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辰
摘要:楚汉战争风起云涌,尤其是鸿门宴,其精彩曲折的情节,更是让人们印象深刻。司马迁用了很大的笔墨描绘鸿门宴,让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项羽、刘邦、范增、项伯、张良等,每个人物都极富戏剧性,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本文试从《鸿门宴》入手,深入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刘邦
自鸿门宴开始,逐步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在司马迁的《鸿门宴》中,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和会后余波的描写,将项羽、刘邦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生动的展现了出来。透过《鸿门宴》,我们可以根据项羽、刘邦的个性特点,分析出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项羽
(一)目光短浅,刚愎自满
通过史书可以了解到,项羽此人非常自满,虽然他有一统天下的理想,但是在军事上缺乏长远的谋划,贪慕虚荣。项羽遇事以勇为先,少智。不仅如此,项羽性格暴躁,对待敌俘非常残忍,很少沉着冷静思考问题,很少征询部下的建议,经常意气用事。如此一来,决定了项羽只能做一名英勇的杀敌将军,不能成就帝业,做一国之君王[1]。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没有杀刘邦,而是不能克服自身的性格缺陷,就算在鸿门宴上除掉了刘邦,他还是会被另一个刘邦打败。
(二)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前文说道,可以用残忍、粗暴形容项羽,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仁与善。在《史记》中记载,章邯在新安率部投降后,项羽并没有妥善安置降兵,为己所用,而是担心降兵不服,作出了“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的事情。在新丰鸿门,项羽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便勃然大怒,准备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刘邦。刘邦听闻后非常惊恐,赶忙拉拢项伯,向项羽称臣,并高颂项羽的功德。项羽还真吃这一套,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加上项伯的数次进言,很快打消了对刘邦的顾虑,也不将他放在心上。一直到鸿门宴上,范增多次请求项羽杀了刘邦,但是项羽都不为所动,以至于刘邦安然离去,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后来,项羽入关以后,命令士兵进行屠城,导致咸阳一片刀山火海,秦王子婴也在乱军中丢了姓名。并且项羽还派人烧了阿房宫,可谓人心尽失。以上例子,都充分体现了项羽的个性特点,我们也可以看到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二、刘邦
(一)知人善用,从善如流
刘邦善于用人,如樊哙、张良等众多能人名士都对他尽忠,刘邦也从善如流,能够虚心听取部下的建议。在鸿门宴之前,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将项伯拉拢过来,并“以兄事之”,又“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这样就得到了项伯的保护[2]。刘邦为消除项羽的疑虑,按照项伯的意见,次日一早就到洪门向项羽请罪,并获得了项羽的信任。范增心中非常清楚,刘邦入关意在统一天下,因此他多次劝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是项羽都没有答应。在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刘邦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樊哙的计谋,终于安然逃脱。
(二)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刘邦入关后,由于被曹无伤告密,引得项羽发怒,并意欲举兵前来。情况万分危急,刘邦依然非常沉着,他知道自己的实力还很小,远远不能与项羽相比。刘邦当然不会逞匹夫之勇,于是找来众谋士商议,之后当机立断采纳张良的计策,开始拉拢项伯。鸿门宴上刘邦得知告密之人是曹无伤以后,他依然保持了冷静,不动声色,等到回到军营以后,才派人杀了曹无伤。在之后宴会氛围有所缓和后,刘邦又以“如厕”为借口,抓住时机逃走,并命令张良将项羽稳住,为其逃生赢得了时间。回到军营后,刘邦为了安抚项羽,让人送去了玉米、白壁等宝物,这让项羽很是满意,更加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三)能屈能伸,勇谋兼备
刘邦入关以后,楚汉两军处于对立状态,为了避其锋芒,刘邦遂亲赴鸿门宴,为项羽解释,争取赢得项羽信任。虽然鸿门宴背后隐藏着重重杀机,但是刘邦无所畏惧,宴会上始终保持着镇定,非常具有胆识。同时,在鸿门宴上,刘邦是这样为项羽解释的,他先说自己与项王共同抗秦,目标是一样的,并解释之所以先入关,是因为双方在战略上不一樣。同时,刘邦也表明了自己对项羽的忠心,不想却遭到小人诬陷。刘邦的这番话有理有据,很快消除了项羽的全部猜疑。
三、结语
总之,在楚汉争霸的四年里,刘邦和项羽都有胸怀天下的志向,虽然项羽前期优势远远超过了刘邦,然由于其生性易怒,遇事率性而为,这些都是兵家之大忌。而反观刘邦,虽然开始自己的实力有限,但是却懂得如何用人,不断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短处,所以刘邦能夺得天下,并非偶然。观其思己,我们都想做最优秀的人,那么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习刘邦,虚怀若谷,这样必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陈金霞.论《史记》“鸿门宴”真相[J].社科纵横,2012(05):65-68.
[2]钱书新.《鸿门宴》之新观察[J].名作欣赏,2013(0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