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胡智文
(浙江传媒学院 a.音乐学院; b.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杭州 310014)
浙南地区民间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
李 燕a,胡智文b
(浙江传媒学院 a.音乐学院; b.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杭州 310014)
我国浙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凝聚中华民族特有群体智慧、工匠精神、情感气质和审美情趣的民间传统技艺资源,它们承袭着中华民族独特而厚重的文化气质。本文认为地方活态民间传统技艺的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应立足于地方文化生态及经济文化发展现状,探索其生产性保护利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模式。
浙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
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学者William Henry Bragg指出,“传统技艺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造福人类的生产技能”,并积极倡导民间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1]。传统技艺不应是人去拾遗的文化基因构件,而是经过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承袭革新、流变衍生的活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能呈现其独有的民族群体智慧、工匠精神、情感气质和审美特征[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浙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条件,迄今仍蕴藏着大量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资源。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高达39类、共44项,占全国总量的7.53%,居全国之首。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乐清)、仙居花灯(乐清)、青瓷烧制(龙泉)、宝剑锻制(龙泉)、药发木偶戏(泰顺)、石雕(青田)、干漆夹纻髹饰(天台山)等浙南地区传统技艺均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浙江省的25%。乐清象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泰顺、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则被入选UNESCO《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全球化以及城镇化程度不断地提高,浙南地区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许多民间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其原生土壤;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利用让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其固有的文化本真性,甚至最终走向消亡。
尽管通过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绝世珍藏可以让我们重温中华传统技艺带给先贤们带来的快乐与感动[3],但是唯有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和体验式传习,才能可持续地维持地方传统技艺的原真性、完整性,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4-6]。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传统技艺保护模式,以此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1972年11月16日,UNESCO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确立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保护范围。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缔约国。截止2016年6月9日,19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7],各国人民在保护与传承各民族文化遗产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使传承者及产品拥有者具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8],同时也激发了民族创新活力[9]。近年来,浙南地区各级文化管理、保护部门在国家的有关政策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的适合浙南地区传统技艺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以主题型民间博物馆、区域型生态博物馆、传承型非遗旅游景区建设等传统技艺保护与利用方式最有特色。
1.1 主题型民间博物馆
博物馆成为传统技艺保护与利用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3]。截至2015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分别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76.3%和23.7%。在浙南地区以收藏传统工艺品为主的民办博物馆独树一帜。与公立博物馆综合性收藏不同,浙南民办博物馆大都有着鲜明的收藏主题,如永嘉鞋文化博物馆、台州水族工艺博物馆、临海珠算博物馆等。这类博物馆主要是对一些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工艺品进行收藏,由于这些手工艺品蕴藏着极其精湛的技艺,因此,客观上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对宣传本地区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如温州市博物馆就先后收录了乐清剪纸、木活字印刷术、瓯绣、瓯塑、米塑、发绣、青瓷、草编、竹编、木雕、石雕、釉面砖、漆器、彩石镶嵌等各类国家级、省级民间传统工艺品,并不定期邀请传统技艺传承人现场表演与讲解。
近年来,浙南地区主题型民间博物馆数量呈上升趋势。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吴子熊创办的浙南民间博物馆——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以其新颖别致的专题藏品闻名遐迩。同时,作为我国第一家玻璃雕刻艺术馆,艺术馆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抢救、保护、挖掘、展示、传播地区传统技艺的社会责任功能,为众多传统技艺大师建起一个开展传习活动的家园,让他们相互学习,潜心研究,传承技艺,又能进一步丰富陈展内容,游客还可参与传统技艺制作活动,体验传统手工技艺,感受博大精深的瓯越文化。但其主要缺陷首先是博物馆的采集和收藏并不是从传统技艺文化的层面进行,即不是在对某种传统技艺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基础上的采集,因此从技艺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其收藏的展品及其所代表地域的系统性上还有待加强[10]。其次,不应囿于有形实物的简单陈列展示,而应对相关实物的制作技艺加以深入系统地挖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关联性衍生运用,才能引起当代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才是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应有之义。
1.2 区域型生态博物馆群
生态博物馆理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秉承整体保护、集中开发的理念,于1998年10月我国首个区域型生态博物馆群在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创建。目前,全国区域型生态博物馆超过20座。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往往肩负着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重任,大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经济不发达、但传统技艺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贵州、内蒙、云南、广西等地,然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博物馆实践却相对馈乏。
