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武士
对“死亡税率”之说应理性看待
本刊记者 武士
“死亡税率”是知名财政学者李炜光提出的,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征税过重,说40%的税负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死亡,也可以叫做“死亡税率”。而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中国税收全球最高”之说又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减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此,在国新办的一次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坦言,可能还不止曹德旺一个,还有些企业也反映了一些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问题。他感到,一些个案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必过分解读。“既要看到绝对的成本,也要看到相对的成本;既要看个案,也要看总体;既要看成本竞争力的指数,也要看构成指数的具体数值,总成本当中还有分项研究和分析,这需要做客观科学的分析来比较,全面考虑上述这些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分别从税制改革和税负构成的角度作了分析和回应。他们的结论是,我们国家宏观税负的水平总体上并不高,徐绍史认为这两个部委的分析非常重要,同时表示,发改委也非常关注这些企业的诉求,会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在去年一年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统计,2016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当中的成本同比下降了0.14元,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率同比提高了0.26个百分点。徐绍史指出,去年全国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大数大概1万亿元左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税降费。全面推进“营改增”为企业减少税负5000亿元,涉企收费大概减少560亿元,减税降费共有5500亿元。二是企业用能成本减少2000亿元,通过电煤价格联动,输配电价的改革,鼓励电力直接交易,完善两部制电价等,大概是1000亿元,降低非居民用气的天然气价格,企业用气成本减少1000亿元。三是利息负担下降。1月~11月大数利息减少了787亿元。四是物流成本,我们通过航道疏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四大畅通工程,公路甩挂运输、无车承运人等措施,整个物流成本降低了350亿元左右。同时,也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他建议,企业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在注意用好国家政策的同时,练好内功,加强管理,努力降本增效,企业成本下降就会取得更快的进展。
通过大数据分析,网民对降成本的总体评价还是正面的,认为“三去一降一补”里面降成本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徐绍史说:“我依然相信,我们国家的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依然是外资最佳投资国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同时提出,要“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为此要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去年12月份,有关媒体相继报道“死亡税率”问题,有人认为,“死亡税率”是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真实原因;税率之重,接近企业的“死亡线”;我国长期实行重税主义的后果,就是经济动力和活力的下降。归结起来,其核心要义就是:税负过重,严重影响企业生存空间,是导致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
《环球时报》刊发的评论《中国宏观税负不算高 死亡税率太夸张》,显然与此针锋相对:“‘死亡税率’的说法确实太夸张了。其提出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促进减税来降低企业负担,推动制造业升级。但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企业需要缴纳的税收不但没增加,反而在不断降低,政府出台了不少减税的政策措施。“营改增”扩围和转型、小微企业免征范围扩大、允许企业追溯过去3年应扣未扣的研发费用予以加计扣除、节水及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等,不断加大减税清费力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减税的幅度比不上一些企业盈利下降的幅度,因而显得税负重了。”
该文还说:“在不同时期,企业感受到的税负压力有所不同。处在经济上升阶段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利润丰厚,承受税负的能力就强。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提高、附加值降低、利润变薄等诸多困难,承受税负的能力自然随之下降。”
另有说法称“高税负逼走制造企业”,这显然是对中企对外投资的错误解读。该文提出,过去中国企业在国内投资办厂,现在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怎能说是被“逼走”呢?如果不进行对外投资,国际产能合作如何展开?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如何发挥更大影响力?国内产能过剩,往外走是自然的,也是正确的选择,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经阶段。
该文作者通过调研发现,体制与机制的不顺畅,才是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譬如,目前中国发电企业产能过剩闲置,但同时企业用电成本又很高,其实双方都有降低电价的需求,但当前电力体制却使这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再比如,有些企业抱怨中国借贷成本高,根本原因是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现在中国不是缺钱,反而资本相对过剩,很多钱一直只在金融体系里转圈,即俗话说的“钱生钱”。
对于未来,作者显然抱有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定调,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税费,这就相当于是颗定心丸。至于具体怎么减、哪个税种减,还要等待具体政策,这需要综合权衡。从长远来看,减税仍必要,但相对容易。其实更重要、更难的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这才是降低企业负担的根本出路。”
