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荣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前—注重挖掘
1.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
数学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为使学生顺利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找实例,在熟悉的生产生活中发现规律。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发现图书阅览室书籍报刊的摆放;观看展览室里物品的陈列;观察超市各类商品的上架情况;观察幼儿园玩具的整理……无论哪个场所的摆放都是有特点的。发现分类的规律后,再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體验中积累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
只有动手实践,才能找到数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等参与活动,掌握知识才牢固,才会记忆深刻。比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时,课前组织学生看一看:教室里的门窗、黑板、篮球场、乒乓球桌;说一说:家里的橱、柜、床、书架等;摸一摸:课桌、文具盒边沿;量一量:课本、作业本四周的长度;找一找: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发现大到几十米高的楼房,小到一块小小的橡皮擦,都有共同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课中—注重策划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大脑皮层最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佳。实践活动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生会有自我表现的需求,有不怕出错、不怕失败、再试一次、再来一次的兴致,有获得成功的自信。
2.利用教材的实践因素
现行教材都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在“动”中解决教学问题。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先拿出若干根小棒问学生,这里有几根小棒?学生说不知道。教师再把小棒随意分成两部分,左手拿一份,右手拿一份,又问学生,你们现在知道有几根吗?学生还是说不知道。这时,教师问:应该把小棒怎么分,才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几根呢?接着安排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摆,直到摆完;有的学生左边摆4根,右边摆7根;有的学生左边摆3根,右边摆8根……最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摆法。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才能一眼看出是11根。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体验,自己发现了11是由10和1组成的,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然后让学生继续用分小棒的方法发现12—20各数的组成。整节课学生经历了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不仅突出了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有效调动了主动性、积极性。
3.精心设计实践形式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精心设计好实践形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教学内容和班级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利用学生的书包开展三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让学生称一称自己书包的重量,然后让学生互相掂一掂,感受书包具体的重量。最后,把不同数量的书包合起来再提一提,感觉不同的重量,强化对“千克”的感性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使学生对抽象的“千克”的认识由难变易、由枯燥变生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有利于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课后—注重延伸
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实践活动并非一节课就能达到要求,不能满足于课前、课中的实践,还应安排课后实践活动,课后实践活动的内容可根据需要来安排,不同的内容可安排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后,安排开展“量一量”的实践活动。①用米尺量:量量家里的门窗、写字台和抽屉的长和宽,各种电器包装箱各个面的长和宽。②用手估量(事先要知道自己两臂伸平、拇指食指张开的长度):量一量竹竿、木棒、工具把柄有多长。③用步估量(事先弄清自己一步的长度):量一量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从家到商店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通过在小桥上走一走,了解小溪、小河有多宽。通过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强化了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
总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实践的活动时间和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充分利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讨论交流中发现,使各种资源成为数学学习的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