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7-03-22 09:15赵军魁
关键词:幸福观恩格斯幸福感

赵军魁

(甘肃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赵军魁

(甘肃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当前许多人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尽管极其复杂,但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对幸福的内涵和特征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科学最正确的幸福观。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和特征做出科学的把握和理解,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许多人不能正确把握幸福的真正涵义。在此背景下,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无疑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存。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133)生理需求永远是人的第一需求。幸福生活建立在一个又一个满足需要的前提之上,只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感受到幸福。许多哲学家都认为,幸福是属于人们主观范畴的概念。有人给幸福下过这样的定义:“幸福就是需要的满足。”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要,才不断地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同时也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在创造和获得需要对象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感和幸福感。为了满足一个又一个的需要,人们会焕发出更多的动力和潜力。“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P169)物质以及精神和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之所在。在这一强大动力的推动下,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人的潜能得到了不断的开发。

劳动和创造是获得幸福的源泉。“世界不会满足人是必然的”,“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也是必然的。人的伟大、劳动的伟大就在这里”。[3](P126)没有劳动创造,人们就不可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能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并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源源不断地获得了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并不断地提高发展自己,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最后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意愿,都想自愿自觉自由地做事和发挥自己的才智。自由发展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而全面发展又为自由发展起到了支持和保障作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是针对“压迫”和“奴役”而言的,含有“平等”和“民主”的成分。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智力等各方面都应该得到同时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而人的才能和特征得到有效发挥和发展的前提,并不是因为生存的逼迫或外来生产关系的强制;第二,马克思强调个人“自由”的特性,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自觉自发自愿的自由发展,使人的个性能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社会公平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而不是让少数人的幸福享受建立在多数人的牺牲和痛苦之上。

现实世界是幸福的生成环境。“人是现实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意识思维和行为活动,都要符合一定的客观现实。马克思将现实世界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就是人类生存的自然世界。人类永远离不开自然,因此人“也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P32)。社会存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广义的社会存在既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实践的所有对象。要追求幸福获得幸福,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既不寄希望于神灵或上帝,又不好高骛远,异想天开。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没有物质的满足,人就无法生存,社会也不可能发展进步。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绝不是人唯一的需要。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5](P186)的。精神需要建立在物质需要之上,由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派生出来。人们精神上的幸福感,不仅来自于享受精神文化成果,也来自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之中。劳动创造本身就是实现精神幸福的重要载体。物质与精神不是彼此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的。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首先要能够活下来,然后才能够从事其他活动。精神幸福不能脱离物质幸福而单独存在,离开物质去单纯追求精神幸福是不可能的。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协同发展。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的劳动创造过程中,人们不仅获得了维护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创造与享受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享受幸福和劳动创造不能割裂开来,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劳动创造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而享受的前提条件则是劳动创造。从深层意义上说,幸福不仅在于享受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更在于劳动创造本身。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去,个人的才能才会不断地得到发展提高,个人的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并被社会所认可,个人才能在社会活动中实现其人生价值。一个真正的人,常常在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感到高度的快乐。在经由劳动创造获得丰硕成果以后,其内心必将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幸福。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只要提起幸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个人幸福。个人幸福通常指单个人的幸福感,关注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幸福,而很少考虑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幸福——社会幸福。社会幸福是由更多的个人幸福所构成的,是全体社会大众的幸福。个人是否幸福,自己可以直观地感受得到;而社会幸福则比较复杂,需要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反映出来。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地生活下来的。“个体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6](P256)个人需要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更多的人的合作才能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辅相成。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每个人都幸福了,才能实现社会幸福。

当下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从时间持续长短上分,我们可以把幸福分为当下幸福和长远幸福两类。当下幸福指那种惬意热烈令人心碎的幸福感。这种幸福确实让人欣喜若狂,但那毕竟是短暂的。为了获得当下幸福,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杀鸡取卵。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说过:“我们无法怀疑,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在寻求幸福,最持久最扎实的幸福,乃是最适合于人类的幸福。”人们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会永远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在满足当下幸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将来长远的幸福,既要看到当下,还要想到未来,想到子孙后代。换言之,追求当下幸福,必须高瞻远瞩,想到长远的幸福;思考长远幸福,必须立足当下,从眼前开始,最终做到当下幸福与长远幸福的和谐统一,互相促进。[7]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理性认识幸福,提高个人幸福感。只有对幸福的概念有了理性的认识,人们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幸福。首先,要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一个人虽然有钱,但如果信仰缺失,精神空虚,每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那么他一定意志消沉,暮气沉沉;一个人虽然暂时贫困,但如果他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并且正在为之而努力拼搏奋斗,那么他便一定是快乐和幸福的。其次,要坚持创造与享受的统一,要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财富,不能凭借卑劣和非法的手段获得财富。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的财富让人心安理得,靠不道德的方式或者违法犯罪所获得的财富,会让人提心吊胆。内心不能宁静,每天都有大难临头的感觉,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再次,要坚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既要获得个人幸福,又不能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在获得个人幸福的同时,还应帮助其他社会成员获得幸福。最后,还要坚持当下幸福和长远幸福的统一,既要重视眼前幸福的获得,更不能影响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既要积极追求当下幸福,还要科学把握规划好长远幸福,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严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理性认识幸福的内涵,我们才能真正提高个人的幸福感。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幸福梦。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结点,是为了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终获得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发展的最终成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共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取向,人民幸福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和人民幸福既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坚持既快又好发展的前提是以人为本,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要始终坚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多解人民之忧,多谋人民之利,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当下幸福和长远幸福的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最关心的是生活质量。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人人所追求的,环境的好坏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既造福于民众,又保障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前提与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重视环境治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复兴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使人民获得幸福的基础和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近四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各项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增,但问题仍然存在。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就,又要看到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复杂问题,更要看到所面临的某些严重挑战。我们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要立足当下,正视未来,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才能够早日实现。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张立民,周红英.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幸福观定位[J].学术论坛,2007(9).

[8]郑太昆.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017-05-10

甘肃省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095);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资助项目(2017A-066);甘肃政法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GZJG2016—A05)

赵军魁(1972-),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811

A

1673-1395 (2017)05-0110-03

责任编辑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幸福观恩格斯幸福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