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史
同志们:
这次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通过视频连线到各地,就是要更好更快地促进发展改革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要求,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推动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下面,我讲4方面意见。
一、认真履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责,2016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改革系统坚持改革创新,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上下联动,认真履职尽责,当好参谋助手,狠抓工作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
(一)注重发挥组合政策效应,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级发改部门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形势和走势,按照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的要求,不断进行政策预调微调,充分发挥消费、投资等政策的作用,注重防范經济金融风险,不断加强预期管理。前三季度,GDP增长6.7%;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9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2.0%。
一是深入研判当好参谋。坚持和完善赴基层调研制度,创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开展分析,定期与部门、地方、行业协会、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会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分析,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更有效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同时,立足上下联动、双向促进,请地方发改部门、行业协会及时报送本地区、本领域经济发展情况,为研判形势提供鲜活案例和数据支撑,委里汇总整理全国情况后反馈地方和行业协会参考,有效提升了形势分析和政策预研储备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扩大消费。全面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出台促进通用航空、绿色消费、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幸福产业消费和信息消费。着眼提升消费能力,推动出台激发重点群体活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注重完善市场环境,强力推进反垄断执法,近期实施了医疗器械反垄断“第一案”,对美敦力公司价格垄断行为罚款1.19亿元,广受社会好评。各地也同步加大工作力度,比如,广东、福建出台了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实施细则,陕西积极推动传统品牌企业“触网”,都收到了较好效果。前三季度,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
三是综合施策促进投资。通过项目储备、三年滚动、加强调度、强化督查,促投资稳增长组合政策作用明显。首先是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在临近春节的2月4日,紧急召开全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三个加快”,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项目建设和储备,加快创新投融资方式。6月底,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其次是着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抽调精干力量,组织开展“全覆盖”的民间投资专项督查,出台促进民间投资“26条”政策,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状况得到扭转。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导则,各地签约PPP项目1070个,总投资约1.8万亿元。辽宁、湖北、甘肃、黑龙江、湖南等省发改委牵头本省PPP工作或项目联审工作。第三是加大重大项目稽察力度,涉及项目1927个,总投资6633亿元;涉及中央预算内投资5681亿元。第四是持续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有力地支持了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项目建设。
四是防患未然严控风险。坚持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月度分析会制度,针对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股市、楼市、债市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及时提出应对建议,专报中央决策参考。
五是强化引导稳定预期。创新推出政务信息、调研报告、基层经验的新闻化、社会化,举办全系统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宣传负责人培训班,通过专题新闻发布、定时定主题发布、接受媒体采访等多种方式,及时解读重大政策举措,传递宏观政策意图,宣传经济发展亮点,展示发展改革工作成效,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消费、投资等组合政策的有效实施,预期管理的持续加强,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结构进一步改善。我们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研究把握产业变革大势,印发实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下大力气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推进落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持续显现。
一是“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度设计基本完成。报请国务院印发国发6号、7号、48号、50号和54号文件,分别明确了钢铁、煤炭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去杠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补短板工作方案近期也将印发。在去产能方面,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及时推动有关部门出台8个配套文件。5月份,与省级政府、央企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淘汰落后、违建清理、联合执法3个专项行动,推动上下游、行业内企业重组整合。7月、8月连续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加快去产能进度,并妥善应对供需调整、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全年钢铁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去产能目标任务,都已提前超额完成。在去库存方面,积极配合相关方面落实既定目标任务。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进一步提高,截至10底,共安置283万户。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9个月减少。在去杠杆方面,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相向而行、深度合作。围绕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市场化银行债转股。地方工作也已经启动,一些地方债转股项目顺利落地,企业和银行积极响应。在降成本方面,认真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推进输配电价改革,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完善基本电价执行方式。清理规范金融领域、进出口环节、铁路货运、涉企等收费,开展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这些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3000多亿元。在补短板方面,坚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重硬设施又重软实力。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带动银行贷款等资金投放,在脱贫攻坚、灾后水毁工程、社会事业、创新能力、新产业等薄弱环节,抓好补短板建设。全年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有望全部完成。
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组织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和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8个产业化实施方案顺利推进。着力构建交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交通提质增效、扶贫脱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百”工程。全国39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建规模约3000公里。港珠澳大桥长达22.9公里的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三是服务业创新发展稳步推进。建立服务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服务业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规划,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163个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5%。
