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瓶颈

2017-03-21 14:35:14张昊旻刘成禹王艳玲袁洪平张明东刘明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瓶颈硕士中医药

张昊旻,刘成禹,王艳玲,朱 琳,袁洪平,张明东,陈 谦,刘明军,张 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瓶颈

张昊旻,刘成禹,王艳玲,朱 琳,袁洪平,张明东,陈 谦,刘明军,张 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探讨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瓶颈,并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建议。目前中医药院校康复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颈主要有以下5点:1)高层次康复人才培养模式瓶颈;2)中医药特色应用瓶颈;3)康复治疗领域瓶颈;4)康复人才发展空间瓶颈;5)产学研结合瓶颈。破解瓶颈的思路与方法:1)突破固有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2)形成完善的中医康复学科体系;3)提高对康复的认知以拓展应用;4)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5)拓展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

中医药;康复学科;人才培养;高等中医院校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uss talent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 are five bottlenecks in the course of the talent training:1.The mod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The appliance of TCM in rehabilitation; 3.The field of rehabilitation; 4.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e talent in rehabilitation; 5.The difficul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rehabilitation.We should try to do something as follow: 1.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Establish the subject of TCM in rehabilitation; 3.Improve the people cognize of rehabilitation; 4.Build a more open syste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5.Build a more flexibl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rehabilit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alent training;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康复治疗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前提下,为满足社会强烈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及系统科学体系的专业。其形成时间不长,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但其蓬勃的发展态势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度契合[1-3],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国家对康复治疗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但其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还远远不足。据测算,全国2013 年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实际拥有数为32 076 人,每万人口配置为 0.24 人,与国际经合组织国家平均配置值(2.55人/万人)相差10.6倍,全国2020年、2030年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数(人口需求比例法)分别为495 602人与377 052人,与2013年实际拥有数(32 076 人)相比较,缺口数分别达349 976人与344 975人。可见康复治疗人才培养问题已迫在眉睫[4-6]。在中医类院校中,传统医药的优势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尚不充分,并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反而出现了在高层次康复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瓶颈。笔者试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1 中医药院校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瓶颈

1.1 高层次康复人才培养模式瓶颈 为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更高要求,国务院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7],要求加快形成医养紧密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康复人才培养数量有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极度匮乏,造成大量的医养结合项目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康复人才培养受限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教育的层次和结构上。康复治疗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现在有高职、专升本、本科、硕士及博士等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层次,但各层次之间的人才提升渠道却并不畅通,成为康复治疗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障碍,尤其是本科到硕士的培养。

在康复治疗领域中不仅需要大量的掌握基本康复治疗技术的本科生,更需要具有较高临床技能并能从事康复治疗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形成了对康复硕士研究生的极大需求。此类的高端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机构已是供不应求,其他医养结合的机构欲引进此类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属于医学门类。但在本科招生专业中,康复治疗专业授予的是理学学位。获得理学学位的学士在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只能选择部分医学院校的学术学位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而不能报考医学相关的专业学位硕士,虽然有部分体育类院校在教育学下设有运动康复的学科,但对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来说,又与自身期望大相径庭。因此,这种人才培养层次提升渠道的不畅通,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对高层次康复治疗人才的强烈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导致了大批优秀学生进修提升无门,只能放弃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

1.2 中医药特色应用瓶颈 中医药历经两千余年,在康复和养生领域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是我国康复治疗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对于中医中药在康复中的应用,主要研究集中在针灸学、推拿学方面,对复方汤剂的研究,尤其是内服、外用经方的运用还没有深入挖掘。传统的导引功法、民间验方等开发和应用更加缺乏系统性。目前中医养生康复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完备的学科而独立出来,因此形成了目前极大的群众需求与无法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养生康复知识之间的尖锐矛盾。中医整体康复重视精神意识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注重调摄康复对象的情志,促进病体早日康复[8]。如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必将快速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康复治疗进展水平。

1.3 康复治疗领域瓶颈 康复治疗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患病人群,而对于少儿、老人、亚健康人群,康复的认识不足,开展较少。在青年人中,亚健康人群数量激增,但由于对康复知识认识不足,造成亚健康状态持续,最终成为患者。

1.4 康复人才发展空间瓶颈 在医院工作的康复治疗师,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待遇不高,导致在医疗机构中地位不高,在晋级等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大部分治疗师没有经过研究生的教育,不具有独立完成临床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临床上业务能力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创新的动力也明显不足。

