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整风运动探析

2017-03-22 08:51杨斐然
关键词:国统区南方局新华日报

杨斐然

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整风运动探析

杨斐然

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认真开展了整风运动。分析了中共南方局开展整风运动面临的处境,介绍了在开展整风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总结了开展整风运动的历史作用。

抗战期间;中共南方局;整风运动;历史作用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相继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重要讲话。同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中共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开展了整风运动。

一、整风前南方局面临的处境

(一)国内局势逐渐恶化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由于自身国力有限,随着战线的拉长,不得不用改变对华策略的方式来扭转战争形势:对国民党政府的作战策略由军事进攻为主,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将军事进攻的重点集中在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领导的广大解放区。

国民党对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一直感到恐惧,虽然在当时的形势和舆论的压力下与中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反共政策。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的反共本质逐渐显现。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为了加强反共工作,国民党在内部专门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并秘密下发了一系列反共文件,制造了诸如“岷山惨案”“平山惨案”等一系列反共事件。国民党还在国统区不断加强了反共宣传,特别是加强特务机关的活动,在一些地区设立集中营来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国内政治形势和两党关系的恶化,白色恐怖的盛行导致南方地区的政治形势不容乐观。

(二)整风运动的兴起和号召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指出当前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盛行,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必须得到遏制。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废除洋八股,停止教条主义的学习,少唱抽象空洞的调头,我们党的作风和风气应该更加活泼、更加鲜明、更加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欢。”[1]522然而,由于王明的错误思想在党内产生的消极影响还没有及时消除,许多党员和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尚未达到统一,没有及时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无法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针对此种现象,毛泽东认为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开展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在党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再教育、再认识,从而统一党内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党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制定党的发展路线提供指导方针。

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中对处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只知道联合、不知道斗争和过分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抗日性,因而模糊了国共两党的原则差别……不敢放手发展抗日革命势力,不敢对国民党的反共限共政策作坚决斗争”[2]21,提出在国统区“党内许多干部对于策略问题上的片面观点和由此而来的过左过右的摇摆,必须使他们从历史上和目前党的政策的变化和发展,作全面的统一的了解,方能克服”[2]20。1942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重要讲话,以此为起点全党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

(三)南方各省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1938年3月,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大量吸收党员,以适应全面领导抗战的需要。南方各省党组织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发展党员的方针,使南方各省党组织的党员数量得到了很大的增长,“1938年9月党员已发展到6.7万多人(不包括军队中的党员),占到全国党员总数(25万)的27%,占1938年3月以后全国发展党员数(15万)的近一半”[3]517。但是,在这次党员大发展中,有些地方党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发展的数量,却不重视党员的质量。由于过分强调完成党员数量,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够质量的“拉夫”现象;有的在发展党员中对发展对象缺乏严格的审查,使得党员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在发展党员中采取分配任务的方式,基层党支部在新入党的同志还没弄清楚发展、考察党员程序的时候就给其分配发展任务,搞“拉夫式”的发展、盲目的发展。此外,长江局书记王明的错误思想在南方各省党组织中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了南方各省党组织思想上的混乱。

南方各省的党组织大部分都是在国共合作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了在国共两党关系较好时期的那种公开的活动方式,不注意自身的隐蔽,不区分党的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公开机关和秘密组织,使得党的秘密工作暴露在国民党的监视之下,对国民党可能实行“白色恐怖”放松了警惕,对国统区党组织的秘密工作不够重视。新发展的党员由于缺乏在白区开展地下工作的经验,又加上党员质量的下降,习惯于组织领导轰轰烈烈的公开的群众救亡斗争,从而导致南方各省的党组织基本处于半公开的状态开展工作。

