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脑减负后:奇思妙想涌现

2017-03-20 04:01编辑芬子
科学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摩西巴尔冥想

编辑/芬子

给大脑减负后:奇思妙想涌现

编辑/芬子

只要不是在睡觉,我们的大脑一刻不停地在运转,说是“思绪万千”也不为过,但许多时候这些思考并没有多少价值。

神经系统科学家摩西·巴尔是以色列巴依兰大学多学科大脑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担任教授。2016年6月他和研究生希拉·巴罗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在思绪乱七八糟的时候不能充分挖掘内心世界的潜能,独特和有创造力的思维能力明显会被杂念、穷思竭虑和其他形式的“思维负荷”阻碍。

很多心理学家假定,未加干涉的思维倾向于沿着熟悉的联想那种路子走。但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创意思维,而不是常规思维,才是我们思维清晰时的默认认知模式。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他们给参与者布置了一项自由联想的任务,同时给参与者的思维能力施加不同程度的负荷。比如,在一项实验里,他们要求半数的参与者记住一串七位数,另一半则只需记住两位数。在参与者运用短期记忆记住这些数字串的同时,他们又向参与者提供一个单词(比如鞋),让参与者尽可能快地说出脑子里因之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比如袜子)。

他们发现,比较高的思维负荷会持续降低这一反应的独特性和创意性:需要记住七位数的参与者做出的是统计学上最常见的反应(比如,白/黑),只需记住两位数的参与者给出的则是相对不那么典型、更富于变化的搭配(比如,白/云)。

在另一项实验中,他们发现,作出反应的时长与反应的多样性成反比,排除了思维负荷低的参与者不过是花更多时间做出有趣回应的可能性。事实是,如果思维负荷比较高,就算是寻找一个常规的答案,也需要更多时间。这些实验说明,思维的自然倾向是去探索并偏爱新意,但如果负荷过大,它会寻找最熟悉、同时也难免不那么有趣的解决方案。

所以他们认为,大体而言,我们大脑的探索和利用活动之间存在一种矛盾。处在探索状态时,我们处理事情的角度、广度、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也都比较强。其他时间里,我们则依赖或“利用”已知的东西,依赖我们的预测。前往一个没去过的国家旅行时,我们往往更具探索性,而当我们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时则更容易处于“利用”状态。

摩西·巴尔说:“生命中的许多时间里,我们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状态。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实用的益处:如果不探索,我们人类就永远不会走出洞穴;如果我们不利用熟悉状况的确定性,就会冒太多的险,走向灭绝。只不过,这里需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平衡。他们的研究显示,你内在的探索太过经常地因思维负荷过多而减少,就像对外部环境的探索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以各种方式给思维“施加负荷”:记下要买的生鲜杂货清单,以便晚些时候在超市里采购;多次默念一个刚认识的人的名字,好让自己不会忘记;参加重要的会议之前,反复练习自己的说辞。当然,还有无时无刻的普通思维游荡。另有一些更具病理性,或至少更难根除的思维负荷来源,比如在压力、焦虑和抑郁状态下特有的冥思苦想模式。所有这些负荷都会消耗心智,导致思维呆滞和快感缺乏,即感受快乐的能力低落。

过去几年,摩西·巴尔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在内省冥想隐修中过上一周静默的生活。即沉默一周,努力清空自己的思想,虽然这不适合内心脆弱的人,不过摩西·巴尔的确希望所有人都能至少试一次。

第一次去隐修时,摩西·巴尔惊奇地发现,一个普通的番茄吃起来怎么会那么美味,为什么他不再那么介意身体上的不舒适,怎么能单单盯着一朵花看45分钟,而且还如此满心欢喜?当他回归思考一些东西而非什么也不想的状态时,他的想法变得更新鲜,也更让人意外。

他的结论是:“显然这种古老的冥想实践帮我解放了思维,让它对当下有了更丰富的体味。除了在体验极端的恐惧或经历性高潮时,你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时间让思维处在游荡状态。结果,只有一小部分心智仍然在参与眼前的事物,走神和沉思变成提高生活质量的负担。”

所以,他建议,要培养一种给大脑减负的能力——不管是通过冥想,还是一些别的实践——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对世界的体验,而且就像他们的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它也会极大丰富你的思维。

猜你喜欢
摩西巴尔冥想
得到的都是笑脸
蓝的冥想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昆虫骑士巴尔格4
《冥想》
冥想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摩西的脚步
独享清凉
巴尔要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