《证券日报》也载文指出,“死亡税率”这种说法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是很不负责任的。这篇署名为阎岳的文章认为,对于国内企业税负的问题,政府与企业的诉求总体上是一致的:企业没有良好营商环境,国家也不可能长治久安;税基薄弱,征税就失去了源头。事实上,近几年来政府一直在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企业税负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减税降费符合现实需要,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尽管未来仍有进一步减税的空间,但这也将在税制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绝对不会“玩蹦极”、“打摆子”。
前不久,商务部介绍了全国吸引外资规模情况:去年1月~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355家,同比增长3.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318亿元人民币,折1137.9亿美元,同比增长3.9%(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其中,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65.3%和16.6%。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4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美国、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5.4%和43.9%。阎岳据此指出,事实上,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已是我国经济主体的重要力量。外资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阎岳问道:“如果我国企业税负真的执行的是‘死亡税率’,那么这些外资难道是来中国做‘无偿援助’的?”随后,他列举了国家税务总局税收专家引自国际机构的一些数据。按照IMF统计口径测算,2012年~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接近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2.8%,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3.4%。按照OECD测算口径,2012年~2015年我国中口径宏观税负(指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障缴款之和占GDP比重)为23.4%,而2014年OECD国家平均水平为35.5%;小口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GDP比重,2012年~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为18.5%左右,并逐年下降,按照IMF数据测算,2013年发达国家为25.9%,发展中国家为20.4%。
从增值税角度看,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为17%,还有13%、11%和6%的低档税率,实行增值税国家标准税率平均为15.7%,欧盟国家增值税标准税率平均为21.6%。
通过以上的分析,阎岳认为,所谓“死亡税率”是个伪命题,我国的税负环境并不像一些媒体渲染的那么糟。
现在再来看看专家、学者的见解。
在一场于北京举行的税负问题专家研讨会上,多位财税专家表示,应理性看待企业税负之争,既不能“妖魔化”税收,也不能漠视争议背后的企业成本忧虑,应加大力度确保今年为实体经济“去成本”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加研讨会的多位专家表示,“中国宏观税负重不重”是个老话题,至少延续了十几年,但从舆论看今年企业反映出的“税痛感”更强烈,与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不能脱离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谈税负问题。
“不能脱离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空谈制造业降成本。”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说,企业成本上升是经济转型升级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在改革发展和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理性看待企业税负问题。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死亡税率”的说法更多是一种情绪表达,表述也有片面、不严谨之处,争论的前提是区分企业税负和企业总体负担这两个不同概念,不能简单把多要素成本上升导致的企业生存空间艰难,都归罪于企业税负重。
“过去税收征管能力差,企业少交或不交税比较普遍。现在征管能力提升了,尤其营改增以后企业逃税难了,这也是企业感觉税负重的一个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教授岳树民说,当前要警惕“妖魔化”税收趋势,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合适的税收制度,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一国繁荣与衰落背后都有税收影响的原因。
“争议背后政府和民众的期待是一致的:降成本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企业的税和费是连在一起的,不能税降了,费却没降。
“很多企业抱怨电价成本高,背后附着的数千亿元附加费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财会专家张连起说,企业必须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原先按最低工资标准收取,现在按实发工资缴纳,企业负担成倍增加,有的原先缴纳500万元,如今增加到3000万元。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院长助理张斌认为,当前有必要弄清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的区别。通常说起我国宏观税负,指的是实际税负。以往政府喜欢“宽打窄用”,名义税负会定得高一些,但因为税收征管能力不足,最终实际税负并没有那么高。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明显提升,名义税负没有降,意味着企业实际税负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去成本”建议降低名义税负。
降低企业负担,现行减税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张连起建议,营改增全面推开,减税效应会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显现,对有些企业反映税负增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是用不好抵扣链条,有的原来偷漏税的现在环环抵扣无处可逃。营改增将倒逼企业自身改革,眼睛向内控制成本。
张斌说,积极财政政策下,必须处理好税收增速放缓和刚性支出需求增多之间的矛盾,既要避免为完成增收目标征收“过头税”加重企业负担,也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削减政府自身支出,保障好百姓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