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2017-03-21 06:0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卫生机构

, ,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后,“互联网+”迅速成为了我国各行各业创新与发展的主题,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也为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已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我国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根基,是提升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分级诊疗的基础。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谋划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是目前所有卫生与健康从业者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围绕基层卫生健康领域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机遇、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展开探讨和论述,共享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构想。

1 基层卫生健康领域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时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紧迫、最需要做的就是往互联网上“+”什么。这些要加的内容就是“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针对医疗健康领域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坚持 “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可见,国家层面对基层卫生健康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推广远程医疗,强化基层医院和上级公立医院的连接,为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创造条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互联网+”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1.1 “互联网+”大数据挖掘

据IBM提供的数据[2],上海市卫生信息系统每天生产1 000万条数据、已建立起3 00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每天调阅10 000万次,信息总量已达20亿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疗行业的信息化也迎来自己的“大数据时代”。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着新医改的深化推进,不仅是健康档案,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与考核数据、孕产妇与新生儿保健、出生缺陷防治、慢病防治与残疾康复等一系列医疗卫生保健大数据,过去都随着工作的完成而成为一座座自我封闭的“信息孤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这些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成为可能,或改变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组织运作模式和工作范式。

1.2 “互联网+”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在求医、诊断和治疗方面互动的一种新式医疗模式。智慧医疗以医院的信息系统为表现形式,将疾病临床表现的大数据和集成的国内外行业内权威专家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大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进行医疗诊断并自动生成诊断报告。智慧医疗不仅能读懂人类的自然语言,本身也是一个学习了海量病历、拥有超强记忆力的“能人”,通过询问病人病史和症状,调阅系统存贮的辅助检查结果数据信息,可迅速给出几种可能的疾病和参考多家顶级医疗机构诊疗规范的处理方案,由此带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1.3 “互联网+”健康档案

自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个人健康档案建档和建档率考核就一直为业界诟病,因为建立的个人健康档案根本得不到应用。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无线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结合,使每个患者都可以轻松通过手机APP查看个人在医院的历史预约和就诊记录,包括门诊/住院病历、用药历史、治疗情况、相关费用、检查单/检验单图文报告等,不仅可及时自查健康状况,还可将现在、未来自身出现的健康状况在体检或求医、诊断的同时,对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实时信息补充和完善。 “互联网+”健康档案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可在一定程度上助其形成“身体不适自查,小病先问诊,大病去医院”的正确就医态度,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从而吸引和留住患者,得到可持续发展。

1.4 “互联网+”专家智力共享

近两年,中央一系列强基层政策都是为了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首诊、转诊、慢性病诊治、健康管理等多种重任[3-4]。但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的利用呈倒三角结构,百姓看病就医多集中在城市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医疗成本高,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对低下导致门庭冷落,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5]。国家虽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甚至强制上级医院医生必须在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至少1年,但成效甚微。事实上,基层医疗机构并非要大医院专家必须在一起工作,他们需要的是专家的智力。“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基层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病例讨论等对接方式开展业务与学习,实现上级专家对基层病人的会诊与治疗指导,收获“人不到基层但智力支持到基层”的共享与多赢结果,是今后推进和实现分级诊疗制度成功落地的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撑[6]。

1.5 “互联网+”便捷服务

“互联网+”技术基于全院WiFi的完善,通过无线端口推送的H5页面,可在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功能与水平的同时,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外宣传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流程,实现线上挂号、手机挂号、智能分诊、替代查询咨询(如门诊叫号查询、电子报告查询、在线医生咨询、医院医生查询、医院周边商户查询),自助导航(如医院地理位置导航、院内科室导航),健康资讯播报(如化验单解读、疾病知识解读、药物使用解读、急救流程指导以及线上取报告单、取药等功能),候诊期间的线上订餐、线上娱乐、影视欣赏等多元化服务,舒缓患者因病等候所致的焦躁心情,提升患者满意度。

2 “互联网+”背景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实现分级诊疗的根基,“互联网+”行动计划给其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应该乘此机遇,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速发展。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以“互联网+”的思维来考虑。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互联网+”最鲜明的特征——连接。“互联网+”要实现连接,基础就是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共享性。“互联网+”的另外两个重要特征是智能与体验。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供智能化的生产与服务,才能增强用户体验。因此,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资源的互联互通,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机构现有的数据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简言之,就是以通为本、以用为本和以人为本(图1)。

图1 “互联网+”背景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

3 “互联网+”思维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重点

3.1 以通为本,做好信息化基础保障

结合 “互联网+”的思维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在明确建设目标后,首先要重视“数据”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立和健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提出:“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可见,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抓手就在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国家卫计委非常重视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制定工作,发布了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行业标准[7],目的在于保证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的一致性,保障数据的互联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立和健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能够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为“互联网+”分级诊疗做好准备。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搭建医患沟通平台,连接医生和患者,让患者可以跨时间、跨地点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沟通,获得高效便捷的健康咨询服务。

3.2 以用为本,挖掘医疗健康数据价值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包括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等不同类型的大数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智慧医疗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充分发掘数据价值。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医生经常会遇到不同患者患同一种疾病,问题重复率非常高,智慧医疗可根据病人症状和病史,调阅系统存贮的辅助检查结果数据信息,迅速给出可能的几种疾病和参考上级医疗机构诊疗规范的处理方案,帮助医生实现快速诊断,参考已有的处理方案设计适合患者的方案,从而提高诊断速度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提升自身医疗水平。对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就医行为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找到更合适的医生,形成“通过互联网+先进技术,指导和提升基层医务人员预防、医疗、康复综合健康服务能力,吸引居民主动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居民看病首选基层和可持续的良性运行模式”[8]。此外,充分利用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对这类管理类数据严格监控、合理描述、及时反映并科学分析,可以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决策,控制医疗费用与成本,规范医生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3 以人为本,创新“互联网+”服务模式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就医流程,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挂号、诊间电子报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便捷取药等服务,将之前患者就医 “三长一短”(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问诊时间短)变为“三短一长”(挂号、候诊、取药时间短,问诊时间长),以提高服务效率,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病防治的主要执行者,但基层医疗机构不仅缺少能够承担慢病管理的全科医生和预防保健医生,而且缺少足够的服务设施和医疗设备、相关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使慢病患者未能充分信任基层医疗工作者和基层医疗机构[9]。“互联网+慢病管理”是一种非常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可利用医疗型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慢病患者的健康数据,借助数据分析,医生能够清晰、及时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慢病防控状况,为患者提供远程检测、用药提醒、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等服务;当健康数据出现异常时,还可及时发现,提供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利用“互联网+慢病管理”,可实现从为慢病患者提供疾病诊疗服务到为慢病患者进行长期健康规划服务的转变,实现从过去的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重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转变。“互联网+慢病管理”已在贵州[10]等地区推广,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 小结与展望

展望明天,“互联网+”将会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明确基层卫生健康领域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以连接、智能与体验的“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向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资源的互联互通,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机构现有的数据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互联网+”的道路上稳步推进。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卫生机构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卫生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