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 “千企千镇工程”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7-03-21 02:02宋兹鹏耿黎明
中国商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商界城镇化小镇

本刊记者 宋兹鹏 耿黎明

实施 “千企千镇工程”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刊记者 宋兹鹏 耿黎明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炎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12月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确定了路线、方针,描绘了宏图远景。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补齐城乡建设短板,提升城镇内涵底蕴,打造特色品牌城镇,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让读者对中国城镇化建设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商界》记者专访了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炎兵。

《中国商界》:近年来,国家一直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建设特色小城镇,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炎兵: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比特色小城镇宽泛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智能化社会,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是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过程和必然选择。

《中国商界》: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请您介绍一下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您对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有何理解?

陈炎兵:西方国家并不叫城镇化,而叫城市化。城市化通俗地理解就是不断地把农村变为城市,这是西方的城市化。我们叫城镇化就是加了一个镇,我为什么讲新型城镇化呢?因为我国跟国外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的人口多,我们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把人口都集中到大城市来,就会产生很多城市病,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供水不足等问题,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负担过重,所以我们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充分考虑人的就业需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项权利的平等,现在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许多权利是不平等的,比如在就业、医疗保险、上学等方面,都是不平等的。因此,必须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商界》:现在一些城镇在实行就地就近城镇化。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这能否促使人才回流,解决留守儿童等问题?

陈炎兵:西方国家把这种现象叫逆城市化,有人进入城市后又往城郊农村走,这就是逆城市化,实质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中国人有种说法,叫“穷奔城、富奔乡”,就是穷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往大城市挤,而富裕的人都倾向于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享受生活。现在我们也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中产以上的阶层都倾向于到城郊去居住、生活、就业。这一部分人会到农村去,可以推动当地的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和乡联动起来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过度强调了城市的发展和改革,而农村大部分地方仍处于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解决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问题。

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我们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城里人已经富起来了,而农村经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我们城里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帮助农村人富起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政府渠道、民间渠道,把城里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向农村和小镇转移。

《中国商界》:前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有些地方楼盖起来了,但居住的人却很少。您觉得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何联系?

陈炎兵: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实现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也是我们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防止政府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农村扶贫也是一样,过去就是把钱拨到农村去,把农村的路修一修,房子刷一刷,就变成“新农村”了。缺乏盈利功能的培育,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国家的钱花了,经过经年累月之后,道路损坏了,房子破败了,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特色城镇建设和“千企千镇工程”,就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给小镇的发展注入长久的发展动力。

《中国商界》:今年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了“千企千镇工程”。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千企千镇工程”的有关情况。

陈炎兵:“千企千镇工程”是指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特色小镇创建模式,搭建小镇与企业有效对接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镇建设,促进镇企融合发展,共同成长。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优质企业与特色小镇的双重资源优势,实现镇企互利共赢;有利于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有效对接新的消费需求,增强小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创新小镇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提供公共服务等作用。

《中国商界》:今年“千企千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陈炎兵: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美丽特色小镇为目标,以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模式为方向,加强政企银合作,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快城镇功能提升。其次,要坚持自主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不搞“拉郎配”,不搞目标责任制,通过搭建平台,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以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来。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焦重点领域。围绕产品发展和城镇功能提升两个重点,深化镇企合作。引导企业从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培育壮大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公共服务,挖掘文化内涵,促进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

第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千企千镇服务网”,开发企业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数据库和全国特色小镇数据库,为推动企业等社会资本与特色小镇对接提供基础支撑。

第三,搭建镇企合作平台。定期举办“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论坛”,召开多形式的特色小镇建设交流研讨会、项目推介会等,加强企业等社会资本和特色小镇的沟通合作与互动交流。

第四,镇企结对树品牌。依托信息服务平台和镇企合作平台,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方向,优选最佳合作城镇,城镇发挥资源优势,吸引企业落户,实现供需对接、双向选择,共同打造镇企合作品牌。

第五,推广典型经验。每年推出一批社会资本与特色小镇成功合作的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供各区参考借鉴。

《中国商界》:在推进“千企千镇工程”的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如何组织实施呢?

陈炎兵:首先,强化协调推进。“千企千镇工程”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要充分发挥在平台搭建、信息交流、经验总结等方面的作用,承担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其次,完善支持政策。参与“千企千镇工程”建设的地区和企业,可优先享受有关部门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各项支持政策,优先纳入有关部门开展的新型城镇化领域试点范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将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模式,对典型地区和企业给予融资支持,也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将加强服务和指导,帮助解决“千企千镇工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再次,积极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自媒体等舆论引导作用,持续跟踪报道“千企千镇工程”实施情况,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国商界》:PPP模式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您对这个模式怎么看?

陈炎兵: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合作,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实际上就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来完成政府暂时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政府和社会资本达成有效合作,这种模式在我们国家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让市场来选择,而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市场能运作的都要交给市场。PPP模式就是把原来由政府运作的事情交给社会资本即市场去运作。现在,很多特色小镇的运营采用了PPP模式。

《中国商界》: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城镇化建设中人口、土地、资本、产业之间的关系?

陈炎兵: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资本、土地、人口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镇化不能完全由政府主导,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但是城镇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如果离开政府的引导,那就成了无序的城镇化。另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发展、人与土地等方面的关系,都很重要的。

《中国商界》:有观点认为现在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以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阶段。您如何看待?

陈炎兵:是的,现在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产业为核心的阶段。但同时也要防止同质化的竞争,不能出现跟风上,一哄而起,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当地的特色求发展,有工艺因素的就发展手工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发展非遗产业,有名人效应的就发展名人小镇。

《中国商界》:有观点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资特别大,但是回收期同时也会很漫长。那么,这个短期巨大投资和长远收益之间的矛盾,您觉得应如何去处?

陈炎兵:首先需要消除一个误区,特色小镇投资不一定很大,投资特色小镇需要按照市场规则来做,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特色小镇建设,我不主张大投入、大产出。应该因地制宜,各类项目的选择由企业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小城镇的投入与城市房地产投入不一样,投入和产出的周期会长一些,国家在政策上也会给予相应的扶持。

《中国商界》: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亟需改革。您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有何作用?

陈炎兵: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统计城镇化率以户籍人口为标准,率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已经达到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偏低,只有41.2%。户籍背后附着了一系列的权益问题,城市的户籍代表了很多利益,诸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而农村的户籍几乎什么都没有。目前,各地政府鼓励农民放弃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特大城市除外,中小城市将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农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如就业、医疗保险等。只有实现权益平等,城镇化率才真正具有说服力。

《中国商界》:浙江的乌镇是特色小镇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您能简单谈一下乌镇的情况吗?

陈炎兵:乌镇的发展对我们建设特色小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它主要是以互联网电商为基础,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址永久落户在乌镇,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小镇。它的可借鉴之处在于,通过一定的产业植入,就能够打造一个产业特色小镇。而且乌镇不仅是一个产业小镇,同时也变成了一个旅游小镇,把实体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了起来。有些小镇也想搞成“高大”上的小镇,像瑞士的达沃斯小镇、我国海南的博鳌小镇那样,但不一定都能实现这个目标。能借鉴的可以借鉴,不能借鉴的不要强求。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搞大拆大建,要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

《中国商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您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景做何展望?

陈炎兵: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景很广阔,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国已经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凝聚共识、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商界城镇化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商界大佬对“20年代”的忠告
致意《商界》25年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