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关于近代中国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述评(1921-1949)
李颖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目前学界关于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表现为:2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而展开;3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儒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等展开;4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等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未来的研究应该朝着如下方面继续深入:加强关于自由知识界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认知问题的研究;努力从知识精英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大众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加强对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自清末传入中国,因其所秉持的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诉求、清末民国的社会需求、世界潮流趋向相耦合,几乎成为各种不同立场者的重叠共识。但相比较于先后成为主流话语的国民党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与与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思想,居于其间的自由知识界①本文中的“自由知识界”指的是介于国共两大党派知识分子之间的第三方知识分子群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包括依托于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学会、学校等机构而存在的,没有显著的政府或党派色彩,以相对自由独立的身份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见解的知识分子群体。另一部分指主张走中间路线的中间党派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主义思想不曾成为显性话语。因此之故,学界对其研究也相对比较薄弱。然而,在有限的研究中,相当多研究者们却有“被当时所否定,被历史常记起”的慨叹,其研究价值由此已可见一斑。本文拟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考察自1979年以来学界关于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并藉以展望未来研究的可能性空间。
纵观这一时期的研究现状,除少数例外,[1]学者们主要还是以20年代初的两场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为谱系展开的。由于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但从研究的数量以及思维的张力上来看,关于梁启超、张东荪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研究要远胜于关于无政府主义的研究,是这一时期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点。
(一)关于20年代无政府主义及其思想家的研究
1.关于主要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的研究
学界以1924年为界,大概形成以下两种观点:(1)前期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这一时期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这基本已成为学界共识。关于其基本主张,匡珊吉认为他们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一切集体和组织的约束。[2]李光一则进一步强调,在思想基础上,他们强调绝对平等;在改造手段上,他们幻想不经过革命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3](2)后期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梁华玮认为卢剑波、吴克刚、巴金等人是后期无政府主义的真正代表人物。[4]随着大革命形势的发展,一部分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师泽伟概括了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科学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即从人性论走向“经济定命论”;从反对革命走向“阶级斗争”。[5]
2.关于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三种:(1)阻碍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筹建期内,无政府主义的传布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则“继续恶毒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3]63(2)暂时合作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存在分歧,但在建党初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动工人运动的进程中实际上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形成了“暂时的盟友”关系。这种关系至少延续至1922年5月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6](3)批判与尊重并存说。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大革命时期的二者关系而言。有学者认为尽管此时无政府主义者对共产党有大量攻击性言论,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对共产党应该进行学理上的批判,但对共产党员还是应该尊重的,共产党毕竟不同于吴佩孚等军阀。[5]9-10
(二)关于基尔特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思想家的研究
1.关于20年代的梁启超、张东荪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持有两种观点:(1)否定说。认为梁启超、张东荪并非社会主义者。早期学者多持此种观点。王纪河认为梁启超、张东荪当时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中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必要和可能,中国必须“增加富力”“开发实业”。为此,应该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建立中国共产党。[7]李其驹等认为其实质是“用社会改良主义即假社会主义来抵制科学的社会主义”。[8](2)肯定说。1993年王国宇率先指出“史学界长期把当时的张东荪、梁启超看作是绝对反社会主义的,也是欠客观的”。[9]106此后,董方奎、马秋丽等学者相继支持这一观点。学者们主要基于如下理由:首先,梁启超、张东荪在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的杰出作用。[10]其次,社会主义大论战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否认社会主义。其实是一种借资本主义以为过渡的主张,是他们的思想由空想向现实转变的结果,是对中国的国情有一定程度了解后的认识。[11]再次,不能因为他们后来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就否认他们是社会主义者。[9]
