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九林 ,李淑云
(1.广州商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1363; 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507)
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的灌输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余九林1,李淑云2
(1.广州商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1363; 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507)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理论支撑。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首先应立足于理论渊源的基本界定,并从培养合格的职业型人才、大学生自我成长、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巩固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等层面,阐明其必要性。以“灌输论”为中心,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灌输主体的素质、强化主客体间的沟通、拓展灌输的载体、找准恰当的灌输方法,是卓有成效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论;职业素质;大学生
目前,价值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价值问题出现在社会经济的各领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各行各业的飞跃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识,也是党对全社会提出的要求。高校以培养各行业生产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就必须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既定目标之一,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时代赋予的一项不容推脱的历史使命[1]。因此,在高校职业素质的培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而要实现两者的逐步融合就要强调灌输的原则。文章探讨用“灌输论”方法在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为实现两者的融合探寻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培养职业素质人才提供有益的指导。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诞生、发展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也被实践证明了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的突出贡献。从文献角度考察,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灌输论”的探索从未间断,其雏形最早由恩格斯在英国报纸《新道德世界》中提出,此后的理论演进逐渐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灌输论”的基本界定,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各种宣传、鼓动手段把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播到其成员之中,使他们树立和形成与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2]。
近些年来,摒弃、忽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苗头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容易滋生,致使“灌输论”被冠以生塞硬灌之名而陷入尴尬境地。其实,“灌输论”并非机械的教条理论,它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理论和一种可行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灌输活动的理论依据就是“灌输论”,它从理论上概括了灌输实践,并为“为何灌输、灌输什么、如何灌输” 指明实践方向、提供实践动力。因此,笔者认为,“灌输”是对现有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积累和传递,灌输不是“硬灌”“强灌”,毫无主观方向的蛮横,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途径和实践,同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适时掌握“灌输论”的根基。
2.1 培养合格的职业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应该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并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推进,培养符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市场变化的准绳。职业素质是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心理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有机统一结合体。现阶段,牢牢抓住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根本,就是毫不动摇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和睦团结的精神纽带。高校作为培养即将踏入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职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层面,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内化为自身职业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升作为一项自觉的任务,并付诸行动。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社会秩序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国家理想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做自觉的践行者。所以说,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职业型人才,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成了无本之木,这从职业道德层面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2.2 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是这一使命的内在表达。面临国内国际范围内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影响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良莠不齐现象的冲击,在大学生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使他们做到学习科学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循序渐进地灌输到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定成为武装学生头脑的利器,从现实层面上讲,这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水平,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客观需要。
2.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下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诸多思想观念处于大碰撞的时期,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交织,历史传统和本土文化相碰撞,滋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使大学生产生种种困惑,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上,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进改革创新,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从实处担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高校在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新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作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应突出其应有的位置。
2.4 巩固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实需要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复杂多变的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由于经济体制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给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价值观多样化的冲击,致使他们感到迷茫,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而无所适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其思想意识,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显得尤为必要。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自主发展[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应该以学生个人发展为归宿,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3.1 提高灌输主体的素质,实现灌输内容的生活化
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盛行的时代,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高,但职业素质培养现状还有待提高。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灌输主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任务,让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在自觉中养成,对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良好的整体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主体的选择对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校中社会核心价值观灌输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灌输主体具备丰富的知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先决条件[4]。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教化人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运用才能达到效果,才能不偏离正确轨道。另外,教育者通过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和手段,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更加丰富多彩,使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贯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学生的具体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得到内化的,所以说要坚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内容的生活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增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生活化,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以职业锻炼为平台,并将之作为个人日常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增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生活化,最重要的是将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时事相结合,让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回归生活,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层次的提升从实效上得到体现。增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生活化,把国家层面的宣传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大学生将个人梦想汇入崇高中国梦之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内容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才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才能从内在意识上去形成价值认同,有效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因此,在推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内容生活化,必须将理论灌输与服务群体相统一,让大学生真正做到掌握、运用和发展真理。
3.2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主客体间的沟通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是将“灌输论”应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职业素质的培育的根本意义。因此,一切灌输活动都必须围绕着高校客观需要展开,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归属。“灌输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的价值取向[5]。在灌输过程中,以灌输活动的客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为依据,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和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脱离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人性化地展开灌输工作。
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是一项能动性的活动,作为灌输活动的客体,他们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中不消极被动。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分享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过程中,应该具有共享意识,使主客体之间互相共享知识和精神,实现“教学相长”。
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是“灌输论”的一种基本的形式,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其内容和理念慢慢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其影响深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可靠载体就是校园环境,校园中多种媒介的渗透,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灌输,就是使校园人文、物质、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主体的内化。
灌输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自律的力量,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在思想的激荡与理论的实践中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接受,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有的放矢,从而在灌输过程中建立起良性协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落到实处。
3.3 拓展灌输载体,充分站稳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在高校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载体是课堂教学,通过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学生的价值认同。当前形势下,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战场和最重要载体之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好比一面旗帜,具有很强的政治教化功能。其强大的说服性,能教化人心,帮助高校自觉投身道德素质的历练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锻炼其理性思维和价值分析能力,是彻底的理论,是对中国实践的科学总结。理论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其彻底性,这些理论能够科学地解释实际,能够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践[6]。
所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灌输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应然之举。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导向,让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能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从思想深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兴趣,强化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来激发学生的动力。另外,任何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也不要忽视了其他课程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做到真正能够拓展灌输载体,使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真正有切实可行的抓手。
3.4 合理运用榜样示范,因地制宜找准恰当的灌输方法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对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规范,融含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结合不同职业、行业、角色、岗位的特点进行具体阐释,大学生价值观的渗透与培育,一方面需要依靠自觉实践,另一方面也需要刚性的制度措施来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制度、政策和规章体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重讲究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懂得合理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可以是一部分文字、图像、信息,也可以追溯到具体的人或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就是把一个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简单的典型的形象,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树立榜样十分关键,榜样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又和大学生的生活距离十分贴切。同时,要善于发现身边存在的榜样,善于抓住能够反应灌输内容的亮点,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诚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求人们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概,人们的思想观念可以尽情翱翔、伸展在自由的天空下,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为武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然之举。另外,还必须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地创新灌输手段、更新灌输内容、加强灌输工作,这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将高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拓展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实现三者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三方的合力作用,共同推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实现培养合格的高等人才这一教育使命。
[1] 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90.
[2] 孙来斌,高岳峰.“灌输”的双重视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西方灌输批判理论的话语差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115.
[3] 宋迎法.灌输论:思想发展脉络及现实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9):117.
[4] 夏朝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0.
[5] 刘艳萍.关于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14(10):116.
[6] 冯瑛,王一帆.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59.
责任编辑:沈宏梅
Inculcation Theory under the Vis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YU Jiulin1, LI Shuyun2
(1.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 China;2.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Business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507, China)
Marxist inculc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cul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vision of vocational quality training should base on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theoretical origi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vocational talents, the self-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inculcating body, strengthen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expansion of inculcating carrier and finding out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inculcation are very effective path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culcation theory; professional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
2016-10-18
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一般资助课题(2014MBZZA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MZXY34)
余九林(1980-),男,湖北大冶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淑云(1981-),女,湖北仙桃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261.3
A
1009-3907(2017)03-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