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2017-03-20 00:54
大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评估专业评价

“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初级阶段,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仍然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都把结构调整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核心部分是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仍然是当前一定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三条明确要求:“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建构高校社会需求评价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和匹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更是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建设要求。

一、国内外高校专业评价相关研究述评

专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古默森-格龙鲁斯在质量形成模式中提到:“高等教育评价除了对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一般层面的评估外,更主要的是对科学研究、学术水平、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等进行评估”。[1]瑞秋(Rachel)认为专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与行业用人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与具有替代性的专业有关。[2]这与威廉姆(William)得出几乎接近的结论,专业结构调整与行业的用人需求有关,与学生、家长对专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有关。[3]

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关评价标准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控,这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普遍做法。自20世纪90 年代初期,聚焦于专业层面的评价逐渐成为美国高校的一项制度,通过对专业布局、过程和成果等方面所进行的全面评估,用以判别某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从事专门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外部评估体系由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专业的审批和评估、专业认证机构对高校专业的认证、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对高校学科专业的排名三部分构成。

英国的学科专业评估主要有英格兰高等教育委员会(QAA)组织的学科评估,该评估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与学术方面,共有六个指标:课程设计、内容与组织;教学与评估;学生进步与成绩;学生支持与指导;学习资源;质量管理与提高。专业机构实行的专业评估和认证往往是一种全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既包括专业设置,也涉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还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果。英国还非常重视行业性的专业机构对特定专业的认证工作,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职业性强的高校专业,例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

日本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已经由政府集权向高校自主过渡。为了实现“增加高等教育活力、回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需要”的目的,日本采取了加强高等教育立法、推进大学“法人化”改革、实施大学课程改革、改革大学评价制度等措施。主要措施有:(1)鼓励学校展开竞争,发展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个性,避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雷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2)注重高校的分类分层管理。每一类别高校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有自己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避免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同性;(3)高校法人化改革的努力。[5]

专业评价是专业领域有关专家及相关人士一起基于一系列指标体系对专业建设水平状况所做的综合评价,国内理论界对高校专业评价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第一,从专业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专业评价具有强烈的工具属性,是认识、规范、引导专业发展的教育实践逻辑,与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具有一致性。其逻辑关系是:要优化专业布局、增强竞争力,必须按照特定的标准,引导专业通过要素调整、体系变化等方式来实现。蔡文伯、高芳等学者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从教育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了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变迁(以社会需求为主的价值取向—以社会需求为主、学科建设为辅的价值取向—以学科建设为主、社会需求为辅的价值取向)的特点,针对专业设置中存在突出的价值导向问题,提出构建专业设置的多元价值取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高校自身个性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6]第二,从专业的结构调整来看,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历史描述研究、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个案研究等。如黄宇、袁旭、唐春生、曾冬梅等学者在总结我国建国以后4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历史后,创造性地构建了学科、专业生成式非线性阶段模型,并提炼了4点特征:机制转换、动态平衡、衰减、周期链。上述前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结构周期,每一次的调整周期相连构成周期链。进而,他们对广西的19所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及其调整进行了实证分析。[7]第三,从专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来看,在国内,对于高校学科专业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研究逐渐成熟。如秦拯提出,应该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并引导半官方评估机构的发展;专业评估要以行业为依托;重视专业评估的国际合作;不断调整改革专业评估的标准。[8]浙江工业大学汪晓村等学者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两个角度来分析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学科、专业结构变动的因果关系,提出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烈建议浙江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做好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国际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提出了浙江省内高校学科、专业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包括均衡机制、自我调节机制、监管机制)。[9]湖州师范学院校长胡璋剑教授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分析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原则和依据。他指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依据,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10]吴文清等人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的适配性进行研究,指出要围绕产业升级、民生工程、制度创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立足科技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化,推动学科组织的开放式发展;建立政府与高校联动机制,促进学科管理科学化。[11]

通过以上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在研究内容上,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专业排名的研究较丰富,但以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为评价目的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理论上的定性判断居多,资料介绍也居多,但实证研究较少;在研究视角上,从管理视角对专业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社会需求为价值导向研究专业布局和调整的文章较少。

二、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价值指向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它是在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主客体之间有相互作用是价值产生的基础,专业评价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价值判断,专业评价的价值导向是专业评价主体对专业评价活动价值的稳定认识。

构建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的价值导向,因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价值导向为基础,价值导向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直接决定了评价的深层结构、具体指标的甄选和相应指标权重的确立。