二、南方局开展整风运动的具体措施

(一)党内成立学习小组集中学习,多途径宣传整风精神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抗战相持阶段党内学习马列主义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成立高级学习组,并对高级学习组的分组条件、学习目的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在局内成立了高级学习组。“由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新华日报》馆25人参加,主要成员有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孔原、钱之光、许涤新等,周恩来为组长,董必武为副组长,学习秘书为许涤新。”[4]226周恩来要求办事处和南方局统一接受南方局组织部的领导,学习组成员要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并保证每天休息、工作、学习各8 h,还将星期四作为党日,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党日活动。

1942年6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的学习运动》的指示。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如何开展学习运动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由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组成的学习委员会专门负责开展学习运动,并根据参加学习的学员的政治素养以及文化水平的不同,将学员分入普通学习组、中级学习组和高级学习组,按照学风、党风、文风的顺序分阶段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引导全体学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包括“毛泽东关于整风的三个报告、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的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的决定》《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祭》等”[4]228。

由于国民党对报刊出版物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在国民党统治区处于隐蔽状态的党组织不能及时了解整风的相关文件精神。为了使南方各省的党组织更好地开展整风,南方局将不能公开出版的文件集成小册印发至南方各省党组织,并在《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上选登部分整风文件。周恩来还指示新华社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段,专门用来播报整风运动的相关内容和学习材料,将不能公开播报的内容采取“党密”的特殊形式播报,将能够公开传播的内容采取明码的形式播报。这样一来就使得处于隐蔽状态中的党组织通过一部收音机就能学习和了解整风运动的相关内容。南方局机要科还灵活运用群众接受度较高的舞台剧形式,以主观主义者为原型,通过简单的故事对其进行批判,加深了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重要性的认识。

(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党报党刊结合实际改版

1942年初,文化界进步人士张申府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新华,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祝辞》,经《解放日报》转载在解放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认为张申府的文章“对于把党报变为容许一切反法西斯的人说话的地方,这一点是很对的,新华、解放都应实行”[5]369,他建议《新华日报》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结合实际改进工作,使之成为增强党性与密切联系群众的阵地。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更好地改进工作,党报党刊在开展整风、改版运动中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5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通过刊登特别启事、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宣传,《新华日报》收到了大量关于改版的意见和建议。《新华日报》第一版的社论、要闻等内容深受读者的喜爱,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担心因为《新华日报》的报头而被特务逮捕。从1942年2月1日起,《新华日报》对板块进行了调整,将原本印在第一版的社论等内容改到第二版,只在第一版刊登与时局无关的广告。针对读者以工人为主体的情况,并结合自身发行的条件,周恩来向《新华日报》提出,要切实做到“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6]226,坚持通俗化、大众化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报纸的相关内容一律用白话文写作,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

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办报经验的方式,针对办报中存在的不足,顺利地完成了改版。改版后的《新华日报》用更多的版面来反映广大群众以及党外人士的意见,成为团结广大群众的阵地。《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在国统区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开展整风,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显示了共产党和党报、党刊与人民大众利益的一致性,而且为全党整风做了大量的充分的舆论准备”[4]247。

(三)批评错误的文艺思想,谨慎开展文化界整风

1942年2月7日,《新华日报》刊登了题为《论文艺界的动员》的社论,批判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呼吁国民党当局取消各种限制审查措施,给予文化界更多的创作自由。1942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在反共杂志《文化先锋》上发表文章《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认为文艺的创作应当遵循“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思想,文艺应该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服务于“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面对国民党反动的文化政策,南方局积极开展了有效的斗争。1942年9月27日,知名文化人士苏黎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蛇鸟》一文,讽刺了国民党当局主张的“三个主义”的反动文艺方针。1944年4月16日,《新华日报》刊登社论《祝“文协”成立六年》,再次强调保证文艺创作的自由和民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呼吁国民党当局取消对言论及出版的限制,给予文艺工作者思想和创作的自由。南方局领导人王若飞在祝贺茅盾50寿辰的文章中,号召人们要不断地追求言论和思想的自由,鼓励人们认清国民党的本质,并与其文化专制政策展开斗争。

