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失范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突围

2017-03-22 09:15谢家建梅雄杰
关键词:市场化权力学术

谢家建 梅雄杰

(1.重庆科技学院 党政办公室,重庆 401331;2.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伦理失范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突围

谢家建1梅雄杰2

(1.重庆科技学院 党政办公室,重庆 401331;2.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等教育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来运行,并且政府与市场的权力使用不当,是目前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对高等教育市场化进行分析,高校主动适应外在环境需求是获取市场资源的合理性表现,政府的有效监管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保障。学术、行政与市场保持平衡就要让学术权力回归到学术本身,完善德育体系,实现从功利化到理性化的突围。

伦理价值;高等教育市场化;学术权力

最初的大学教育起源于满足“闲逸的好奇”,与知识之间有着天然联系。高等教育市场化超越了以往精英教育的阶段,它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高等教育市场化作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趋势还将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各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伦理失范:市场化使然

市场机制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学者对其内涵、发展历史、权衡利弊研究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一词的解释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1]这场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的双重推动。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历程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也达不到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走读自费生突破了计划招生体制内的藩篱,高校对其人才培养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开始摆脱国家依赖,适应社会需求,这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萌芽。1985年 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制度上为高等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决定》提出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其具备适应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实际上承认了高校自主改革的合法性,在国家财政不能足够支持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时,供需见面的方式开辟了高校获取资源的一条新路,适应了学生、政府以及社会的多种需求,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自费生和委培生人数占招生计划总人数比例增长迅速,达到26.6%。[2]1993年和1995年,国家陆续出台《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地方办学和民间教育力量逐步发展壮大,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体现在高校适应环境需求的实践逻辑之中,市场需求准则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初步确立。1997年开始,国家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学生上大学的费用一部分需要自掏腰包,国家承担的剩余部分费用能够在今后转化为社会收益,学生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促使大学根据社会市场导向设置专业,学生经常会选择市场上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基本形成导致大学兴办更具实用性的专业,人文学科类和基础研究类专业势必在此背景下不占优势,受到冷落。高校有权力为适应环境需求资源获取,老师和学生去高校工作或学习的选择就更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向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高校制度化的改革有其内生动力和市场经济冲击的影响。内生动力来自高校的地位和高校领导的能力。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校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国家对高校的依赖在于短时间培养出人才,高校在自身发展和国家服务中掌握主动权,因此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国家的许可。另外,高校领导的身份也为高校开展自身改革创造了机会。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校领导主要是受人尊敬的老革命家或在学科领域卓有声望的学者专家。他们的话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分量,能够被国家所重视。高校积极尝试市场化的改革,证明了高校领导的能力与地位。市场经济冲击影响下的现实原因,一是因为国家对高校的经济投入有限,高校开始寻找市场力量帮助其发展,个人家庭为高等教育买单的方式打开了高等教育市场的大门。198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收入为500.40元,以双职工家庭计算,即1000元左右。那么,学生的学费只占家庭收入的5 %。[3]2004年,普通高校生均学费4785元,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年9421元,仍然按双职工家庭算,即家庭每年收入为18842元,学费约占家庭收入的25 %左右。[4]对比1981年和2004年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收费标准相对现在来说比较低,学生家长可以接受为高等教育买单,高等教育市场有发展前景。二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发的人才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迫使高校进行改革。从1980 年到1993 年,失业青年人数占城镇失业总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80 %左右[5],说明了高校以前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有必要以市场需求导向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同时,人才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其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带来了招生市场的潜力。

二、从功利化到理性化:高等教育伦理价值的回归

(一)从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的权力平衡转变

大学的天职是研究高深学问还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所需人才?如果是研究高深学问,那么大学脱离于社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是培养短期内所需要的人才,那么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由谁去完成。这些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是:学术、行政与市场权力能否平衡。大学的理想和市场化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洪堡主张大学要保持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大学不应受到来自大学以外因素的干扰。而市场化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平衡好学术、行政与市场权力是伦理价值的重要体现。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三者的关系发生变化之后,高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机遇期,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高校被政府包揽的格局,高等教育系统更具活力与竞争性。计划经济时期,市场权力处于弱势,高校完全处于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以行政命令的要求进行发展,行为按部就班,整齐划一,行政权力占主导的高校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使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权力逐步扩大,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管理和过多的行政干预有了较大改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给高校个性发展带来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适应市场竞争而作为,最后落脚到人才实力的竞争,体现高等教育市场化具有竞争性、服务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从封闭到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化给高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市场的力量帮助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政府的角色从行政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与质量评估者。针对这一变化,有学者认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体系中,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已经结束了绝对支配与完全依附的关系,开始从国家支配模式( state control model ) 向国家监督模式( state supervising model) 转变。[6]