国内现有关于高等教育专业评价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专业认证,旨在评估高校某一专业是否达到了本行业专业教育的最低准入标准,是否具备了培养本专业合格从业人员的能力,这是一种达标性评估。自2005年以来,我国便开始开展工程教育和医学教育的认证试点,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临床医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试点认证工作。2013年,教育部批准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120个本科专业认证试点项目。(2)大学排行中的学科专业评价,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每年对全国所有学科专业进行一次评价,并定期发布“中国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该评价关注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状况等。(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专业评估,目前上海市、辽宁省、山东省已经启动了对本省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综合评价。这些省域层面的专业评价兼具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的作用,以保障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关注专业建设、专业发展水平与质量,评价对象为省内布点较多的部分专业。(4)高校组织的专业评价。一些高等学校如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昌大学等也开展了针对本校新办专业和已设专业的评估。这些院校层面的专业评估关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和专业教学效果,旨在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

从价值导向看,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研究既不是考察专业的标准和优劣,也不是判断办学条件的好坏,而是要立足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省(区)域经济结构和类型,实现专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对接。因此,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发展为价值导向,关注省(区)域专业的布局与结构调整,要主动适应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促进高校内涵式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维度建构

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首要目的是能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结构布局的现状及问题诊断,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及相应的差异化资源配置,引导高校的专业建设重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是能够应用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结果,建立监测专业与产业、市场协调发展的专业需求预警机制,为全国、省域、高校的专业管理、设置与建设提供客观、有效信息,促进专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基于上述评价目的,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的维度主要从产业适应、市场供用和区域布局三个方面设计了3维度9项指标的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一)产业适应

产业适应主要用于反映专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持程度,体现不同专业在区域(省域层面)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设计了3个指标,分别是专业与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由于专业与产业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双向一对多关系,因此从实际操作角度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测算各专业与产业的关联度。灰色关联分析能弥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且计算量小,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市场供用

市场供用主要基于各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供需实际表现来反映专业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契合程度。设计了4项指标用于测量专业的市场供用。

(1)专业的本省供用比,通过专业毕业生在省域内就业的数量比例,体现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所作贡献,反映专业对省域范围内人才需求数量的满足程度。

(2)专业的区域供用比,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所在省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同时要求对所在经济功能区也具有一定辐射作用。因此,设计该指标通过专业毕业生在区域内就业的数量比例,体现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作贡献,反映专业对区域范围内人才需求数量的满足程度。

(3)专业的省外就业率,设计该指标主要反映某专业人才培养对高校所在省份以外的人才培养辐射能力。

(4)专业的省内就业满足度,该指标通过计算专业毕业生在高校所在省份就业人数与该省份吸纳同专业毕业生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反映某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满足高校所在省份经济发展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主要从结构比例反映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本省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区域布局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协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在组成、结构和变化上的对应变化关系,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比例得当、关系和谐、共同促进的互利互惠的态势。为了测度专业设置与高校所在省份、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适应程度,课题组设计了2项指标,采用中科院科技政策研究所汤玲等提出的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12]对专业在本省、区域布点协同程度进行测量,该指标属于合成指标。

表3-1 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

四、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指标修订

本研究针对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主要采取了两阶段研究:首先,深度调研,完善指标;其次,开展多轮试测,多方校验评价结果。

调研主要围绕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实施目标、方式、指标建构及指标权重等内容针对三类调研对象展开。一是分别在5省市开展针对省厅、学校、专业教师等不同对象的调研活动,共召开不同学科专业的座谈会近50场,涉及50所普通高校的500余人。二是分别对高等教育专家、高等教育评估专家共61人进行问卷调查。三是分别召开两场企业界座谈会,涉及60余人。另外本研究又针对行业企业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00余份。通过深度调研广泛听取各方利益群体的意见,最后确立了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基本方向和指标体系。

试测和结果校验工作主要是采集相关数据对“全国专业社会需求度”以及5个样本省市的专业社会需求结果进行试测运算,并将评价结果与教育部公布的2012—2015年全国及各省低就业率专业、麦可思2012—2016年间发布的“红黄绿牌”专业进行对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专业社会需求度的测算结果与上述两类专业状态描述具有较大一致性,反映了指标的相对合理性和稳定性。

总之,实施省域层面的专业社会需求评价,可以综合分析省域专业布局与结构状态,能够促进专业的内涵式建设和发展、优化专业的分布与结构调整,以便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以及促进学生和家长对高校专业的理性选择。

注释:

[1] 王向红.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研究——无评价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74-75.

[2] Rachel A. Willis, Pauly J. Pieper. The Economics Major: A Cross-Sectional View[M].1996,(27):337-349.

[3]William B. Walsta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s Major[J].Comment, 1996,(27): 371-375.

[4] 于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5] 贾汇亮.日本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目标、策略及启示[J].教育导刊, 2012,(9):33.

[6] 蔡文伯,高芳.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2):18-23.

[7] 黄宇,袁旭,唐春生,等.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1.

[8] 秦拯,李娜,张又.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6):82-85.

[9] 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198.

[10] 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6-85.

[11] 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1)104-108.

[12] 汤玲等.基于聚类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594-602.

猜你喜欢
评估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评估依据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