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展顺利。启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鼓励137个试点示范县在优化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平稳有序推进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开局良好。政策性粮食和储备棉库存消化也进展顺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扎实推进,提升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综合协调职责,把落实中央交办改革任务作为工作重心,抓好自身牵头改革任务,协调相关部门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年度改革任务较好完成。2016年中央交由我委第一牵头的26项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方案制定工作。推动各部门出台经济体制改革文件200多个,国务院部署的10方面50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二是行政审批、投融资、价格等改革推动了职能转变。“放管服”持续深化,又提出新一批拟取消下放审批事项清单并上报国务院,执业资格认定事项已全部取消。第三次修订核准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削减比例累计约90%。修订印发《节能审查办法》,将能评全部下放地方实施,大幅缩减能评范围,能评项目将减少80%以上。拓展政府服务大厅服务功能,大厅网上政务服务上线运行,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推進投融资改革,推动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这是投资管理领域的第一份中发文件、第一部行政法规。目前,安徽、甘肃、浙江、四川制定印发了本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修订发布《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研究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审批和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了81个专项管理办法。在发展改革系统开展融资政策解读和实务指导,在14个省市举办了巡回培训,地方和企业纷纷点赞。推进价格改革,完善成品油调控机制,设置“地板价”。建立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新机制,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主要由企业自主协商确定。90%左右的城市已推广居民阶梯水电气价。在基本放开药品价格基础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开。铁路、民航旅客票价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与此同时,放管服“四个平台”建成运行,为强化监管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抓手和载体。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完成地方与中央的数据对接,审批、核准、备案全部纳入,实现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截至目前,中央平台已累计登记项目1400多个,地方校核入库项目38.5万个。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超过7亿条,“信用中国”网站日均浏览量突破100万次,在环保、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税收征管、工商管理、上市公司、法院执行、电商炒信、统计、进出口、交通等12个领域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并在3个领域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各省区市系统实现对接,2017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打造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共享一张网。12358价格监管平台实现全国四级联网,依托平台大数据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依法处置了部分企业借“营改增”涨价等事件。
三是重点行业改革增强了市场活力。第一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4个试点方案已批复实施。加快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组织开展了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实现所有省级电网全覆盖。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出台。浙江等6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顺利完成。深入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四是重点领域改革增强了群众获得感。推动各地落实促进社会办医政策措施。中央国家机关车改全面完成,地方党政机关车改深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稳步进行。
一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四)务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充分激发双创活力,新动能成长速度和作用超出预期。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增速比规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对整体工业增长的贡献约占30%。
一是制度供给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创新试验,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四川、安徽、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实施132条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陆续形成。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二是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由点及面、有序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3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9家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设立17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支持上海、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确定8个大数据综合示范区,为提升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推进。2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开通双创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双创发展白皮书。持续半年之久的“创响中国”巡回接力活动,遍布17个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所在城市。第二届双创活动周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推开,累计开展5000多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
四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产品快速增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加速兴起,分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并催生出跨境电商、智能家庭、智能交通、移动医疗等一批新业态。江苏、深圳等东部省市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
新动能的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对发展支撑作用的增强,促进了经济稳中有进。
(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17”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快速、成果好于预期。顶层中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建设稳步推进,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和参与意愿,已签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中蒙俄、中捷、中哈分别签署合作规划《纲要》,网上丝绸之路等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雅万高铁、中俄原油管道复线工程境内段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中欧班列开行超过2500列。新疆、福建“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成效初显。
二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部际协调机制、委省协同机制、政企协同机制、驻外使馆联动机制、行业协会联动机制、产融对接机制等“六位一体”工作机制,集众智、聚合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已经扩展到22个省份,省市、企业与重点国别对接组合工作机制建立。各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性很高,江苏推进企业赴埃塞投资,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展产能合作,湖北、甘肃、广西举办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国际产能合作在扩外需、畅互通、去产能上成效明显。
三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提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建立外资安全审查新机制。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着力防控对外投资短期过快增长风险。开发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报请国务院批准,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2个重点开发開放试验区。推动将自贸试验区试点扩大到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7省市。
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六)协同推进“三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正在重塑优化。发挥“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的叠加效应,提升新型城化质量和水平。
一是各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各地在金融创新、园区合作、产业对接、设施互联、人文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创新。中西部省份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互联互通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陇海铁路沿线省份加快发展。沿海省份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向沿线国家投资合作进一步深化。
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疏解示范项目稳步实施。交通、生态、产业3个重点领域协同推进,京张、大张铁路和首都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继续强化,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京津对口帮扶河北张承相关地区工作机制建立。
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步伐加快。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建立了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关停长江干线非法码头600多个。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实现初通。苏州工业园区等33个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
