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译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拒绝报恩,背离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创新感恩教育途径,提升当代学生感恩素养,形成人人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缺失;对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持感恩教育,使中学生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份感恩情怀。针对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婴儿开始,家庭的各方面因素就对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认为要想在社会生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各种本领和技能,而忽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致使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另外,教育方式与环境也极为重要。第一,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父母对子女施予教育的内容,如何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刻教导孩子铭记恩情,教育孩子报恩,孩子便从小养成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有的父母懂教育,不对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会感恩。然而,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佳,父母或是对孩子严加管教,“黄荆棍下出好人”,扼杀孩子美好的天性,或是过度溺爱,致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滋生,不知感恩等等,这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都对感恩教育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助友爱,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便是爱和感恩,但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亲人之间也不知感恩,家庭气氛紧张,夫妻关系不和谐,必然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第三,家庭成员的言行。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平日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最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样,父母粗俗的言论,不道德的行为,知恩不图报的实际行动也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并对其加以模仿。因此,自身品行不好的家长必然会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对于中学生而言,有以下几点重要因素影响其感恩教育的获得。第一,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普遍存在,并且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中学生与什么样的同学关系密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置身品德高尚、知恩报恩的群体,则可能自己也受到感染,心灵纯洁,相反,与品德恶劣,不知感恩的群体为伴,则可能染上恶习,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小学时期,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到了初中时期,学生不再承认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时,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不够渊博,或是品德不够高尚等较缺乏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具有说服力。另外,教师教育的方法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初中生逆反心理严重,倘若老师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学校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不足。当今学校的教育要狠抓分数和升学率,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的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就难怪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之情。
(三)社会因素
现在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随之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时,我国的许多优良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是社会制度方面的不足。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也随之相应的完善,但是在道德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保障对人们品德的要求,没有法律约束,只是靠良知和舆论,这是国家法律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失衡。第三,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凡事“利”字当头的社会氛围里,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扭曲,追求享受,奢侈浪费,导致艰苦意识淡化,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和泯灭。这是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的不利影响。
(四)中学生自身的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寂寞孤独,苦闷忧郁,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向往独立,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脱离父母,但又没有独立的能力;逐渐与父母和老师疏远,渴望友谊等等。
二、感恩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方法适当的感恩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合作。
(一)家庭方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第一师”。首先,父母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而不是只注重孩子的其他技能的培养。其次,父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孩子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则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最后,父母应做好榜样,为孩子提供良好示范。孩子在婴儿期就具有延迟模仿能力。而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父母的言行将成为儿童关注的对象,因此,父母因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好的教育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交友,以教育小团体为突破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告知学生该如何选择朋友,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可进行小集体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的施予不同教育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自身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则容易对其认同,教师的情感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教师自身言行得当,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后,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教育,努力摆脱应试教育,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设立客观公正的奖励机制,对品德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强化其行为;而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则要适度惩罚,使其改正。
(三)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而不是被利益驱使,让孩子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应形成制度,长久进行。如将感恩写入《中学生守则》,使感恩成为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将感恩定制为班规或是校规的重要内容之一,随时规范中学生言行。
【参考文献】
[1]郭辉,黄钟美,李永.《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的表现及原因探析》选自《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6)
[2]刘子祺.《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薄弱及对策研究》选自《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