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
现在普通高中里“学业不良学生”已为数不少,素质教育的切实落实、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部分“学业不良学生”有着消极的情绪。随着小高考、高考及升学压力的加大,又是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干扰,轻者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重者甚至于喜怒无常、无心学业。
【关键词】兴趣教育;素质沟通
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一直郁积而得不到宣泄,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危害健康。
1 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
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最终使得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主要的原因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環境的影响
有许多家庭教育不当、缺乏平和愉悦的气氛,例如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会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比较极端,这对孩子的处事情绪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这类学生在学校中会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甚至我行我素。强烈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相互矛盾时,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分沉默或者过分活跃,这两者都不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1.2 学校教育的影响
有些学校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产生学业不良学生的机制。在培养一部分精英升入大学的同时,使另外一批学生成为学业不良者遭受淘汰。老的教育模式以追求高分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这就使得许多学校和教师,出现种种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行为。
1.2.1 过高的期望
高考的压力让普遍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很多老师为了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制定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逃学、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等。
1.2.2 教师错误的思维定势
有些老师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都不够机灵,在学习上没希望,所以对这些学生一点也不关心,或者放弃置之不理,甚至歧视。因此把这些学生座位放在最后,甚至教室以为,其实这是一种教育软暴力,这种现象也变相的在高中校园内出现。
1.2.3 不当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单方面看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把考试成绩当成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评价方式的不当会给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引起考试焦虑,扩大了学业不良学生的队伍。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学业不良学生归为“异类”,强化了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放弃意识,加速了这些学生学习失败的进程。虽然现在强调三维目标的评价方式,但是仍然有部分的学校只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
1.3 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1.3.1 学习态度不积极
大部分的高一学生还处于对未来懵懂的状态,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因此导致学习态度不积极,需要家长、老师催促,往往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1.3.2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业不良学生大多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而是看着周围的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随波逐流。没有自己要实现的明确目标,不会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习毫无计划而言,最终影响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进度。
1.3.3 学习方法不恰当
采用机械式的记忆,或者题海战术等,虽然短期的学习可能有效果,但长期就会显示出不足的地方。学业不良学生往往不能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因素,共同造成了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
2 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对策思考
2.1 采取措施调控学生的不良情感
2.1.1 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受家庭影响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同,必定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通过和别人的比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增强自信。用自己艰苦的努力达到目的,始终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
2.1.2 积极与他人沟通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情绪易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喜怒无常。不良的情绪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危害健康。因此要积极与父母、老师或者同学沟通。良好的情绪可以促使思维更加敏捷,保持良好的记忆力,这样的情绪才利于学习。
2.2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改革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看法,积极挖掘学业不良学生的潜能。
2.2.1 培养学业不良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业不良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不要让课堂脱离实际,真正的学以致用。六模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点时间阅读、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辨、给学生一点时间说话,鼓励学业不良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时要难易适中。内容过深,学生会望而生畏;过浅,学生会觉得乏味。两者都不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要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安排教学内容,深浅得当,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时,内容不易要求过深,但也不能过浅。满足尖子生的学习要求的同时,也要教会学业不良学生简单的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2.3 优化学习方法,指导学业不良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大障碍,也是产生大量学业不良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六模块模式下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善于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在良好的氛围下逐渐改善学业不良学生的孤僻、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王孝玲编著.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