四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差别化区域政策深入实施。印发实施《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新开工30项重点工程,明确了“五横两纵一环带”开发开放格局。推动实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报请出台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组织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确立了 “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印发《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进一步支持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对口支援新疆。设立长春新区、江西赣江新区,扎实推进上海浦东等18个国家级新区建设。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序展开。
五是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印发《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方案》,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和任务督导。推动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等城市群发展,编制完成中原、北部湾城市群规划。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全国开展新生中小城市和1000个特色小镇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扩大到2省246城市(镇)。中欧城镇化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首届APEC城镇化论坛。
“三大战略”、“四大板块”、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加快形成。
(七)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降低5.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6%,全年目标将超额完成。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力度加大。12月初,在浙江湖州组织召开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在福建、江西、贵州3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新试验,组织开展102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28个地区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并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并先行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监测预警试点。三江源、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实施。
二是节能减排推进力度持续强化。组织发布“十二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建立实施“十三五”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在浙江、福建、河南和四川4省開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发行绿色债券6只319.3亿元。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力度加强。开展低碳试点评估,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备案管理制度改革。建设性参加气候变化马拉喀什峰会,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
这些举措,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对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广泛共识。
(八)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加强社会政策托底,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印发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产业扶贫、交通扶贫、网络扶贫、光伏发电扶贫等深入推进。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22个省区市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16年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将如期完成。
二是民生领域继续改善。组织实施共享服务提升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中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级医院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全面两孩政策落地。
三是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强化。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就业社保服务设施,在地方建设了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实训设施。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完成全年棚户区改造600万套任务。统筹煤炭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确保居民生活、冬季采暖等民生用气用煤用电需求。
这些举措的实施,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九)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纲要》启动实施。创新思路,上下结合,群策群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人民共同意愿。
一方面,“十三五”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注重双向衔接、双向促进,加强规划间的统筹协调,“十三五”规划《纲要》以97.3%的高得票率通过。各地《纲要》编制也都圆满完成,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与国家《纲要》的衔接。22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顺利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生态环保5个规划已印发实施,其余绝大部分将于年内出台。
另一方面,规划实施机制全面创新。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研究制定五年规划监测评估办法(导则)。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规划纲要年度评估,明确将主要目标指标和“三个重大”作为评估重点。各地在规划实施机制上主动探索,上海积极利用大数据手段,广东印发年度重点任务,重庆开展定期督查。这些都将有力推进“十三五”规划的落实。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实施,为把规划蓝图变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现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为发展改革工作提供重要支撑。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四个意识”,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作出具体安排,把持续开展廉洁警示教育、落实巡视整改要求、深化机关定位转型等嵌入进去,通过纵向网视频会议系统,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部长系列报告会等连线地方发改部门,深化了全系统党员干部的学习交流,并对不严不实等问题进行了有效整改,以学促做、知行结合。
二是专项巡视整改取得明显成果。上半年,中央第十三巡视组对国家发改委党组开展专项巡视。委党组坚决落实政治巡视要求,对照巡视组反馈的2大类7方面问题,深刻反思、深挖根源,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在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上集中发力。8月底,按要求公开通报了巡视整改情况,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巡视整改成果得到中央巡视办的肯定。
三是干部培养交流常态化机制化。建立健全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机制,全年共安排国家发改委33名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接收地方发改部门和委属单位47位同志到机关挂职。深入推进机关司局与委属单位制度捆绑,共结成35个对子,形成29个常态化合作机制。创新和完善系统干部培训,举办5期地市级、县级发改部门负责同志培训班,619人次参加,促进了干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交流互鉴。
以上是对2016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一个盘点。总的看,一年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值得肯定,值得鼓励。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改革系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同志们奉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回顾一年来发展改革工作的探索实践,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又有了新的经验和体会。一是要更加自觉地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二是要更加自觉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三是要更加自觉地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四要更加自觉地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五是要更加自觉地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希望全系统在工作中自觉加以应用,不断探索积累更多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理清2017年发展改革工作思路,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困难和挑战,也面临从未有过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既要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又要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发展改革工作中做好“5个把握”和“6个聚焦”。
