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群
PM2.5口罩
冬天到了,雾霾日渐加重,空气质量令人担忧,有人专门研究过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有人专题报道了焚烧秸秆的前因后果。经过媒体的不断宣传,PM2.5日益为我们所熟知,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被直接吸入人体支气管,干扰肺部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于是,PM2.5口罩应运而生,作为个人主要防护工具快速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一些网店出售防颗粒物型、防甲醛型、防异味型和活性碳型等多种型号口罩,并打出“罩住健康、远离雾霾”和“PM2.5过滤效率大于99%”等宣传口号。那么,PM2.5口罩果真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吗?相关专家提醒,PM2.5口罩可能是概念大于实效。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刘红年在研究一款夹层多达16层的PM2.5口罩时发现,其缝隙达110微米,根本无法过滤PM2.5。刘教授分析说,所谓的微滤技术的确有阻隔小颗粒的作用,但我们使用的口罩多数不能确保和脸部完全密合,稍有一点空隙,PM2.5就能进去。中国抗菌协会专家赵丹青则表示,PM2.5相当于针尖1/20大小,普通无纺布口罩的纤维根本无法阻隔。
N95口罩能滤除至少95%的悬浮颗粒物、口沫,也成为雾霾天气里很多消费者抢购的对象。有一点值得注意,N95口罩是医用防病毒的,其质地很厚,戴上后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戴。而口罩上也明确标识:不正确使用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医用口罩不能久戴,普通口罩戴了没用,雾霾天人们究竟该怎么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教授曾勉表示:“戴口罩只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
杀菌皂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布,包含特定活性成分的抗菌洗浴产品不得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原因是这些产品在预防疾病和减少传染病方面不比肥皂和自来水更有效,而且可能造成长期健康危害。此次FDA禁止抗菌洗浴用品添加的化学物质,包括三氯卡班、三氯生等19种指定成分。
三氯生是一种广谱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肥皂、牙膏等日用化学品中。三氯卡班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它对细菌、真菌等都具有高效抑杀作用。
据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施春雷博士分析,三氯生和三氯卡班的潜在风险在于,这些被广泛生产和应用的物质在被使用后会随污水排放,如果污水未经妥善处理,这些物质会进入土壤中,可能被农作物根系吸收,最终被人食用。考虑到生物放大作用,在体内积累达到一定量时,会产生不良影响。
电视里不断有广告宣称某某香皂、沐浴液具有非常强的杀菌成分,可以保障家人24小时的安全,而且还配上令人不得不信服的“对照实验”。暂且不去讨论那些产品有没有杀菌效果,我只想说,我们的免疫系统真的有这么脆弱吗?健康完整的皮肤、鼻毛、黏膜、黏液等,都有阻挡和清除病原体的作用。就平时生活而言,没有必要使用抗菌洗涤用品,因为体表腺体分泌的乳酸、脂肪酸都有杀菌作用,洗多了反而会把这些杀菌物质洗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皮肤表面正常菌群还会对某些病菌有抑制作用。就像滥用抗生素导致一些正常菌群死亡反而会引发疾病一样,杀菌香皂把这些有益菌杀死了,结果会怎样呢?
无糖食品
为了迎合消费者,很多厂家推出无糖食品。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有甜味的食品,但是无糖食品应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其作用就是有甜味,却不易被人体吸收。可是细想,有多少无糖食品的广告是可信的?连月饼都成了无糖食品,我們能相信它们吗?
无糖食品的关键在于“糖”的定义。糖可以专指蔗糖,也可以指各种能够在人体中转变为葡萄糖的食品成分,比如麦芽糖、葡萄糖、果糖、淀粉等。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每100克(或液体每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但是善于打擦边球的商家,却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来忽悠消费者。
从化学的角度,糖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糖不一定是甜的,甜的也未必是糖。而在商家看来,只要不是甜的就不是糖,月饼原料中有那么多淀粉却不影响它成为“无糖食品”,其实,淀粉消化之后最终当然是以葡萄糖被吸收。还有的商家会以“零添加”为噱头,在他们看来,只要不是额外添加的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