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
关于创业,想先分享两则身边的小故事。
其一,一个90后姑娘做了一个儿童教育相关的APP,今年1月从为期三个月的创业加速营毕业后,决定关停项目,加入了后者。这个机构的理念是,加速成功或者加速死亡。
其二,跟一个众创空间的姑娘吃米线,姑娘抱怨老板想要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入驻,现在的入驻项目质量差流失率高。我不禁追问一句“有多高”姑娘叹口气答,“这么跟你说,基本上一年内这边所有工位上的人都要换一遍。”
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跟创业相关的故事,这些小故事影响了你对这场发端于两年多前的创业大潮的看法。但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这张人为编织的脸谱,他们还可能是什么面貌?所以当跟编辑讨论“创业”这个颇为宏大的选题时,我们貌似是要给创业群体画一张素描,实则是想探寻一下究竟在这个充满魔力的词汇背后还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东西。
没有太好的策略,我们只能采用一种看似有点简单粗暴的方法,即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覆盖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比如成功的、刚启动的、失败的,就好像端着一台相机站在阳台上,通过抓拍去定格那些行走匆忙的路人。我们前后约了十个人,试图带着疑问在采访中寻找答案。
年前我們采访了一家做人工智能交互系统的公司,他们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融资三轮,是当之无愧的资本宠儿。他们的故事从外壳上看,是一段典型的技术公司成长史。因为在大公司必须听命于整体战略,无法按照自己对于产品的理解和想法一直做下去,于是在技术时机成熟又遇到合适伙伴的情况下,选择离职创业。但是工程师创业,身份变成CEO之后,需要考虑的就不再只是技术,这中间就无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能看到一个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可能之前你所不甚理解甚至反对的东西,在你行走到某个不同的节点或者位置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可能已经开始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这之后我采访了一家马上五岁的创业公司,他们做的是云服务,创始人个头不大,放在人群中也并不显眼,但他的故事却很神奇。
他大学学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极度极客,对计算机底层技术的热爱无以复加,但心里却住着一个文科生。他研究红学,熟读史书,会因为跟某个作者的观点高度一致而热泪盈眶。自小家境优渥的他对财富看得很淡,拒绝过国内外多家大公司的收购邀约,除了早年买的一套两居室,从未做过房产投资,也从不旅游。
这是一个在外界看来生活很单调的人,但他认为自己一直生活在完美中,做着自己热爱的事,追求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的故事并不典型,甚至有些另类,但你会很羡慕他的状态,因为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
还有一位创业者是做周边采访时认识的,他曾是阿里某研发实验室的老大,后来自己出来创立了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他从不接受采访,自嘲性格内向,但在微信朋友圈里却是段子手。他会改装哈雷机车,喜欢做木工,喜欢在深夜一边播放动画片一边写代码,即便只是看看他的朋友圈你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创业艰苦,但是知道自己该如何取舍,该如何在不同的状态下活得更像自己,他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最后的成稿中,有这么一句话,“实际上,正如人生中其他的选择一样,创业关乎的只是一个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创业赋予的也许是一个自由选择、运用和组合价值的机会或权利。”作为创业者,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形态,他们选择在艰难中继续还是放弃或逃离,是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故事,但好似说的又都是同一个故事,我想这大抵也是人物类报道存在的意义之一吧,在别人的故事里更真切地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