(一)做好“5个把握”,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发展改革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在事关全局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重大战略上深化认识,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一,坚持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2012年以来,党中央一直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总基调,明确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進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务必深化认识,在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中,切实把握好这一总基调。一方面,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是进的前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稳定的宏观环境。要统筹把握改革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要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根基。另一方面,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确保结构调整特别是动能转换不断进展、有所突破。当前,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现稳中有进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结构调整优化的趋势性积极变化将进一步延续,改革向纵深推进将持续激发企业活力,区域城乡格局重塑将为发展开拓新空间。充足的宏观调控工具、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能,也是稳中求进的有利条件。总之,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前下,不断进取、不断突破。
第二,坚持把握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中央确定“十三五”时期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初步成效,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稳步回升,前10个月达到8.6%;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PPI由负转正,11月份已回升至3.3%,市场预期得到改善;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提质增效。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会更重、压力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巩固成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更多地采用技术标准规范,使去产能工作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坚决落实好中央部署。
第三,坚持把握好市场作用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管服”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放管服”协同发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从国家发改委来看,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减少,地方发改部门减少审批,主动承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了透明便利公平的整体创业环境,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前11个月,日均新登记企业1.49万户,全国新增就业人数不降反升,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也要看到,“放管服”还在路上,需要持续深化。要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放管服”的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把该放的放到位,进一步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放宽放活社会投资,调动地方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后续衔接和监管服务,增强基层承接能力,加强部门间放权协同配合,创新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另外,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更好地引导和规范,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动能的培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四,坚持把握好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辩证关系。制定实施政策措施,要坚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要立足解决好当前的突出问题,也要着眼促进长远发展,特别是不能给长远发展设置障碍。要长短兼顾、统筹结合,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注重挖掘中长期增长潜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扩大有效投资,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增供给“一石三鸟”的作用,既可以保持当期投资稳定增长,又增加长期有效供给,促进经济长远发展。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顺应和引导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大力推动供给创新带动产业加快升级、经济持续增长。要稳定和扩大外需,同样也要着眼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第五,坚持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2015年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利用外资国,世界经济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015年贡献率超过25%。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形势。一方面,2017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将进—步凸显。这些因素都会通过投资、贸易、资本流动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传导,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增大我国稳定外贸、吸引外资、保持汇率和外储基本稳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治理体系重构,又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越来越多国家希望扩大与我国的投资经贸合作,这有助于经济全球化、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也倒逼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特别是国际产能合作对接空间巨大,在国内富余产能转出去的同时,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新的供给力量加快形成,消费升级也成为世界性潮流,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了条件。因此,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有全球视野,加强能力建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优势。
(二)做好“6个聚焦”,切实把准发展改革工作的着力点。一是聚焦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聚焦振兴实体经济提升供给水平。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是聚焦扩大有效需求稳定宏观环境。五是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六是聚焦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三、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好2017 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发展改革系统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穩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重点抓好9方面工作。
(一)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深入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巩固拓展既有成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扎扎实实化解过剩产能。2017年是去产能的攻坚年,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统筹处理好去产能与稳定供应、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更加科学精准、有序有效去产能。更加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更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更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2016年任务完成情况,要严格验收,真去真退,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抽查,存在问题的要严肃查处。请各地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
第二,稳妥有序降低企业杠杆率。大力优化存量资产,力争遏制住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势头。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探索,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也要防范企业恶意逃废债。
第三,持续抓好降成本措施落实。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力度,深化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不执行减免政策、扩大范围重复收费、擅自设立项目收费的违规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2017年一季度,要对降成本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评估,请各地支持配合。
第四,切实提高补短板的精准性和有效性。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农业、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软硬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建设等补短板重点领域。要抓紧制定各领域补短板实施方案,各地也要加快出台省级层面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补短板项目建设。
第五,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去库存。继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实施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按照市场化、机制化、常态化方式,有序消化工业企业、政策性粮食和储备棉库存。
(二)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任务重点突破。注重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自身改革,进一步放宽准入、发掘潜力,释放发展新动力。