1943年3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则题为《中共中央召开文艺工作者会议》的“延安电”,向国统区传达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基本精神。同年9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反动的《文化运动纲领》。随后,国民党又举办了“民族文化建设运动周”活动,大肆宣传反共思想。为了更好地向隐蔽在国统区的党组织传达《讲话》精神,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把《讲话》的全文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分成《文艺上的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的普及和提高》和《文艺和政治》3篇文章,分批夹杂在其他的稿件中送去审查。审查通过后再采取“合零为整”的办法将3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命名为《毛泽东同志对文艺问题的意见》一文在《新华日报》(副刊)上用整个版面刊登。这样一来既全面宣传了《讲话》精神,便于南方各省党组织开展学习,又明确揭示了共产党与国民党文艺方针的区别,从而使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道路,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后方的抗战文化运动具有重要作用。

1944年8月26日,《新华日报》在转载《解放日报》的报道中指出:“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全部精神,同样适用于一切文化部门,也同样适用于党的一切部门。”[7]62为了更好地向大后方的文化界进步人士传达《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派刘白羽、何其芳到重庆介绍解放区在开展文艺整风之后的工作发展趋势。1945年1月18日,周恩来、董必武在致南方局负责人王若飞的电报中指出,在国统区进行的文化整风运动,仅限于在文委、新华两部门的党员中开展,如果盲目地将整风的范围扩大到党外文化人士会适得其反。同时,还强调即使是在《新华日报》和文委中开展文化整风运动,“仍应多从目前实际出发,顾及大后方的环境,联系目前工作,以便引导同志们更加团结、更加积极地进行对国民党的斗争,防止同志们相互埋怨、相互猜疑的情绪的增长。”[8]

(四)严格审查党员干部,稳妥处理思想问题

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开展整风运动的同时对党员干部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敌人的渗透。为了使各级党组织能更好地开展审查工作,4月13日又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党内继续推进开展整风运动的目的:“一是纠正干部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二是肃清党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9]由于南方局领导下的党组织面临的斗争环境相比解放区要更加复杂,在周恩来领导下南方局进行了谨慎且严肃的审干工作。审干工作在南方局组织部的统一布置下,在下辖所有党组织中同时展开,在开展审查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稳妥地处理了出现的问题,既确保了审查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又保护了部分党员不被盲目打击。

由于国民党当局策划了“南委事件”“皖南事变”等一系列反共事件,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环境不断恶化,南方有些省份的党组织处在紧急疏散和撤退中,有些党员与原先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们在形势相对稳定后又主动联系党组织,南方局组织部对其自述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核实。对于基本上可信但又没有相关正式组织证明的,暂时先将其作为党员来联系,同时联系其原先所在的党组织或者联系人进行核实,对其身份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在得到详细证明材料前不给予其党员关系;如果一时半会儿无法弄清其身份,长时间无法找到相关证明人的,南方局采取将其关系转交至中原解放区继续进行审查,中原解放区无法核实的就移交到延安去寻找其原先党组织的相关领导干部来协助核实。为了防止敌人的策反渗透,南方局还规定:从敌人的监狱里被捕出狱的党员,采取先审查后接收的办法,先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相关问题弄不清楚的其组织关系一概不接。由于通讯方式的限制及国内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时不能核实情况的党员,一方面教育当事人要正确对待党组织对其进行的审查,不要在心理上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要坚信党组织一定会弄清楚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注重全面分析相关因素,不盲目轻易下结论,保证经过审查得出的结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1943~1944年,南方局和《新华日报》的部分领导干部忽视了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调行动的决定性作用,还大肆宣扬自由主义思想,违反了党的组织原则,并破坏了隐蔽精干的“十六字方针”。他们不仅违背了党组织的相关规定,频繁交流错误言论,还将部分有悖于党的宗旨的文章发表在《新华日报》等党报党刊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1944年秋召开的干部大会上,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董必武作了长达4 h的总结发言,严厉批评了他们的错误言论。夏衍在回忆1944年进行的“小整风”时曾说:“这次小整风批评是坦率尖锐的,但没有什么残酷的斗争。我们几个人都作了自我批评,但并不觉得因此而背上包衹。当时主持整风的董老坚持了‘治病救人’的原则,并以我们几个人作了检讨,就没有受到处分。”[10]3

