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
四川是全国农业和人口大省,素有“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的美誉。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全省以农业为基点,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农业多功能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着力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呈现新态势
一是创新融合发展的经营体系。近年来,四川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四川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方案》、《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通过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201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种粮大户、规模养殖户分别达到15327户、454112户。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命名省级示范场200个,家庭农场达到2.3万个。培育农民合作组织达6.1万个。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70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133.7万户,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63%。
二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四川省每年在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亿元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其中安排3亿元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发挥引导资金“药引子”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的主力,预计将撬动50亿元社会资本的投入。
三是积极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新形态。目前,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呈现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态势。如眉山市东坡区在泡菜产业发展中大力推进 “七化模式”,即原料基地标准化、加工企业组团化、科学技术专业化、品牌建设高端化、助农增收机制化、文化传承常态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再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充分利用毗邻大都市交通和区位方便的优势,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改造契机,挖掘和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性,建成了“五朵金花”4A级旅游景区,推动了农村产业功能拓展,成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二、强化利益联结,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四川省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充分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探索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直接受益型。通过订单,以保护价收购,实施利益兜底,确保有市场风险时农户也有一定盈利。如遂宁市船山区齐全公司探索出“四六开零风险”生猪养殖模式,即由公司统一提供猪苗、饲料、兽药、生猪保险、技术及管理,养殖户提供圈舍和劳力,生猪育肥后由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共同选择出售,所获利润四六分成(公司占40%,养殖户占60%)。在市场行情低谷时,由公司承担全部风险,保证给养殖户最低100元/头的补助。2015年参与“四六开零风险”养殖户达716户,户均增收8.63万元。
二是均衡受益型。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带动农户面,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受益。如泸州市江阳区创新推广了“公司、组织、超市+农户”三加一运作模式打造泸州乃至四川的“菜篮子”,其中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通过以奖代补政策,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社,通过“超市+农户”的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汇通、摩尔玛、重百大中型超市与种植大户、专合社等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年户均增收5.1万元。
三是综合受益型。农民既有种养生产环节的收益,又有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既有土地流转租金收益,又有以土地入股分红和劳务收入等收益。如西充县百科公司推行“农民以土地量化入社、企业统筹建园,龙头市场引领、专合统管生产,风险基金储备、农民返包创业,保底价格营销、二次返利互赢”的“两统两返”种养模式,公司从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利润中提取2个10%的红利,其中一个10%返给返包种植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另一个10%返给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民三方互利共赢。目前,已带动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00户农户参与发展有机农业,户均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
四是风险补偿型。如成都市蒲江县推行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模式,以成佳镇茶叶基地为基础,鼓励茶农在原有茶园间种彩色苗木,通过“茶园+彩树”相融的方式拓展产业。县政府对七彩阳光公司发展彩叶苗木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统一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补贴等;由公司主导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对政府规划合作推广区域茶园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家庭农场可向合作社流转茶园进行种植,并向农商银行申请发放贷款;由公司和县政府成立苗木发展基金,针对家庭农场贷款进行风险补偿;由公司对家庭农场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公司对农户种植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有效保障苗木生长质量,农户种植经营风险低,每年增收约4.38万元。
三、加强联动推进,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效
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抢抓机遇、创新模式、整合资金、策划和实施重大项目,扶持大龙头、打造大品牌、做强大产业”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3+1+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模式,即以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引导、龙头企业主体实施、金融机构通力支持共同推动产业融合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统筹专项基金申报实施。为抢抓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省上建立了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行业部门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共同落实的横向联动和各系统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由市县政府领导挂帅,有关行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对基金项目实行筛选申报联审,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及时办理基金投放各种要件,推动项目迅速落地实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已申报农村产业融合發展专项建设基金共计4批、39个,争取基金11.8亿元,项目签约实施工作进展有序。
三是创新担保投入机制。为提高民营企业投资农村产业融合等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签约率,我省争取国家支持率先成立了四川发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民营企业提供专项建设基金担保服务。公司资本金60亿元。目前已获得30余家金融机构授信额度约200亿元,业务覆盖全省21个市(州)。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当前扩大合理有效投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破解重大项目资金筹措难题具有雪中送炭、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将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