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家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在企业管理中,倡导“仁者爱人”和 “中庸之道”,对于强化企业制度文化管理,实现企业柔性管理,调动员工及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合力,推动企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管理运用
在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导致社会意识形态发生转变,出现了以儒家为首的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学说,分别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一个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影响极大。儒家思想首先在鲁国传播,在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开始在东亚、东南亚传播。近代,儒家思想逐步走向全世界,在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广为传播。儒家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对当今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当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相当部分企业的文化基础就是儒家思想。当前,研究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对于强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提倡“仁者爱人”,强化企业制度文化管理。
孔子说, “仁者,爱人”。所谓爱人,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让利。即给予他人利益。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倡导“仁者爱人”,即人不能光爱自己,还要爱别人。爱的本质就是让别人高兴。应该爱到什么程度呢?应该爱到合适的程度。孔子提倡“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就是说,爱人、让利要做到合适的程度。爱多了,自己不高兴,爱少了,别人不高兴。换句话讲, “仁”是态度问题,“义”是能力问题。“义”就是指有分寸的爱,要求既要有爱心还要爱得合适。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作为管理者要关心爱护员工,要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使他们感到高兴,是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应该的物质利益,享受到了应有的物质资源,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从而,自觉接受企业的管理,为企业贡献力量。如果不能实现“仁者爱人”,,聚会出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即领导人不安于社會财富分配的现状,又不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往往犯上作乱、以权谋私;老百姓不安于财富分配的现状,又不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往往杀人、放火、抢劫、偷盗。
可见,提倡“仁者爱人”,就是主张王道,就是要给人利益,要让人看到未来的利益,让人发自内心地追随,从而自觉工作,不犯错误,就是“我要干”,不是“要我干”。这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
在如何实现“仁者爱人”方面,儒家强调爱人民,主张轻徭薄赋。提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要培养承载天下责任的官员以及职业经理人。提倡刚柔相济,崇尚柔的政策,能用和平的途径解决的,绝不会使用暴力途径来解决。因此,儒家强调管理中的制度文化建设。认为:
第一,文化指导制度,文化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进而产生什么样的制度,不同的文化认识决定不同的制度安排。
第二,文化转化为制度。在长远利益和眼前的利益之间,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更容易经不起诱惑而犯错误,而要通过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儒家强调“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谓手足”(论语·子路)。这就是说,“正名”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有了名,就有了岗位职责。有了岗位职责,有了实际表现,就是“实”。主张“名实”相合,就是通过考核,才能产生奖励或惩罚、表扬或批评。这里,强调了管理的基础——岗位责任。
第三,制度也会转换为文化。制度规定人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大家自觉遵守了,成为习惯就成为了文化。
因此,儒家提倡领导者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因是顺应的意思。就是说,领导者要通过变革制度,不断顺应老百姓对财富的追求。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惠而不费”( 《论语·尧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国家又没有付出,是管理效益的最高体现。通过奖励把老百姓的积极性提高,能达到目的,但效益相对不如“惠而不费”,所以他说“惠则足以使民”。这一智慧在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使“惠而不费”得以体现,国家没有给老百姓的钱,只是把公社制度改变了,就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民得到实惠。企业管理者也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让企业员工得到实惠,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2 提倡“中庸之道”,实现企业柔性管理。
儒家的奋斗目标是要让社会和谐,要让社会和谐,就必须研究老百姓,研究官员,研究不得志者。儒家的显著特征就是提倡“中庸之道”。 要找到“中”就一定得研究两端。“中”就是“正”的意思,“正”就是“合适”, “庸”就是“常”的意思,指在矛盾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倡导“中庸之道,”就是要强调既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既要看到眼前,也要看到未来。寻求寻求平衡点,从空间上讲就是你也高兴、我也高兴,从时间上讲就是眼前高兴,以后也高兴。就是教导人们要算大帐,找出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点,只有知己知彼,找到大家满意的方案——平衡点,才能百战不殆。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表现为:
2.1 强调管理中“温和与严厉”的辩证统一
中庸之道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论语》记载,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论语·述而》。“温”是温和,“厉”是严厉。太温和不行,不能树立权威,太严厉,也不行,员工不敢与领导见面,无法领会领导意图,干不好工作。主张“温而厉”,就是强调“温和与严厉”相结合,明确哪些时间、地点要温,哪些时间、地点要严。 “温而厉”就是两者的结合,实现刚柔相济,“恕道”和“勇道”的统一,这正是儒家文武之道的体现。犹如毛泽东制定的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老活泼不行,会没有纪律;老紧张也不行;正确的办法是: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该活泼.明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不该活泼;明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该严肃,明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不该严肃。不能走极端。实现“温和与严厉”、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辩证统一,才能合理管理,达到目标。过分的刚性管理,容易激化矛盾,必须实行柔性管理,刚柔相济。
2.2 强调管理中的“各方面力量平衡”
要使企业顺利发展,必须找出适合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点。即要“知己知彼”,即要研究自己,也要研究别人。在管理中,必须找到平衡点,使“各方面力量平衡”。平衡的内容很多,包括制度,合同,政策,这些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东西。平衡点可能在中间,也可能在两边。员工赚得多,老板要亏本,就会撤资;老板赚得多,员工要跳槽,总得有一个大家同意的方案,使双方协调起来,这就是“中”。要找到“中”,就要 学习,研究,知己知彼。这是站在管理者立场上的管理思想。包括怎么做领导、下属,怎样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等。形成了一套规范来约束人、解决物质有限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对企业而言,这个别人,包括顾客、代理商、供应商、政府 银行等 。只有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大家满意的方案——平衡点,才能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今企业发展已经证明,按照“中庸之道”来管理企业,企业就发展。如蒙牛的企業宗旨有这样的内容,“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想收入,合作伙伴须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父老乡亲盼税收”,社会各方都有自己的要求,企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各方的关系,找到各方的平恒点,“各方面力量平衡”,使各方感到满意,大家都来支持你,你的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如何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既定成本下的利润最大化,这就需要按照中庸之道的要求,使“各方面力量平衡”,正如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要考虑各方面,寻求平衡点,而小人就会反中庸,走极端,找不到平衡点,不懂得使“各方面力量平衡”。
儒家思想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管理智慧,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仁者爱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员工为主体,关心爱护员工,实现和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结合起来,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益。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坚持倡导“中庸之道”,就是要实行刚柔相济,在严格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既有严格管理,又有人性化服务,坚持柔性管理,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团结和谐的友好局面,同心通德的为企业发展出力。就是要找到企业与社会各方的平衡点,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合力,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推动企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波.儒墨道法管理智慧[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1(11).
作者简介
王剑平(1970-),男,四川省内江市人。现为四川蜀渝石油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政工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作者单位
四川蜀渝石油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