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权
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式,因其符合汉语言特点、规律而存续了数千年之久。把“涵泳”与“语文”直接关联,从“涵泳语文”的独特视角,在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园地开展实践研究,既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性认同,又是现代汉语学习的明智选择,更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觉追求。
一、涵泳语文的基本策略
1.向生本回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千年来的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学习者身心完全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其基本方式主要是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即可对课文有整体把握、明达文义。
一位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仅“解题”环节,涵泳语文的学习过程,处处可见以生为本。首先,初步涵泳,略解其意:要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抱”;其次,独立涵泳,整体感知:围绕“抱”字,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第三,合作涵泳,互相启迪: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结为(1)为什么抱(2)什么地方抱(3)什么时候抱(4)谁抱(5)怎样抱(6)抱的结果如何等六个方面:最后,涵泳运用,说话训练:教师让学生尝试把六个问题连起来说一段话,再变换顺序,练习掌握形式多样的表达方法。
2.向文化回归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中,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强大的载体,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浸润着我们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涵泳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鉴赏的过程,也是对文化的体认和感悟。学生在涵泳中不断感受文化的濡养,语文积淀才会越来越深厚,语文素养才会越来越充盈。下面选取《鸟语》的教学片段,试加以说明。
师:“呢喃软语”,你懂吗?咱们苏州话被称为“吴侬软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哪个同学愿意用苏州话来说说公冶长这个故事呢?
(请一女生复述文中故事)
師:是呀,用这样轻声细语的苏州方言说话,就叫“呢喃软语”。同学们,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我们要说好普通话,同时,也要能用方言表达……
师:种田织布、勤劳刻苦和“布谷布谷”的叫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节奏美。老师读提示语,你们读对话。
师:作者又是怎么想到种田织布,勤劳刻苦的呢?请联系上文想一想。
师:原来作者的猜想是有依据的,是合理的。每年春天,农民们总是喜欢把布谷鸟的叫声和自己的耕田劳作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和猜想其实自古就有。有诗为证。
3.向语感回归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习得语感是一个内化、积淀的过程,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获得语感的基础,教师除了要在涵泳课堂中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精美篇章外,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语感训练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学会如何具体地品味语言,可以通过比较——品出规范:调换——品出精华:揣摩——品出神韵。
二、涵泳语文的一般运用
1.教学设计上关注涵泳
涵泳语文的精妙之处是能沉浸文本,品味感悟,在读、思、品、悟中感受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那么,在涵泳语文课堂教学中尺度该如何拿捏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时涵泳的内容选择恰当,目标定位准确,方法策略有效,教师贴近文本,关注学情,不必刻意营造,使得涵泳过程自然的、无痕的在课堂发生。小学语文的涵泳,仅教学设计来说,出发点、拓展点都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本体的发展,尊重主体的学习需求,不要让语文课堂变成学霸们的独言堂,变成教师心目中标准答案的发布会。
《船长》一课中,哈威尔船长和船员之间的一段简短的对话,共151个字,是诺曼底号轮船沉没前最混乱时刻,船长与船员、大副三人之间的问答,简洁有力,和许多传统课文不同的是,每次对话前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的提示语,只有纯粹的对话内容,读者从中体会到了当时紧张的气氛。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将此内容选作涵泳的关注点,可以通过填补提示语,对比文本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揣摩体悟,真正感受作者写法的纯熟精妙:无提示语的对话,渲染紧张气氛:有序下达命令,表现人物的从容镇定:单独成段,冲击读者视角乃至心灵,用心良苦……
2.情境课堂中生成涵泳
涵泳语文课堂,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涵泳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意境,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情境中生成涵泳,是一个积淀的过程。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象地再现教材内容,将生硬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从情感上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变枯燥为生动,发掘学生情、意、智的内在潜能,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课堂在涵泳中绽放夺目的光彩。
《大海睡了》教学片段:
师:我们都是大海妈妈的孩子,(播放轻柔的音乐)大海妈妈抱着我们,摇啊摇啊。我们躺在妈妈的怀里,跟着妈妈晃动起来,摇啊摇啊,小宝宝们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慢慢地进入梦乡,做起甜甜的梦来……在梦里你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还玩了什么?
(学生在老师的描述中,慢慢地闭上眼睛,伏在桌上,好像真的睡着了)
师:大海妈妈的孩子们,刚才在梦里,你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还玩了什么呢?
生1:我在大海里和鱼儿、小虾快活地做游戏、钻山洞呢!
生2:我来到东海龙宫,龙宫是用水晶做的,我还看见东海龙王,东海龙王欢迎我到他那儿去做客呢!
生3:我骑在大鲸鱼的背上,大鲸鱼游得可快了,不一会儿就把我带到海底世界,海底世界真美真大呀!
生4:我梦见我和蓝猫一起在水底游玩,海底世界真奇妙,有山,有各种海底植物,各种各样的鱼从我们身边游过,太有趣了!
师:海底世界真奇妙啊!孩子们睡着了,大海妈妈也睡着了,你们听,(播放潮声)大海妈妈睡得好香好香呀!
3.课内表演时体现涵泳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表演一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汲取知识内容,更实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而这也是涵泳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借助表演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使凝固的语言变成鲜活可感的形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表演涵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巧妙理解语言、积累内化语言,以及灵活运用语言。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学生错误地将“拔草寻蛇”读成“拔草寻蛇”。孙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纠正,而是让学生分别表演拔草的动作和拔草的动作,学生在直观的动作体验中明白,“拔草”是从下往上用力,“拔草”是向两边拨开,学生一个小小的错误衍生出如此有趣味的表演,并在表演中进行智慧的解读,让学生不仅清楚并牢记了“拔”和“拨”的区别,更加体验到了语言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