第一,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抓紧研究制定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推动作用。各地发改部门也要积极主动谋划推进改革,认真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
第二,着力抓好牵头改革任务落地。全系统要把推进已出台改革方案的抓落实见实效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完善配套政策,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第三,全力推进放管服、投融资和价格改革。一是用好“两张清单四个平台”。对于新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核准权限切实将后续工作落实到位,强化规划、标准的指导约束作用,地方要主动做好承接工作。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要加快实现项目申报、审核审批、计划下达、进度管理等全流程在线运行和监管。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要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进一步扩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领域。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要加快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做到应进必进、尽量多进,基本实现全过程电子化。全国12358价格监管平台,要继续完善功能,强化实时监控、预警分析,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品牌。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集中精力抓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2016年本《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贯彻落实。请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创新。三是纵深推进价格改革。聚焦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打好价格改革攻坚战,加快制定分行业价格管理办法和成本监审办法。
(三)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创新供给激活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推动消费加快升级。狠抓政策落地实施。持续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全面实施绿色消费、通用航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等政策文件,确保任务落到实处。积极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加快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扩大服务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冷链物流、停车场、充电桩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力度,全面推行市场价格检查“双随机、一公开”。这些工作都需要地方发改部门积极参与,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另一方面,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继续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真正起到补短板的作用,要集中用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任务,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各地要加快落实地方投资,坚持按月调度,尽早收效。加快启动实施“十三五”重大工程建设,完善分类推进工作机制,对于重大水利、铁路等大型项目,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对于打捆项目,细化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创新投融资方式,继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筛选和推介一批有较好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认真落实有关鼓励支持政策,向民间资本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稽察监管方式,将我委审批审核以及安排投资的项目,全部纳入在线平台,进行日常调度和动态监管,实行网上全面监测。
(四)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组合,促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优化重塑,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第一,扎实推进“三大战略”。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集中精力抓统筹、抓机制、抓重点、抓落地。“一带一路”建设,要加强对部门和地方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要支点国家、重大标志性项目,推动务实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突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战略核心,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强化创新、改革、试点三个关键支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工程,推动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强化省际间、区域间的协商合作,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第二,创新完善差别化区域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促进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制度创新、转型发展、陆海统筹,进一步深化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协作。与此同时,培育规范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重要功能平台建设,引导要素集聚,加快成长为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第三,优化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注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遵循规律。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动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以及人地挂钩、人钱挂钩政策意见。抓好城镇体系“上下两头”,编制城市群规划,布局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并向全国复制推广。
(五)深入推進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新动能更快发展、新产业更快成长、传统产业更快改造提升、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
第一,加快培育壮大新发展动能。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新动能培育的引擎。推动8个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决定性进展,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动能培育的抓手。推进首批28家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双创平台市场化运行、大企业内部创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瓶颈制约,推动出台一批硬措施。还要注重系统梳理创业创新典型经验,打造全国双创周和“创响中国”品牌,持续营造良好氛围。将新兴产业作为新动能培育的重点。提升创新发展的基础能力,加大对信息、民用空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体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前沿战略性领域,实施一批系统性工程。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军民融合重大示范项目建设。
第二,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加快高端装备研制和产业化,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深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推动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交通建设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全面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
第三,促进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出台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深入实施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服务业补短板专项行动,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标准化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
第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规模化养殖场、粮油仓储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与此同时,积极稳妥推进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收储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工、大学生、企业主等群体返乡下乡创业。
(六)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坚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加强统筹谋划,注重协调内外,把扩大开放、优化服务、强化监管有效结合起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第一,更加扎实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当前,沿线国家有需求,我国有供给,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境外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实施好一批重大关键项目。培育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平台,进一步打造中欧班列统一品牌。
第二,积极务实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着眼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围绕富余产能、优势装备、基础设施3个重点领域,发挥好“六位一体”机制平台作用,做深双边合作,做实第三方合作,做活多边合作。进一步深化委省协同机制,各省之间也要强化沟通协作。