2.关于20年代的梁启超、张东荪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这个问题也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1)肯定说。黄剑秋等学者认为梁启超、张东荪是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代表者。[12]有学者从文化层面上揭示张、梁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原因,认为是因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调和精神与这些知识分子调和中西文化的主张相契合;[13]是从西方移植来的理性主义所带来的盲从和迷信。[14](2)否定说。杨阳认为中国最早介绍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虽然是由张东荪撰写的,但也只此一篇。[15]杨国强认为在张东荪的实际论述中,基尔特社会主义实际上只是聊供观赏而无实际内容的东西。而被称为梁启超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协社”其实更接近于劳动组合、费边社会主义等概念。[16]杨阳进一步认为,20年代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宣传者其实是徐六几、许新凯、郭梦良、郭虞裳、周佛海、昔尘、王名烈、金侣琴等。[15]85
3.关于社会主义论战中梁启超、张东荪观点的历史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体而言,1993年以前的文章基本上是以否定性的评价为主,其立论的重心在于论证梁、张“谬论”的“反动”本质。但1993年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评论这次论战时,几乎都是采取肯定一方否定一方的态度,这是欠客观的”。[9]103此后,这一态度几乎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这种评价的差异是由中国近代以来思想进程与社会进程的非同步性造成的。[16]163-165
相对而言,学界对20世纪30年代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起步比较晚,笔者所见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89年。[17]但此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无论在广度抑或深度上均不亚于对20年代的研究。不过,不同于20年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其研究可能呈现为一种观点的碰撞与交锋。30年代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观点呈现的阶段。关于3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的视角与观点如下:
(一)关于现代化萌动与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问题的研究
通过对1933年7月《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发表的“中国现代化问题”专辑的文献整理,学者们认为:30年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上表现了非常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18]夏学花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在此次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自由知识分子们在建立财产公有及生产工具公有的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实施有计划的生产、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统制等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19]
(二)关于儒家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主要以梁漱溟为中心而展开。关于其思想渊源,杨菲蓉分析了梁漱溟与克鲁泡特金学说、基尔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瓜葛或渊源关系。[20]关于其基本蓝图与特征,朱汉国认为梁氏社会主义是一个以乡村为本,经济上先农后工,社会上以伦理为本位,生产分配皆社会化的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梁氏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空想性和儒学化特征。[21]
(三)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①有研究表明,30年代国社党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没有偏离民主社会主义,而费边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因此笔者在此一并以民主社会主义概括之。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绝对重心。其基本的研究视角与观点包括:
1.关于3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传播的语境与资源问题的研究
对于民主社会主义在30年代的传播,学者们大致认同如下几种原因:(1)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力与苏联“一五”计划显著成效的对比效应的结果。[22](2)是知识分子的赶超意识与完美主义倾向作用的结果。[23](3)与知识分子个人的经历有关。拉斯基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与结社行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颇多,孙宏云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24]
2.关于国家社会主义的研究
国家社会主义是30年代以张君劢为领袖的国社党的主张。学者们在研究中表达了这样一些基本认识:(1)基本主张:庄有为认为它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实行“修正的民主”,经济上在确认私有制的基础上,由国家实行计划生产的经济制度。[17](2)实质:魏万磊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努力“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维持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它“反苏俄不反计划经济”,实质上主张的是英美式的统制经济。[25]翁贺凯则认为30年代的国家社会主义强调“国家计划”的作用,但依然主张公私混合的“混合经济”,从整体上看,并未背离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26]
3.关于费边社会主义的研究
关于30年代中国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展开:(1)关于费边社会主义宣传团体的研究。主要包括成立于1929年解散于1932年的“平社”,以胡适为中心,以《新月》为其言论阵地;①对于这一观点,卢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平社继承的是拉斯基的多元主义国家观,并非费边主义时期的拉斯基思想。详见卢毅,《平社与费边社渊源初探——兼论拉斯基学说在中国》,《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成立于1932年解散于1934年的“主张与批评派”,以王造时为中心,以《主张与批评》和《自由言论》为言论阵地。[27](2)关于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主张与批评派”的思想,尤其是王造时的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其主要内涵包括平等的价值诉求、和平的手段诉求和国家统制的制度要求。[28]
受抗日战争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要是就战后而言的。与20年代和30年代的研究相比,关于40年代的研究既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也缺乏后期的新锐推进。总体而言,研究比较薄弱,整体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视角展开:
(一)战后张东荪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想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是以分析历史推知现实为出发点,以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同‘基型’论为理论基础,以解决官僚、军队、农民和发展生产等问题为重心,以士和农民为‘托命者’,以渐进和和平方式使中国走上民主主义道路的系统理论”。[29](2)历史的传承与流变:就传承性而言,依然是一种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折衷调和的观点,这与张东荪在20年代的立场是一致的。[30]就开拓性而言,40年代张东荪提出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相同的“概念基型”的论说,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言论。
