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仁
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新華网承办的“2016国是论坛”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与会嘉宾聚焦中国新经济,探寻发展新动能。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等出席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赵冰主持。
“国是论坛”是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品牌论坛,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六届,每年邀请政、参、学、企及社会各界人士,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论坛主题,通过深入研讨、跨界交流 ,来共商国是、凝聚共识。
王仲伟: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从现实的视角看,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呈现新的发展特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基础,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新经济的发展不但与新常态相适应,而且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生动实践。发展新经济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经济是满足新需求的新供给,能够有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适应持续变化、日益多元的新需求,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动能成长。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经济社会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动能的加速培育,必将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马建堂:新动能创造新经济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指出,中国正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造了新需求,孕育了新空间,催生了新动能,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方兴未艾,为我国经济实现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提供了保障。
他说,新经济展现蓬勃生机,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亮点。目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已超过GDP的15%。创业创新势头喜人。今年前十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增长28.9%,日均1.5万户,全国众创空间超过2300多家。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前三季度,国内发明专利增长44.3%,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重要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华为等创新型企业迈入世界第一梯队。此外,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增长,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稳住了经济“底盘”。
马建堂强调,中国新经济的加快成长,改变了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方面,新经济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借助云计算能力,把无限多的供给与需求、无限多的生产要素与广阔市场适时对接,使得消费主动力日益增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另一方面,不仅三产中新业态大量兴起,二产中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不断孕育,而且一产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也在加快发展。2015年,“三新”增加值在一、二、三产业中占比分别达4.4%、15.7%和16%。新经济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缩小差距甚至“弯道超车”,抢占发展制高点。
辜胜阻:在创新驱动供给上的制度创新尤为重要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大引擎。
第一引擎是“中国制造2025”。这是有国际背景的,现在德国提出来的是“工业4.0”,美国提出来的是“工业互联网”,我们提出的是“中国制造2025”,就是说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国制造2025”有一个两化融合的问题: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即“互联网+”。
第二个引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每天新成立的企业有1.4万户,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在提倡创业,但是一年做下来只有8万户新创的企业,我们一天就有1.4万户,所以这个规模就有一个概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我们就业还比较稳,就是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个引擎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实际上是要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这有利于我们化解、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辜胜阻认为,近期来讲,要进行结构调整,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靠创新驱动来提高效率、产品质量,以满足百姓升级的消费,不让我们的消费需求外溢。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在改革中非常关键。抓住这个要点,就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现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太高,所以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改革。在这过程中关键的是提高市场积极性、企业家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要有制度供给,要设计好的制度安排。现在最需要的是通过改革来形成一种激发大家创新创业激情的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营造实业致富、创新致富这种强大的产业链,政府鼓励大家去做实业、做创新型产业。所以在创新的问题上,制度重于技术。最根本的动力还得靠改革来形成制度。
张瑞敏:从大规模制造变大规模定制
张瑞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大型企业要转换为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管理模式。现在用户需要的是个性化需求,但是流水线只提供了大规模制造,所以必须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他以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例作了解释。
张瑞敏说,海尔确定的“人单合一”战略,是把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从封闭变成开放,由原来封闭的体系变成互联网的节点。与之相适应,企业内部组织进行了变革,不是传统的扁平化,而是网络化。海尔现在有三种组织:第一种是平台,第二种是小微组,第三种是创客,员工从执行者变成创业者,领导由管理型变成服务型。目前海尔有200多个小微企业或创业企业,大多数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在战略和组织变革后,还必须变革薪酬制度,薪酬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海尔的流程不是很多企业执行的市场调研—研发—制造—销售“串联式”,而是“并联式”,研发不听调研结果,是听用户的。如果一个产品研发出来在市场没有产生价值,研发的人也不能有薪酬,这是全流程接轨市场,创造用户价值。
海尔的“人单合一”的模式正在走向国际化。张瑞敏介绍,海尔在海外兼并了日本三洋等企业,都已经接受了“人单合一”概念。今年6月又兼并了美国GE家电,该企业有120年历史,海尔曾是GE的学生。他对GE家电高管说:“我兼并,我是你的股东,但我不是你的领导,你的领导和我的领导都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我们共同创造用户,你现在创造美洲的用户,我创造全球的用户,将来我们合为一体。”不久前,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专门派一个小组到GE家电做研究,希望将“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列入教学案例。
金建杭:让创新成为新动能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在演讲中,用两个例子对创新作了形象的解释。
一个是今年“双11”,阿里创造了1207亿交易额,他认为这得益于2009年中国出台的一个政策,就是任何一个自然人在网上提交真实身份就可以从事网上经营活动,这是制度的创新。
另一个是阿里和上汽合作打造的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互联网汽车,已网上销售10万多辆,今年10月就卖出2万辆。10月9日到13日,该车做了一次从杭州云溪小镇到陕西安康的拉力赛,行程3000多公里,一路沉淀下很多数据,为各方面的改进提供了参考,这是科技的创新。
金建杭说,未来30年,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资料,会引发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五新”会成为新经济的基础要素。今天新经济大概只占全球经济的10%,还有90%是非新经济形态。但是,中国已处在新经济崛起时代,面对未来,需要不断地用大勇气、大智慧去创新、去突破,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刘燕华:共享经济要给企业松绑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表示,共享经济要给企业松绑,这样它们的活力就能够发挥起来。
如何实现共享,刘燕华举例子说,广东和深圳现在已经是推动全国创新驱动的先锋,创新推动共享,共享更促进了创新,这是正向的循环。如何为创新打造共享的环境,政府要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政府又不能包办代替,目前,广东和深圳正在打造国际型的创新中心,有几个特点:
第一,政府放权。要把更多的资源放给市场,政府不是全部包办代替,而是政府要调动社会资源,到社会上去购买服务。
第二,创新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因为政府放开了,社会机构机制活,搞社会咨询,资源量很大,特别是他们通过互联网信息,包括国内外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供给相当充足,远远超出政府操作的能力。
第三,企业集群效应,就是拉通产业链。现在有很多产业成功、企业成功,把产业链拉通了,运用新的商业模式。
第四,政府全力打造软环境。通过政策、税收、人才激励等措施,把共享经济大的文化建立起来。
第五,创投、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硬实力并不缺,我们努力也不少。问题是我们努力以后得到效果低,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推动。
此外,刘燕华表示,共享经济是大趋势,目前的情况下如何打造好环境有三个要素:
首先,政府职能要轉变。把资源放给市场,创造良好的、共享经济的、创新的生态环境。
其次,认识到社会活力非常巨大,要相信群众是真正的创造力。现在有很多在深圳、广东的企业创新服务,第一是把握用户,第二是通过用户定制,第三是通过逆向创新,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颠覆式创新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
最后,共享经济要给企业松绑。现在企业有成功的,成功也是磕磕绊绊。大部分企业还在处于转型中,有些属于挣扎中。给企业松绑,比如说税收,或者是行政干扰等等,给企业松绑以后活力就能够发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