第三,进一步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抓紧修订《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实施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促进和规范开发区发展。
第四,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外投资活动分类指导,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
(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置各类风险。
(八)加快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要持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组织江西、贵州编制实施方案,推动福建落实目标任务,做好经验总结推广。开展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发布省级地区绿色发展指数,请各地重视支持。
第二,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制定编制市县空间规划指导意见,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抓好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试点。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因地制宜编制清单,严格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第三,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严格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全面节能行动和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加强污染治理和源头预防,抓好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和重点城市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
第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广低碳试点经验,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在全球气候治理当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主导力。
(九)更加注重社会民生补短兜底。扎实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第一,扎实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软硬件建设,优先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抓紧出台特殊扶持政策,解决边境一线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稳妥推进水电矿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
第二,强化就业社保能力。完善就业托底保障机制,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
第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健全服务管理标准。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等一系列共享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储运协调,确保民生用气用煤用电需求。
以上9个方面是根据中央部署确定的2017年重点任务,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提出的具体考虑,全系统要齐心协力,抓好落实。
四、提升能力、敢于担当,全力推动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改革系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两转三大”、“一巩固一深化”、“反腐倡廉集中教育”、“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并相繼嵌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定位转型还在路上,自身建设仍待提升,需要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初步考虑,从明年3月份起,用半年以上时间,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三比一促”活动,也就是比能力、比担当、比奉献,促转型。定位转型是一个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主动适应的过程。要把定位转型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与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主动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积极谋划发展改革事业的新目标、新方向、新路径和新抓手,真正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审批向监管、从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从单打独斗向纵横协管的转变,推动发展改革事业取得更大进步。
第一,要强化责任担当。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把对党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二是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抓党建的主业意识、主动意识、主责意识,对照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要求,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知政治规矩,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坚定不移抓好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对“四风”。三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站位宽视野、在状态有激情的干部队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牢固树立和发扬讲政治、顾大局、重实干、甘奉献的良好作风,引导干部职工始终牢记宗旨和使命,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职尽责。
第二,要强化能力提升。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本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更要加强学习,探索创新,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首要的是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深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的学习研究理解。同时,要全面系统地加强业务知识和专业本领的学习,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自觉补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深入调研、加强分析,注重学习基层的先进经验、首创经验,很多基层创造的经验,都是最鲜活最接地气的典型,值得学习总结并加以推广。二是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要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发挥综合经济部门优势,推动业务工作进一步向宏观层面和操作层面两头延伸。宏观层面要有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经济新常态下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高度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真正使重大问题研究过程成为谋划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过程,增强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出主意、当参谋的本领。实际操作层面要更加务实、更加可操作。充分发挥发展改革系统的力量,下大力设计平台、载体、抓手,选择好路径。做好操作层面的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和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深入推进法治机关、和谐机关建设。加快重点立法进程,推动《政府投资条例》、《发展规划法》等重点立法取得新突破。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七五”普法,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工作机制,集中抓好“巩固优化年”10件实事,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第三,要强化整体合力。一是深化系统联动。这几年,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部门上下联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实效。要进一步探索创新,落实好上下联动的制度性安排,把虚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国家发改委要坚持把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地方发改部门,在形势分析研判、重大问题研究、宏观政策制定实施、地方信息报送、新闻宣传、业务培训交流、机关党建、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强对地方发改部门的业务指导。地方发改部门也要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多反映真实情况,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地方发改部门之间也可以加强横向联动,协同研究解决共性难题。二是加强各方协同。我委已经与相关部门、地方建立了70多个部际联席会议等工作协调机制。要不断完善和用好各种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合作,定期汇总进展情况,梳理分析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切实做好规划、政策、改革、项目的协调衔接和督导,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重点工作。三是密切委企联系。在开展宏观调控、实施重大战略等工作中,既注重依靠国有企业,又要注重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还要多方听取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提高政策制定实施的精准性、有效性。同时,充分发挥委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有效引导预期。围绕经济形势、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调研报告、基层经验的新闻化社会化,积极稳妥做好热点问题的解析引导,准确解读宏观调控政策,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更好地引导舆论、加强预期管理。
同志们,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优异的工作实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