(二)战后张君劢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研究者认为40年代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与30年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大体一致,但受战后国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变动趋势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新的倾向:(1)性质:主要以麦基弗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理论为思想资源,从而更彰显其对英美国家的“民主集体主义”的认同。(2)趋向:相对于30年代对“计划经济”的重视,40年代张君劢更加重视从“人权”的角度思考“民主”问题,这为其逐步走向伦理社会主义打下了理论根基。[31]
(三)战后吴景超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吴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1)基本思想:有学者将其内涵概括为在所有制问题上主张公有制;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主张公有制与市场价格体系相配合;在分配问题上,重视分配的公平,但既强调财产所有权的公平,也强调财产使用权的公平。(2)思想渊源:研究者认为吴景超的思想资源中有非常明显的反社会主义学者哈耶克的印迹。[32]
(四)战后《观察》学人的社会主义诉求研究
有学者以《观察》为阵地,研究了如戴世光、严仁赓、施复亮、樊弘、伍启元等更大范围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态度。研究者认为他们普遍认可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前途,而以自由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第三方力量是这一运动的领导力量,但他们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进程以及社会主义的目标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33]
以上述评可见,1979年以来学界对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今后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研究,将对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有所助益:
第一,关于自由知识界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认知问题的研究。在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中,最经常碰到的困惑是:自由知识分子们自命为社会主义者,但他们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者呢?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困惑,所以学者们的研究中才会出现如下争论:梁启超、张东荪是不是社会主义者?国家社会主义是不是资本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其名?对于这样的争论,如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范式加以解释,无疑答案是非常清晰的,他们都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者。但如此简而化之的处理,对于认识历史的原貌并无助益。检视近代报刊,可以发现当时知识界的确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层面上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以30年代的部分刊物为例,我们即可发现诸如《欧文与基督教社会主义》(《清华周刊》1930年第33卷第5期)、《释国民社会主义》(《政治评论》1932年第3期)、《民族社会主义研究》(《探讨与批评》1932年第2期)、《闽西社会主义实验区》(《社会新闻》1933年第2卷第16期)、《美国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批评》(《革命公论》1934年第1卷第5期)、《个人社会主义》(《长城》1936年第4卷第3期)、《儒家社会主义》(《学术世界》1936年第2卷第1期)等等不同的社会主义用语。而关于“社会主义”的内涵,30年代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现世流行着的各种主义的一种,是个人主义的对头,是资本主义的极大可能的后身。除此以外,社会主义实也并没有特殊的立场与见地”;[34]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有几个根本观念:(一)自由;(二)平等;(三)正义;(四)公道;和进化观念”。[35]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该致力于从自由知识界不同的社会主义话语中找到它们共享的价值理念,获得近代中国人对于社会主义的最一般性的认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由知识分子的诉求,才能解开上述历史的困惑。
第二,从知识精英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大众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从以上述评可见,当前对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实际上还主要是围绕思想精英来阐发,梁启超、张东荪、张君劢占据了绝对的主角地位。这样的研究格局有助于对某一思想形成深入的认知,但也会带来一些认识的局限,比如,对“更广大层面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这样的命题知之甚少。事实上,这样的研究格局在客观上已经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比如,当我们研究的视野集中于少数精英人物的时候,30年代的一位普通的学者却为我们描述了一种远比我们的预设要广大得多的社会主义运动潮流:“社会主义运动,既已成为普遍现象,无论世人若何反对,而倾向社会主义的运动和组织,却已于有意或无意之间替社会主义建筑了一种基础,这是一个不可避讳的事实。现在有几种重要的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运动和组织记述于后:一,劳动法之制定……二,合作运动……三,国营公用事业……四,产业合理化运动……。”[36]循着这位学者的视野展开,我们将开辟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我们也将更加接近近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原貌。
第三,加强对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由上述述评可见,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与历史的应然状态是不相符的,研究的力度亟待加强。笔者认为,40年代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开发:
其一,从思想主体的研究来看,如前所述,当前对40年代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主体的研究仅涉及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戴世光、严仁赓、施复亮、樊弘、伍启元等寥寥数人,其中又是以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三人为主。而据笔者的初步研究,40年代在各种刊物中积极谈论社会主义或明确以社会主义者自居的自由知识分子不下70人。除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三人外,还有如樊弘、施复亮、萧乾、吴恩裕、萧公权、丁洪范、罗梦册、陈振汉、周绶章、李时友、夏炎德、蒋硕杰、刘大中等人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
