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真
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三次历史性转折: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探索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两次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两相对决”的革命,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目标简单、程度惨烈;后一次是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自我完善”式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了改革者思想观念脱胎换骨的改造,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我革命,过程长且艰巨复杂,尤其大大触及了世人的思想灵魂深处。改革开放未有穷期。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决定了狭义的改革是永无止息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势不可挡,使得广义的改革成为“永远在路上”的未竟事业。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搞好产品出口,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这是初始阶段,是低层次的;把资金、人员、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带到国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搞好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就上升一个层次了;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参与者变为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这又是更高层次的了。改革开放至今历经38年,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只是极其短暂的瞬间,但其初始阶段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历史性转折时期”的无比威力将更为彰显。
胡平是改革开放的幸运者。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此后不久,福建省委根据中央要求上报了实现干部年轻化的省级后备干部名单,50岁的胡平位列其中,在两年内先后担任了副省长、常务副省长、省长,实现了“三级跳”,当时在全国的正省部级干部中,如此的年轻化少之又少。这是胡平任职的时代背景。同时,机遇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勤学好思,知识面广,熟悉经济工作,勇于担当,尤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这是胡平的主观优势。总之,胡平被委以重任,是历史机遇加自身努力的结果。
胡平是福建新时期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在党中央领导下,前任省领导为福建发展起了步、开了局。接着,在项南带领下,胡平等省领导人与全省干部群众一起奋勇拼搏,初战告捷。福建在新时期闯路是不平坦的,但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里,省委、省政府都一以贯之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可见,改革开放需要几代人“水滴石穿”的接力赛才能修成正果。在新时期的起步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虽少有惊天动地的辉煌耀眼之处,但有五点值得提及:一是敢闯新路,充当了全国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角色,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固围墙里陆续打开缺口,不断注入了市场新活力,福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端于此。二是开辟了对外经济活动的新领域,并带动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的增强,取得了新的双双突破。三是勇于探索,“全国首创”叠出。四是化阻力为助力,把“福建前线”变为“开放前沿”,从“互减法”转为“互加法”,初步发挥了对台优势。五是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使后人能够明确方向、认准目标,乘势而为,事半功倍。上述都属于史无前例的开创,实践已经或终将证明,这些好开头的历史性作用必将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胡平的《改革开放亲历记》一书,其中对自己任职福建期间的经历与见闻有翔实的记述。
胡平是福建新时期的开拓者与实干者。新时期里,一些积重难返的老问题仍然存在,且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以新思维、新举措主动应对,积极开拓创新,同时,更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开展工作。胡平对此身体力行。全省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省委定大政方针,省政府制定具体优惠政策,每每触及了下放人权、财权、物权,给予资金、信贷支持以及税费减免乃至让利等具体的焦点与难点,使本来就穷、弱、差的“家底”更不堪重负。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胡平“骑虎难下”,但必须也只能冒着风险持续负重前行。一是正视困难。这是克服困难的思想前提。胡平在大庭广众面前都强调要坚定信心,给大家打气鼓劲,而在省委、省政府高层会上,为了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往往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并常有“最坏打算”的应对预案,以至于有对他的坦诚言辞和良苦用心产生误解甚至非议的。本书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就足以澄清了。二是尽力而为。胡平说,搞经济工作有投入产出比,不可能搞无米之炊,但必须千方百计“找米下锅”,由此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例如,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开放式地筹集资金与开辟财源,突破了资金紧缺又百废待兴的困局,这是新时期的一项大手笔,却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集腋成裘的结果,期间历经的苦楚、艰辛难以言表。三是不事张扬。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是胡平的一贯风格。胡平性格内敛稳重,为人处事低调得很。他更认为,在其位须谋其政,为官当有作为,也是该有所为的份内事,没有任何理由可自吹自擂的。他既不贪功,也忌讳推责。1987年9月2日,胡平在与新任省长王兆国进行交接的仪式上说:“我任职的五年里,工作中出了问题,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成绩中有省政府集体领导的一份努力,更应归功于党中央与省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全省人民的努力”。他是言行一致的。胡平谦卑地称自己平平常常、平平淡淡,不少人也如此评价他。主要原因是他从不突出、宣传自己,总是置身于新闻媒体“聚光灯”的圈外。
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稍为修改了以往的提法,提出了争当“改革促进派”的命题。历史事实证明,胡平是合格的“改革促进派”!
为了寻求更符合历史真实的客观性,本书确立了四个视角:第一,充分肯定了福建解放后30年的变化与发展,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承接性,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后两个30年是不能割裂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书中谈及的一些重大纪事涉及三位省委书记与两位省长——廖志高任职后期、项南整个任期、陈光毅任职前期,马兴元和胡平的整个任期,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福建新时期之初的全貌,且不突出个人,而是归功于省委、省政府集体领导之所为。故把书名由起初的《在那历史转折时期——新时期的福建省省长胡平》确定为《在那历史转折时期——胡平任福建省省长的日子里》。第三,秉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理念,对项南、胡平所做的工作予以应有的肯定,同时既不抬高、也不护短,尤其对胡平更是如此。第四,以文字的形式公开项南与胡平的偶有分歧,据笔者所闻此为第一个。这是笔者经过深思熟虑才写就的,意图是用事实澄清从那时乃至当今的一些坊间传闻,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