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华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新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
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登场,我深深体会到以前那种“一本书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彰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呢?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和培养好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教师如果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就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满怀感情,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文本中描写的形象,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他们的情感。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在精神状态上,富有激情的教师神采奕奕,精气神十足,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活力;在声音上,富有激情的教师声音洪亮,饱含情感,语调跌宕起伏,语言栩栩如生;在体态语言上,富有激情的教师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形象,举手投足间无不蕴含情感。教师的激情成就教师的魅力,成为激情课堂的灵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与谁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每当回答问题后,学生总是望着老师,目不转睛;当老师给予表扬时,学生脸上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充满自豪感。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缺少一种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却不习惯倾听学生的诉说。因此,在教师面前许多学生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袒露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或游移的眼神令人窒息。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应是一个友者、倾听者,给学生提供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能够点燃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能够唤醒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地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鼓励、真诚和关爱。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在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红军长征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难,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等方法深入课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后学生对红军充满了崇敬之情,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告慰英灵,回报祖国。由此,我也深深地认识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优秀的语文课堂无不洋溢着师生交流的勃勃生机。这种交流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的交融、善与美的感动、人生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认真审视语文课堂交流,建构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如学完课文《草虫的村落》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动物,描写自身奇异的游历,也可以描写自己曾经亲近和观察过的小虫。学生们个个挥笔跃跃欲试,几分钟过后,一段段充满童趣、丰富多彩的小虫世界便展现在大家面前:有描写蚂蚁搬运食物的《团结合作就是力量》,有赞扬七星瓢虫的《甲壳虫王国趣事》,有表现争强好胜的《天下第一虫——蟋蟀》……这些习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眼中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和小生灵的热爱。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首先,让学生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有时简直超乎我们的想象。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识记“鸟”和“乌”、“喝”和“渴”这两组形近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给出了富有创意的记忆方法:“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喝水”要用嘴喝,而且要张大嘴巴,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其次,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这些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然后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后,引导学生阅读王翰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高适的《别董大》等边塞战争题材的古诗,使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简言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阅读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最后,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的语文天地。在生活中识字和阅读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因而更自信、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感悟的课堂,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松鼠和松果》一课的教学为例,我紧紧围绕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首先,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边读边划“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的句子。这种在学生阅读时不忘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的学习方法犹如一股甘泉滋润着课堂,日积月累,学生便能厚积薄发。其次,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出示两个重点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松鼠的心情,再读,再读……特别是后一句,以省略号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去发现森林其他小动物的担忧。再次,再读深悟。当学生明白除了松鼠之外,其他小动物也同样离不开森林后,抓住契机,再次出现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此环节“读——悟——读”相得益彰,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深深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设计·操作·评价[M].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建云,王卓.合作学习:一种教学策略的研究[M].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林发,李晶晶.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M].广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