1.5 产学研结合瓶颈 在现阶段知识产权的保护已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但由于地方鼓励政策之间的差异,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渠道的滞涩,使得康复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有创新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更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市场经验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使创新困难重重。

2 破解瓶颈的方法与思路

2.1 突破固有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仅40余所医学院校具备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点授予权,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不过200多名,主要进入省市级三甲医院,通过这条途径培养的康复医师数量较少,远不能满足我国基层医院对康复医师数量的需求[9]。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如能增设康复治疗专业学位授权点,让符合要求的医学院校可以培养具有医疗能力的高层次康复治疗人才,则将极大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康复治疗人才的需求,且培养临床技能型人才也符合康复学的学科特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立项试点专科直接升入本科,本科直接升入硕士研究生,硕士直接升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全方位打通专业能力提升渠道,优化康复人才结构。

2.2 形成完善的中医康复科学体系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为基础[10],建立中医康复学科体系已迫在眉睫。集中专家学者,科学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建立中医康复的科学体系。充分挖掘针灸、推拿、方剂、中药、导引、功法等在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出版系列专著,形成理论体系,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促进康复治疗在临床医疗与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2.3 提高对康复的认知以拓展应用 康复是一种健康策略,目的是促进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改善其健康状态,或是对健康状况已经经历或将要残疾的人让他们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状态[11]。康复可以改善和消除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提高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12]。因此构建养老康复服务体系在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支出比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3]。进一步扩大宣传,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康复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使其应用不仅限于医疗与养老,更能扩展到未成年人的教育、亚健康人群的康复等诸多领域。在认知治疗、感觉统合、适老性改造、辅助具开发等领域充分彰显其强大作用。

2.4 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 我国 70% 的康复治疗人员仅具有中专学历,具有大专学历者约为 2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5%左右,且绝大多数国内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未区分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二级学科,无法达到WCPT和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难以与国际体系对接[14]。因此需要建立更为灵活开放的人才流动和培养制度,鼓励高端人才的引进,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术交流及学科交叉。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整合教育医疗资源,为人才的进修和深造提供更多空间和渠道。

2.5 拓展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多种灵活的奖励制度,鼓励康复治疗师在临床中不断研究,勇于创新,充分融合并借鉴物理、化学、电子等多学科的知识,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尊重市场规律,使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更加通畅,让更多的创新创造可以顺利完成转化,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建设。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而目前高层次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稀缺与极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抑制康复治疗学科发展的关键。如能在政策层面突破固有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中医康复科学体系、提高对康复的认知以拓展应用、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拓展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则中医药院校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会得到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及康复学科也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1]雷迈,杨建荣,谭威,等.广西康复医学科现状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9): 1110-1113.

[2]陆小香.南京市城区养老机构康复服务现状及老年康复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9): 1011-1013.

[3]任光圆,周菊芝,孙统达,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专业设置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8): 40-41.

[4]卫生部.全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EB/OL].[2017-02-09] http:/ /www.moh.gov.cn/cmsresources/mohwsbwstjxxzx/cmsrsdocument.

[5]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6]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 /www.stats.gov.cn/tjsj/ndsj/shehui/2006/html/fu3.htm.

[7] 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7-02-09].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310/20131000534003.shtml.

[8]陈立典.论中医康复医学之整体观[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 12(4): 53-54

[9]潘燕霞,黄炳强,林诚,等.康复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33-36, 63.

[10]何乾超,蔡伦,黄永,等.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J].中医杂志 , 2012, 52(2): 95-97.

[11] 祝捷,李智玲,邱卓英,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康复策略进行统一概念描述的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8, 14(12): 1103-1107.

[12] 励建安,万春晓.内脏疾病康复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12, 32(9): 650-652.

[13]崔旭妍,王庆,杨志强.养老康复服务体系构建视角下老年康复人才现状、需求与对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2): 168-170.

[14]夏欧东,赖露颖,陈爱华,等.康复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9): 19-20.

Discussion o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Haomin, LIU Chengyu, WANG Yanling, ZHU Lin, YUAN Hongping,ZHANG Mingdong, CHEN Qian, LIU Mingjun, ZHANG Xi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G642.0

A

2095-6258(2017)05-0825-03

2017-02-09)

10.13463/j.cnki.cczyy.2017.05.047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6B215);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6227);吉林省中医药委托研究课题(2016WT05);吉林省高教学会研究课题(JGJX2017D90)。

张昊旻(1977-),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临床基础研究。

*通信作者:张 欣,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3596191127,电子信箱-zhangxinzhentui@163.com

猜你喜欢
瓶颈硕士中医药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8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