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2017-03-22 19:10倪鹏飞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城市场主体大城市

倪鹏飞

如果按照市场规律,中心城区出现城市病,市场主体就会向外扩散,

同时需要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也向外扩展,恰恰因为政府没有遵循

市场趋势和规律,导致市场主体无法向外扩散生存,所以导致了城市病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当下,陆铭教授的新书《大国大城》可谓非常及时,核心观点和重要价值,是破除关于中国今天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中普遍存有的三个根深蒂固的误解。

第一,我国的大城市到底是不是太大了?《大国大城》中明确指出,对照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城市规模,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太大,而是还不够大。书中运用各种实例,强调了大城市才能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如果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显然这个规模经济的效应就难以发挥。我认为陆铭关于放开并支持大城市的主张十分重要。首先,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是中国当前发展一个最大的红利。理论上,城市化的巨大红利能够促进经济较高增長,但现实中,城市化还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因为我们现有的城镇化战略方针绑住了城镇化的手脚。其次,过去我们讲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但实际上执行的时候是在限制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鼓励人到中小城市去,到小城镇去。如果我们的政策方针稍微做一下调整,给大城市松绑,发展城市群,发展大都市圈,不仅能给经济增长加速,而且可以让转移人口获得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让市民在大城市及其周边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中国的经济过度集聚了?《大国大城》中讲到了各国大城市化的历程,用了大量的数据和表格,来证明在全世界,大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我认为陆铭的发现和判断完全正确。首先,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特点不同,在城市化加速的初期和中前期,城市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聚集,城市也处在发展之中,一般规模较小;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向城市进一步聚集以及城市向外扩散,使城市规模趋向大型化和都市化。中国在进入城市化中期之后,大城市化将是重要规律性趋势。其次,城市的最优规模很大程度受技术影响。当然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当成本和收益差额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城市规模可能就是它的最优规模了,再大可能成本就大于收益了,但是技术的发展可以突破这个规模。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城市化越早的国家和地区,城市规模可能就小,而现在的规模则是越来越大,这是由于通信技术、交通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欧洲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是在汽车出现之前,在那个时代,交通技术决定欧洲城市规模是这样一个结果。美国的城市化是在汽车出现了以后,美国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大。现在,我们在汽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高铁、高速城际交通,目前处在加速城市化的国家与区域,城市的规模可能会更大一些。

第三,聚集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会导致区域失衡进而破环公平吗?再谈到中国经济是不是过度集聚在了少数地区、区域间应该协调发展的问题。我们总是纠结,认为讲效率可能就会影响公平、影响均衡。陆铭认为:在市场一体化和全国化的基础上,依靠市场发挥基础作用,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集聚,最终可以实现效率和均衡的统一——“走向平衡”,他特别强调了用人均收入来判断平衡。书中他引用美国的例子,美国州与州之间就是通过集聚实现了这个平衡。美国经济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然而从人均GDP角度来看,其经济发展又是平衡的,规模经济很强的制造业、服务业、创新产业都在东海岸,美国的中部则多是大农场,那就种玉米,有大峡谷发展旅游业,再开发点矿产,经济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人很少,人均GDP也很高。

理解了城市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城市病和治疗城市病。目前城市病的根源不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如果按照市场规律,中心城区出现城市病,市场主体就会向外扩散,同时需要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也向外扩展。恰恰因为政府没有遵循市场趋势和规律,导致市场主体无法向外扩散生存,所以导致了城市病。如果改善城市管理,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也可以再大一些。总体上,政府如果顺应市场规律、发挥出更好作用,可以避免和解决城市大型化过程中的城市病。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作者:陆铭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42元

猜你喜欢
大城市场主体大城市
小微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折射发展信心
解封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1亿户
像树一样站着
暑假乐开花
数据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