其二,从舆论阵地的研究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有学者以《观察》周刊作为研究4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思想的舆论阵地。笔者认为,研究4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两种类型的舆论阵地可资利用。一种是自由知识分子的公共言论空间。如《观察》周刊、《世纪评论》、《时与文》、《东方杂志》、《大公报》等等。这一类的刊物并非专门为追求社会主义而设立,但作为当时活跃的公共舆论空间,的确刊载有相当数量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言论。另一种是团体刊物,如《新路》《主流》,尤其值得关注。前者虽不曾自我标榜,但是是被时人视为费边团体而存在的,后者则自始自终以中国的费边社自居。因此,考察中国40年代自由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这两个刊物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其三,从思想主题的研究来看,当前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以思想家个人的典型性思想的研究为主。笔者认为,受40年代战乱环境和后期知识分子极度拮据的生活现状的影响,当时能系统阐述自己主张的思想家毕竟比较有限。因此,选择若干专题,系统梳理知识分子们零散发表的相关言论,可能将更有助于认识40年代知识分子们追寻社会主义的整体面貌。笔者认为,诸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运行机制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关于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兼容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问题等等主题,基本上可以涵盖当时知识分子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舆论主题,具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
[1]杨丽娟.邵飘萍早期社会主义观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0(5).
[2]李光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破产[J].史学月刊,1981(2).
[3]匡珊吉.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破产[J].四川大学学报,1979(1).
[4]梁华玮.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无政府主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增刊).
[5]师泽伟.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流变研究(1924-1941)[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刘勇.试述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积极作用[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2).
[7]王纪河.建党前夕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3).
[8]李其驹,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J].江汉论坛,1979(1).
[9]王国宇.再评五四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4).
[10]董方奎.梁启超社会主义观再认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5).
[11]马秋丽.学说上的社会主义与信仰上的社会主义——张东荪社会主义观浅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4).
[12]黄见秋,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J].华南师院学报,1981(3).
[13]周鼎.文化保守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从中心到边缘[J].社会科学研究,2006(3).
[14]胡成.二十世纪初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矛盾[J].南京大学学报,1996(1).
[15]杨阳.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广西社会科学,2009(6).
[16]杨国强.二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讨论”的历史思辨[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4).
[17]庄有为.三十年代初张君劢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4).
[18]秦正为.19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及其社会主义走向[J].长白学刊,2010(3).
[19]夏学花.三十年代初现代化问题大讨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
[20]杨菲蓉.梁漱溟与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1999(5).
[21]朱汉国.简析梁漱溟的“社会主义”[J].史学集刊,1997(2).
[22]黄岭峻.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J].近代史研究,2000(2);潭庆辉.30年代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J].世界历史,2009(2).
[23]刘是今.超越与困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民主社会主义[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4]孙宏云.拉斯基与中国:关于拉斯基和他的中国学生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0(5).
[25]魏万磊.论20世纪三十年代国家社会主义的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2009(6);魏万磊.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社党的社会主义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6]翁贺凯.“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张君劢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论析[J].福建论坛,2007(8).
[27]刘是今.一个鲜为人知的费边社会主义宣传团体——主张与批评派[J].广西社会科学,2007(12).
[28]刘是今.20世纪30年代王造时费边社会主义思想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29]左玉河.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J].史学月刊,1995(2).
[30]黄碧影.在救世理想与现实苦难之间——张东荪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J].现代哲学,2011(4).
[31]翁贺凯.战后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新思考[J].史学月刊,2008(6).
[32]卫春回.试论吴景超“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说[J].近代中国,2014(23).
[33]郑瑞峰.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以《观察》为中心[J].福建论坛,2009(8).
[34]编者.社会主义[J].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0,1(3).
[35]毛起鵕.用社会学原理批评社会主义[J].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1,2(1).
[36]毛起鵕.用社会学原理批评社会主义(续)[J].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1,2(2).
D035.5
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近代独立性期刊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14JDSZK082)
李颖(197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