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玲玲
品德课堂是学生德性养成的温室,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合适的生长环境和营养丰富的沃土,然而,当今品德课堂存在诸多弊端:德育目标形式化,脱离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事倍功半。
创设生活情境:鱼儿自由呼吸
每位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如同欢蹦乱跳的鱼儿,品德课堂宛若鱼缸,缸中有水鱼儿才能呼吸、畅游、生长,我们要让鱼缸中充满新鲜的生命成长之水,使“鱼儿”能够自由呼吸、尽情畅游、健康生长。“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让一切成为可能,笔者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基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开展教学,让学生像鱼儿一样自由成长,现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逛商场》教学为例,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策略。
生活是道德孕育的土壤,如同鱼儿生活的水环境一般,品德教学离开了生活犹如鱼儿离开了水,学生将无法自由呼吸,我们要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儿童生活,用生活之水润养学生,让他们像鱼儿一样自由呼吸。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逛商场》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笔者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模拟商场的环境中展开教学,笔者首先在课前将教室布置成微型商场,室内张贴了各种商品海报,设置了各种商品区,摆设了许多商品,设置了收银台和咨询台,笔者通过谈话导入教学:“同学们长这么大一定逛过商场吧,上周末老师就去了一趟商场。”笔者边讲述边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商场的画面,“你们有过一个人逛商场的经历吗?请把你逛商场的经历和大家交流。”孩子们有的说出自己到过的商场名称,有的说出自己购买过哪些商品,有的说出购买商品时要注意质量,有的还介绍了逛商场时要预防小偷等经验。在孩子们交流完毕后,笔者说:“今天我们将商场搬到教室,就让我们集体逛一次商场怎么样?”孩子们一听可兴奋啦,仿佛真的来到超市一样。接着,笔者就和学生在仿真的超市中愉快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产生于生活,是人们在生活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认识。因此,培养儿童的品德不应当离开他们的生活,而要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这种培养应当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我们决不能脱离了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搭建探究平台:鱼儿尽情畅游
轻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导致了学生缺乏个性,整体道德素质下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如果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是得到落实,他们的品德发展就越是理想。品德的培养不是停滞于书本的知识学习,不能进行纯粹的纸上谈兵,而应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自我历炼,领悟提升。笔者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像鱼儿一样尽情畅游。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选购物品”实践活动,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逛商场中亲自购买、亲身体验,从而了解他们平时逛商场的基本状态,为接下去针对性的教学做好铺垫。我还组织了“他们是文明小顾客吗”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激烈地辩论中碰撞思想,明辨是非,明确逛商场时的基本要求。组织的“做个文明小顾客”角色表演是孩子们表现最踊跃的活动,该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购物习惯和品质,提高了文明购物的素养。在每项活动中,笔者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间,放手让他们活动交往,让他们像自由自在的鱼儿一样在池塘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开放活动空间:鱼儿奔向大海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与开放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开放德育活动空间,将知和行统一起来。社会是学生历练品德的大舞台,我们要将教学时空拓展延伸至课外,把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飞翔,在社会实践中亲身经历、熏染内化,净化思想、提升品质。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购物习惯,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真正提升文明素养,笔者布置学生开展“周末我当家”实践活动,为家中购买蔬菜、食品等生活用品,让学生在真正的购物中实践,在社会大环境中锤炼,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真实的行动中使自己的品德素质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把学生置身社会环境,如同让鱼儿奔向大海,回归大海的“鱼儿”拥有更多的伙伴,拥有更大的舞台,大环境中的历炼一定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健。
“主体性道德教育”倡导以生活为教学背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体探究,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与“道德真义”为基点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在品德课堂中践行“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品德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