由于区域型生态博物馆群将居民生活社区景观、自然景观以及文化景观有机融合、协同保护,人、物、环境构成和谐鲜活的生产型文化空间,深受参观者喜爱。2012年10月,浙江湖州安吉率先建立起区域型生态博物馆群,开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建设第三代生态博物馆群的先例。因此,借鉴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经验,建设瓯越文化生态博物馆群,将对浙南地区代表性强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整体、动态保护,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瓯越文化遗产和从地方文化深入挖掘地区传统技艺的精华,激活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也是对传统技艺进行良性开发、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3 传承型非遗旅游景区
传承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建设则是浙江省另一个全面有序地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有益尝试。浙江省是我国国家级“非遗”最多的省份,如泰顺县三魁镇(拥有提线木偶戏、药发木偶戏、百家宴、龙凤狮子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白塔高迁村(拥有仙居花灯、仙居石窗、木窗、木雕、仙居黄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市里箬村、丽水市景宁县东弄村等均被列入“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
传承型非遗旅游景区建设有利于传统技艺表演、展示、传习活动常态化机制形成,因此在设立之初曾对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当前原生民俗文化产品的过度商业化、过量的外域文化移植已成为众多非遗旅游景区的顽疾。当下,如何使“非遗旅游景区”建设在民族技艺、文化保护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是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痛点。
2012年2 月2日,文化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指导思想。浙南地区率先在民间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接续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面临如下挑战:
一方面,地区传统技艺的利用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其存在价值,保护不能离开利用,利用关键在于合理。浙南多数地区传统技艺(如浙南夹缬、木雕、瓯绣、细纹刻纸制作技艺等)的价值已众所周知,他们不仅是历史上出现的满足人文志趣和文化审美的艺术含量高、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于生产技术类型的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根柢,传承才能永续,否则只能加速其消亡,如浙南夹缬[11]、永康鼓词艺人所用的传统272个鼓钉板鼓制作技艺等等。
另一方面,现实利用价值不仅是关系到地区传统技艺科学传承,而且关系到其是否能存续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传统技艺都适合生产性保护,也并非所有的民间传统技艺都同时代或市场存在着天然联系,例如温州瓯窑烧制技艺、泰顺石拱桥营造技艺等。尤其是这类生产性价值相对缺失的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往往由于长期安于现状,重申报轻保护而容易造成保护对象脱离时代成为无水之鱼的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价值评定指标体系,全面评价浙南地区在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利用、开发上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同时对现行的保护方法、模式开展研究、分析,并与国内外类似地区传统技艺保护工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而总结评价保护工程对地区传统技艺传承、开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影响。
3.1 建立开放式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库
开放式知识库能使大量隐含知识被数字化、结构化、有序化,加速知识免费共享,提高协作效率。在比较和借鉴国际民间传统技艺保护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民间传统技艺保护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范围内在该领域内的成功经验,以互联网及新媒体为媒介,开展相关知识库建设工作,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技艺的保护、利用、复兴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民间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增强我国软实力,也能提升国家形象。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传统技艺艺人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与其他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艺人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这给民间传统技艺跨文化传播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笔者历时两年整理了从1877至2016年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最佳实践,并倡导建立起了“开放式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库”[12]。通过开放式知识库,可以及时追踪世界各国传统技艺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振兴举措,从最佳实践中汲取营养。
3.2 确立分类分层的保护研究原则
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浙南地区传统技艺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民族传统技艺资源的普查[13];对传统技艺开展抢救性采录研究;对各种技艺文化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并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上采用“分类分层”的原则进行,以研究成果为基础,探索一套与浙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依据 “分类分层”的原则进行,根据不同的特点(如偏重对艺人的保护或者偏重对产品和资料的收集)、保护对象的现状等进行分类保护。
3.3 强化浙南地区传统技艺的立法保护
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基础上,对诸多传统技艺文化的活态保护形式进行进一步规范,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让健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条例体系取代功能识别和保护内涵上的个人见地,真正做到立法保护,纲举目张,方能规范参与各方的行为,使其有法可依,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首先,确定法律的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关的认定标准,这些措施能够对高度体现传统技艺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认证,严格认证流程,以使这些技艺得以健康承袭衍生。其次,明确受资助的对象、标准及规范程序,为地区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保障。如进一步明确主题型民间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享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优惠政策以及其它相关的责权利等,进一步促进主题型民间博物馆适度、健康发展。最后,确定法律对那些暂时还没有纳入到认定范围、但也有价值的地区传统技艺进行记录式保护。