学术、政府与市场权力的动态平衡保证了高等教育沿着良性的轨道运行。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会按照市场的机制运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旨在调节和化解市场化的弊端,保证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学生、教师团体有权力问责行政主管部门如何保障办学水平。回顾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的主导权经历了学者主导、政府主导,如今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高校服务社会的领域广泛,其主导权将不再是单一主体,而是多元化的共同主导。高等教育既要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也要秉承研究高深学问的使命,高等教育中学术、政府和市场的权力都很重要,三者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伦理价值体现。

(二)从过度调节向有限介入的自由市场转变

高等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是知识论与政治论的兼顾,还是只考虑一个,并对这些后果进行分析是解决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的伦理步骤。根据价值取向,一味追求高等教育市场化强调经济效益,无法构成高等教育运行发展的伦理理由,在伦理学上得不到支持。自由市场的盲目性与过度调节决定高等教育对市场力量的介入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首先,自由市场的盲目性与滞后性。自由市场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招生规模的无序扩大,博士点数量的无尽追求,学生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必须数量匹配才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而不断变化。高校仅按照市场导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并不能及时填补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招生规模应该与今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这就需要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划,获取市场最新信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的结构性失业。

其次,自由市场的过度调节。完全自由的调节使高校尽可能地服务于市场,功利主义导致高校人才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科学研究低水平无创新性,教师淡化了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志趣。为获得经费,加上高校自身约束机制不健全,一纸文凭可能会被标榜价格出售,形成功利化的价值选择观。人文学科和基础理论学科在市场需求面前显得无人问津,导致学科发展不平衡。而“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不仅拥有合理知识结构而且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7]。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基于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外界对其的规制违反了教育尊重个体发展需要的原则,因此专业选择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参考,但不能就此作为金科玉律。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要求市场介入高等教育的程度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保证公益性不消失。佛莱克斯纳说过,“我们除去坏的事物,才能有效地发展好的事物。”[8]市场机制中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对高等教育有益,借鉴引入有效的部分,简化组织机构,提高师生比,加快专业课程的更新换代,加强产学研合作,用市场的外力来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佳的问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现代功能。

(三)从经济主义向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转变

大学的办学取向也与伦理道德问题相关,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必然趋势,大学向政府负责转变为向社会负责。新的办学模式下,忽视人的发展而追求市场取向会导致大学办学价值取向的偏颇。

需求适应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首要满足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表现为市场需要什么,高等教育就提供什么,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目的也是多种多样,大学的办学方向只有与社会发展方向紧密吻合,才能为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出有益的贡献,大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其实用性的内容使自己满足社会目的的要求。大学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教育类型,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个目的。[8]

大学在保证提供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同时不可避免受到商品意识和拜金主义思潮的侵蚀。金钱的诱惑和客观的需求使高校教师将精力用于低水平的社会服务,从而对教学科研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种环境下滋生“学而优则仕”现象使一些教师不能平静下来安心培养学生,淡化了对大学育人和科研使命的兴趣。从教育的功能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大学使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其所有职能。过分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会走向极端化,纵观文革期间高等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当今高等教育追求经济主义,扩大经济功能的行为值得反思,需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学术场域,除了设计合理的制度和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还应坚持育人为本和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大学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在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才能达到大学存在于人类社会永恒目的内在价值的要求。学术至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校场域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受到来自学科的规训与控制,进而促进研究制度化,最终实现高深知识的传授与再造,大学成为探究科学知识的场所。大学管理从经济主义转向“以人为本”,发展目的立足于人,其意义如下。

第一,把大学的注意力从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短期经济利益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要继续加强育人的核心功能,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充实人内心的精神需求,调动学习积极性。大学进入社会的中心,其利益主体牵涉政府、企业和社会,因而他们对大学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期待,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价值目标与市场化的价值目标相互影响,但应保持各自目标不受侵蚀。

第二,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积淀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对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处在学术场域中的每个人,无一不接触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按照其价值取向形成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大学文化复合多元,承载着大学发展的基因,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不朽,其中不能缺少人文精神与育人责任,尊重人和重视人就是把教育的主体置于大学发展的最高处,高等教育因人的生命整体而并发出精神活力。大学文化的变异一部分受到来自功利性的经济主义的影响,大学文化的重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意识,为科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大学文化层次的提升,为大学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对大学的长远影响,是短期经济利益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三、学术、市场与行政权力的均衡:高等教育伦理价值的保障

(一)强化约束机制,建立制度伦理

平衡学术、行政、市场权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强化高校的伦理约束,让学术权力回归学术,建立起伦理制度体系。学术权力在三角权力结构中必须保持足够的地位才能有效制约行政或市场权力的扩张。当前学术权力的行使不当就容易造成权力的失衡,学术权力异化为行政权力或市场权力。

正确认识学术权力的本质,是实现约束机制的关键。学术权力分为三种:学术规范权、学术评价权与学术资源配置权。[9]大学中的管理人员与学者都拥有学术权力的使用权,关键在于行使者要以学术的思维去处理学术事务,防止行政思维干预。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负责的教育质量监督进行问责,避免行政权力不作为,抑制高校将人才培养纯粹面向市场办学。约束机制的措施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来实施。在物质层面上,满足教师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服务于学术的传授、发展和创新兢兢业业的教师及学术团体进行物质奖励。在精神层面上,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充分发扬学术至上、甘于奉献的价值观,使广大教师得到自我认同,主动把思想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制度的约束要掌握合理的度,避免教师出现消极情绪,不利于高校发展。

