消灭旧式分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推动劳动的变换,实现劳动者不断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4]534,483。因为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小康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不会发生资本主义社会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利益关系。第三,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3],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基础,还有赖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只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实现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
(三)马克思利益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也是调整利益关系向和谐发展,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利益思想作为内容丰富的理论工具,虽然有些论断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但仍然是指导我们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利益关系的重要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利益是生产力的原动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14],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导向调整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关系,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创造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文化资源。在我国实际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人的利益是有差别的,而且在实现时空、实现程度上有所不同,从而引发利益矛盾。同时,人的利益不可能在每一项具体的改革中都能实现,尤其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地区、某些部门、某些群体的利益,这就会引发利益矛盾。改革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对人们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化解利益矛盾,激发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利益思想为指导,透过社会现象和矛盾深入其根源——利益关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利益关系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恰当处理。需要我们从自己的国情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保障好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形成一个动态均衡的利益格局,切忌利用平均数来掩饰真实的现状。动态均衡的利益格局的关键是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利益关系贯穿于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概言之,利益关系表现为围绕物质利益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是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分配关系。而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15]。社会矛盾的产生多数是由分配引起的,分配不公,分配关系理不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当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科学合理时,人们在法律制度框架下获取应有的利益,才能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中去,极大地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形成良性互动的利益格局。因此,应当从利益关系入手把握利益现状,以马克思利益思想为指导,从分配格局着眼展开对利益关系的研究,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总之,我们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当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用马克思利益思想及相关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掘隐藏于其背后的利益关系,尤其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动态平衡的利益格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利益思想的研究。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运行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异化问题,指出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进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我们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以及其价值追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不断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利益矛盾,统筹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人民从事社会生产的积极性,激发经济社会的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3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刘湘顺.马克思利益理论及其方法论启示[J].江汉论坛,2011(08):51.
[9] 陈树文.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1):61.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
[11] 卢迎春. 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1(04):17.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78.
[1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14] 赵军峰.马克思的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D].武汉:湖北大学,2011.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994.
(责任编校:杨 睿)
Mechanism and Inspiration:Marx’s Interest Thoughts and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ZHAO Jun-fenga,b, XIE Hong-yub
(a.GraduateSchool;b.SchoolofMarxism,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Marx’s interest thoughts lay out around the theme of human development, verify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et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as its value objective. The connotation of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s formed with Marx’s world outlook and Marx’s interest thoughts and is gradually deepened and expanded. Therefore, the mechanism between Marx’s interest thoughts and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s of importantly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well-being society in China.
Marx;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nterest thought; value objective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4.003
2016-12-04
赵军峰(1981—),男,河北邯郸人;法学硕士,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谢红雨(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F0-0
A
1672- 0598(2017)04- 0018-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