3.4 开展传统技艺的保护性利用学理研究
从欧洲、亚洲各国的民间传统技艺最佳实践中不难看出,保护性利用是让贴近民众生活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永续的最佳途径。
首先,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地区传统技艺加以保护,授传承人以“渔”的同时,将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从而为地方经济做出新贡献。笔者曾就如何通过《著作权法》立法对包括民间曲艺等音像制品在内的数字音乐版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4]。除此之外,我国各个民族均有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至今流传着许多民族乐器的民间制作工艺,如古琴、古筝、箫、笛、二胡、琵琶、丝竹、鼓等等,都普遍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产权保护。
其次,建立传承人及原生地保护制度,对于工艺水准精湛、具有独占性技术的民间工艺师和工艺原生地加以保护。如“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乐清细纹刻纸传承人林邦栋,瓯塑艺术大师周锦云,青田石雕传承人林福照和倪东方,黄杨木雕艺术家虞定良等等,都是传承人及原生地保护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传承人及原生地保护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传承人的创作热情,促进地方产业的集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浙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清其发生、发展与复兴的内生规律,积极开展科学的生产性保护和体验式传习活动,重新审视并充分发掘其蕴含历史、人文、艺术、科技、经济以及教育价值,构建范围广阔、种类各异的保护体系,有利于激励广大群众自觉传承和永续这些厚植根柢于民间的民族传统技艺精粹,对于弘扬民族工匠精神,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多样性图景,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Bragg W. Craftsmanship and Science [J]. Science,1928,68(1758):213-223.
[2] KeeleyL H. Prehistoric Craftsmanship [J].Science,1976,191(4229):843-843.
[3] YettsW P. Valu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Collections and Museums in Britain[J].Nature,1944,154(3910):454-456.
[4] 胡潇. 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效应[J]. 中国社会科学,2015(6):45-61.
[5] Daiyun Y.‘Things Become’ and ‘Things Becoming’:Tradition and Cross-cultural Systems [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3,34(2):89-95.
[6]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 UNESCO. States Parties Ratification Status [DB/OL].[2016-09-10] http://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
[8] Guangyun C. Chinese culture: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fidence[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29(4):195-204.
[9] XiaomeiZ,Shimin W. Political Identity: A Perspective from Cultural Identity[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4,35(2):155-173.
[10] 高扬元, 孔德祥. 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生产性保护探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158-163.
[11] 郭艺. 传统手工艺的存亡:关于浙南地区传统夹缬手工艺考察的思考[J].浙江工艺美术,2006(3):10-16.
[12] Zhiwen H, Yan L.Open Repository on Cultural Property [DB/OL].[2016-09-10].http://orcp.hustoj.com.
[13] 周惠泉. 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9(3):191-197.
[14] 李燕, 胡智文.从《著作权法》“草案”舆情事件谈数字音乐版权问题[J].人民音乐,2012(12):76-78.
责任编辑:姚文婷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ork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 Southern Zhejiang
LI Yana, HU Zhiwenb
(a.School of Music; b. Zhejiang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China)
In southern Zhejiang of China, there are abundant fork craftsmanship resources which are filled with mass wisdom, craftsman spirit, emotion temperament and aesthetics taste of Chinese Nation, inheriting the uniq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qualities. To protect diverse global culture, how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skills suitable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further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each government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excavation, arrangemen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liv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hould base on local cultural ecosystem and economic cultural situation, so as to explore its produc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aradigm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ern Zhe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productive protection
2016-10-15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重点项目(NCIP201403);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科研项目(ZW2016059); 温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R20130005); 浙江传媒学院校级科研项目(Z431Y14549)
李燕(1973-),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胡智文(1975-),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J502
A
1009-3907(2017)03-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