建立制度伦理,要符合民主办学和教授治学的基本要求,有效规范高等教育市场化行为。学术权力的使用者不单局限于教授学者,大学管理人员通常也是学术权力的实施者,在克服行政化和官本位思想的情况下,如何体现不同人员的利益诉求是民主办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度伦理契合教授治学的理念,在使用学术权力的不同人员中,学者是学术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使用三种学术权力不需受到行政人员的阻碍,因此保障他们的治学权力也是学术权力行使的重要方面。对于治学的态度和方式,高校可以制定教师道德精神规范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建设。通过伦理制度的构建,使教师由外而内地主动自我分析、自我约束,实现精神层面的提升和高校文化的认同。

(二)完善德育体系,塑造文化空间

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基于遵守制度伦理的基础上开展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鼓励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崇尚学术和追求真理,履行好教书育人和知识创新的天然职责。[10]找准教师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重建大学文化精神,塑造文化空间。

以理论为先导,拓宽教师的德育理论知识面,树立起正确的政治道德和教师素养,对个人分析问题有新的启发,对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也有影响。高校在如今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如何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学术至上,育人为本的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当代教师受到来自社会市场不良思想的因素较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变性,这进一步要求高校对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上下功夫,把德育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促使教师把思想意志转化为实践行为,德育理论的成果外化是教师德育的成功标志。高校只有认真落实《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扭转当下出现的受功利主义影响的诚信和育人问题的局面,各高校只有根据实际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考评中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倾向,坚持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并重,大学的发展才会闪耀理性之光。

(三)实施生态管理,坚持开放互动

如何保证学术、市场与行政权力的伦理平衡?借鉴生态式管理方式,我们认为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利益者为大学与其内外环境的互动来参与制定可持续的方案,来试图平衡学术、市场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实现大学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大学的生态式管理,需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整体性。学术、市场与行政权力在当今大学组织中都具备一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以一种权力衡量大学价值的取向意味着大学多元价值的丧失。生态管理强调学术、市场与行政的互动与联系,三者在大学组织权力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生态管理追求整体的管理效率,而不是片面追求一个部分权力配置的优劣。从本质上理解,大学权力配置的总量恒定,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行政权力传统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权力盛行挑战学术权力地位,学术权力受到来自两方的双重挤压,无法在大学组织的权力配置中获得应有的平衡。因此,组织权力的分配需要受到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合理划分,以保障学术组织的应有权力。

第二,坚持平等性。学术、政府与市场权力在地位上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分。在大学权力系统中,三者都是平等的。三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出独特的权威,关键是对行政权力管理学术事务的权限作出明确规定,打破行政权力统揽所有事务的思维惯性,防止行政权力对学术系统的越权。

第三,坚持开放互动。生态管理不是压抑学术的潜能和科研活力的展现,而是注重不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来支持学校的长久发展。倘若三者互不沟通理解,大学压抑的学术文化氛围得不到宽松的缓解,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无法形成信任感。因此,利用生态管理的开放互动,营造自由宽松、轻松活泼的精神与文化氛围,提高学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学管理人员在参与学术事务管理中要加强专业的学术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学习,使自己迅速成长为职业化的行政人员。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要更具弹性化空间,规则体现对人的尊重与教师工作的特点,从指令性规定转变指导性纪律;其次,提倡学术群体参与规则制定,创造公平、自主的组织文化,促进大家学习交流;最后,规则的更新与完善具有开放性,大学中的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都应该有充分的话语权而不是形同虚设,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支持、配合学术行政管理工作。[11]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2]199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04-02][EB/OL]. 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060323/t20060323_11632.shtml.

[3]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

[4]沈百福,王红. 我国普通高校学费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4).

[5]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责司.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6]肖海涛.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从新中国高等教育演变历程看政府、教育、市场的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7]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

[8]梁克荫,刘尧.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2).

[9](美)亚伯拉罕至·佛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纪宝成,胡娟.关于高等学校学术权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11]尹岳.伦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教学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6.

EthicalAnomieandtheBreakoutofMarketizationofHigherEducation

XieJiajian1MeiXiongjie2

(OfficeofthePartyandGovernment,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ongqing401331;InstituteofEducationalSciences,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

Higher education is completely run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market,and the improper us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ower is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to analyze 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emand is the reasonable performance of obtaining market resources,the government's effective supervision is the guarantee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ademic,administrative and market balance should make the academic power return to the academic itself,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and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from utilitarian to rational.

ethical value;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cademic power

2017-07-06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5PY55)

谢家建(1983-),男,湖北咸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高等教育研究。

G645.1

A

1673-1395 (2017)05-0117-05

责任编辑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市场化权力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权力的网络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