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昭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神话主义”引发神话研究新思考
王宪昭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在传统神话研究与当代神话实践不断发生碰撞的背景下,杨利慧教授组织的“当代中国的神话主义”大讨论,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切入点。这不仅引发了研究者对以往神话研究学术史的回顾与再思考,同时也引出如何看待神话学发展走向的问题,即当今语境下如何定位神话作为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实践性。
杨利慧教授研究团队《当代中国的神话主义:以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的考察为中心》,充分体现出由传统的神话文献研究转向田野的新介质的神话民族志研究的积极尝试,这一研究方法本身是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也正好符合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提出的积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表现出令人反思的问题意识。特别是“神话主义”和“新神话主义”的提出,并不是神话研究学术史上一个避实务虚的概念,相反,它通过对神话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密切关注,引发人们在如何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如何对待传统神话问题上扪心自问,主旨在于努力寻找中国神话学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出路。
中国对神话现象的关注,应发轫于史前文明。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主张“不语怪力乱神”,但在强调对神“敬而远之”时,又“祭神如神在”;门生子贡询问黄帝四面时,孔子做出“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的解释等,也绝不是信口雌黄,而是表现出孔子对神话社会实践价值的敏锐判断。他何尝不知道民间流传的多头多面的天地神灵、后人尊奉的“三皇五帝”都有人兽合体的原型,他之所以把神话中的黄帝“四张脸”解释成“取合己者四人”,是因为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要推行礼乐治国,就要将神话中的多神推演到一神论中来,加强等级观念与集权,把黄帝一脉的人间大帝推到天命天子代言人的新神位。这种观念在司马迁《史记》中有着更充分的体现,该书将许多神话人物固化为历史编年谱系,而炎黄尧舜这些本来时间跨度很大的史前部落名称,也就成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帝王族谱。神话的文化实践在其后的各个时代并没有间断,如《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一个女子感天上黄狗似的光而繁育出成吉思汗家族,《满文老档》记载天女佛库伦吃了天上飞鸟衔来的朱果而生育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等等。这类情况在民间神话叙事中更是精彩纷呈,诸如不同地区把历史名人、立功英雄、有恩于当地的人物奉为地方神,并创造出相关神话,形成相应的节日或民俗等,都体现出人们通过塑造群体信仰而规范日常行为的生存智慧,许多做法对强化社区管理具有积极作用。这些现象都可以作为当下“神话主义”研究价值的注脚。
神话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记忆,其产生时间远远超越于文献,大多以活的形态在民间广泛流传,无论在时间还是规模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文化的大传统。当然,有传承就会有创造,这也是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尽管当代神话研究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通过“神话主义”的学术对话与争鸣式研讨,自己对神话研究前景也有了一点新的思考。一是在当今现代化进程新语境下如何重新定位神话价值、神话重构与神话生产问题。虽然当下神话生存的土壤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神话作为文化基因,却会成为一个民族挥之不去的群体记忆。这种文化基因既难以消除,也可能发生基因链裂变,需要人文科学研究者特别是神话研究者予以高度关注。二是如何对待“神话主义”中“神话”概念的再阐释。“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一般被称作学术研究的良好境界,神话学在中国看似一个新兴学科,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神话本身属于历史的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例如神话研究者所定义的“神话”,在讲述人与受众那里可能就是历史,而不同研究者对神话真实、历史真实或者文化真实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至于民间民众是不是愿意接受或传承神话,也有其特定的文化规则或灵活性,这是社会关系丰富性和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必然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以现实实践为主导的“神话主义”,具有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功能,关注这个功能也会进一步延续神话研究与神话再生产的生命力。三是如何推进神话学学科的新发展。面对神圣神奇神秘的庞大神话体系,神话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试图单枪匹马或毕其功于一役都是不行的,因此积极探讨研究队伍的整体布局,自觉形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研究链成为大势所趋。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构成:以神话数据资源为开发对象的资料学研究,这是支撑神话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就好像农民种地,要为下一步生产提供充足的五谷杂粮。接下来是以神话方法论为重点的研究,方法能否与时俱进,事关产品的质量,其中对海量神话作品数据以及神话田野数据的多视角比较分析,也许能够推进信息技术背景下神话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更深入的层次则是做好神话研究成果的哲学思考与社会化,这就相当于产品品牌设计与营销,这个说法在很多学人眼中看似有些“俗”,但不能否认,任何产品包括学术产品,从产生之日起,其价值都不是通过远离民众束之高阁实现的,而是要力求传播与应用的最大化,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所贡献。这样看来,当代“神话主义”的深入探讨很有必要,也必然会给神话研究者带来更多的启迪。
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