三、南方局开展整风的历史作用

(一)促进了国统区各级党组织在思想上的统一

南方局在国统区白色恐怖盛行的环境中,不仅在南方局机关内开展了整风,还结合实际情况在国统区的各级党组织和“据点”中开展了整风运动。“南委事件”发生后,广西省工委遭到了严重破坏,与南方局失去了联系,基层党组织也被大面积破坏。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广西省工委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开展整风运动,通过学习整风文件,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了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错误思想。通过开展整风学习运动,使党员干部坚定了革命信仰,增强了党员的组织意识,统一了思想。琼崖特委在整风运动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问题,加强了党员干部的组织性、纪律性,克服了自由分散的错误思想。东江纵队要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实际工作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通过开展整风学习运动,发扬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错误思想。通过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性教育,增强了党组织的团结统一,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在国统区建设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组织坚强的党组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培养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队伍

南方局通过开展整风运动,统一了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为了摆脱国统区国民党对中共的限制,南方局主动同各民主党派中的进步和中间人士交朋友,利用公开合法的文化机构宣传中共的主张,并以此为阵地广泛团结进步文化人士,发展了一批秘密党员。周恩来提出既要同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机构合作,又要摆脱国民党的限制的工作方针。为了贯彻南方局的文化工作方针,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郭沫若先后主持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并以此为阵地将国统区众多文化工作者团结起来,建设了一支高举民主与抗战大旗的文化大军,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

在整风过程中,国统区文化界的进步人士自发学习毛泽东的《讲话》,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解决了文艺创作的立场、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内容的生活化等认识问题。一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离开书案,走进工厂、农村,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茅盾的《清明前后》、郭沫若的《屈原》和《棠棣之花》、夏衍的《愁城记》和《戏剧春秋》、阳翰筌的《天国春秋》、曹禺的《北京人》和改编的《家》、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在国统区培养了一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队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保持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方针,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开展整风运动,进一步发挥了《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作为国统区中共宣传喉舌的作用。为了突破国民党当局对新闻言论的封锁限制,南方局采用迂回曲折的办法在《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进步文章,既广泛宣传了我党的抗战方针,保持了中共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又向国统区传递了延安的声音,鼓舞了全国人民和进步文化人士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坚持抗战。

1945年8月,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先后发表了大量的社论配合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工作,扩大了中共在国统区的影响。例如,发表了《欢迎毛泽东同志来渝》和《解放区是取消不了的》社论,驳斥了国统区内存在的不承认解放区,甚至要取消解放区的错误言论;发表了《再一次呼吁和平》和《美军应立即停止参加中国内战》社论,揭露了美国协助国民党反动当局准备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以及国民党政府无意谈判、阴谋发动内战的本质。通过这些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帮助广大渴望和平建国的人民群众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1]毛泽东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3]金冲及.周恩来传(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陈清林,夏远生,王文珍.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党建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石西民,范剑涯.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7]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8]周恩来、董必武同志关于文化人整风问题致王若飞同志电[Z]. 1945-01-18(原件存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室908档).

[9]易颖.延安:一个社会改造的样本[N].南方周末,2003-03-21.

[10]夏衍.章汉夫文集代序[G]//《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章汉夫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编辑:文汝)

K265.1

A

1673-1999(2017)03-0089-05

杨斐然(1992—),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抗战期间的中共党史。

2016-12-01

猜你喜欢
国统区南方局新华日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