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落实“双基”,提升审美能力

2017-03-20 23:20郑晓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双基音乐教学实践

郑晓娜

摘要:音乐知识技能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有效落实双基,又不显得枯燥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从融音乐知识于学生的活动、延伸、整合音乐双基、从经典入手,让视唱练习和欣赏相互渗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双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28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摈弃科学实践的做法,是音乐课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所以,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固然离不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但不能以此来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于是,有些专家就提出了要“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这个观点。

然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音乐审美能力往往制约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形成音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如何在技能技巧学习中体验美育,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始终贯穿在学生的情感参与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提高自己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融音乐知识于学生的活动

中小学生还处于好动、爱热闹的层面,严肃并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技巧训练这种旧式教学模式始终处于一个静的状态,与他们的兴趣极其不符。那么,如何将静态的“双基”转化成动的状态,就需要一定适当的活动环节来辅助完成。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音乐理论概念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简单活动中。

例如:在认识力度记号时,准备两个小鼓为教具,在纸板上的正面(反面)写上强(f),弱(p),中强(mf),中弱(mp),极强(fff),极弱(ppp),渐强( ),渐弱( )等一系列力度记号,选取两名学生上来根据文字提示击出相应的力度感觉,一个击“强”一个击“弱”……形成强烈的音响对比,有了色彩对比之后,再出示反面相应的力度记号。同样,借助教具运用直接的实践对比来演示各个不同的力度记号,也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全部力度记号后,让他们自己出题,自己来演示不同的力度效果,用鼓声来表达,如“p—f—mp—ppp……”等。让学生在直观的音响感受中掌握抽象的力度记号,有了这样的力度变化概念,在以后音乐作品的具体欣赏中,学生就能较好地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音响在力度方面的变化。

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在今后不断学习、享受音乐的动力和催化剂。

二、延伸、整合音乐双基

现行的新教材从视觉效果、教材内容以及教材编排方式等方面多与以往教材有较大的变化。旧教材以每课的形式存在,除了歌曲学唱、欣赏内容,还安排了相应的音乐知识、视唱练习、节奏和发声训练以及有关思考题。而新的教材是以单元的形式存在,与旧教材同样有歌曲学唱、音乐作品欣赏,不同的是将原来的“双基”训练由实践与创造来取代,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创编的机会,让学生在更多的动一动、听一听中感觉音乐所带来的乐趣。纵观新旧教材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比以往要广得多,而许多教学内容都要以一定的音乐知识为基础。旧教材每一册相对来说都有一个学习重点(如第一、二册涉及民歌民乐,第三册介绍了个别常见的西洋乐器,第四册则重点介绍中国戏曲,而第六册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方交响乐)。如何将新旧教材进行整合,吸取它们的优秀之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巧妙地利用“双基”,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

三、从经典入手,让视唱练习和欣赏相互渗透

熟悉的旋律往往会让学生觉得亲切,在欣赏时能完全置身其中。有时,我们教材安排的欣赏曲目往往篇幅过长,结构较复杂,涉及的内容繁多,而每首乐曲都是以主题为核心的,它体现了乐曲的基本思想感情,是全曲的命脉,缩影和变化发展的基础,与其将冗长的乐曲反复欣赏,倒不如抓住“精点”好好掌握。唱奏主题不仅让学生感知到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内涵,还能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通过唱,听两结合,不仅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试唱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活泼了课堂气氛,体现了音乐的娱乐性。例如:欣赏《婚礼进行曲》时,首先用管风琴的音色弹奏出乐曲的主题:

刚第一小节学生就開始跟着吟唱起来了,于是出示乐谱主题,学生竟毫无错误地试唱下来,大部分还投入了边划着拍子来唱。这种直接的艺术实践使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就充分感受到作品庄重而幸福的情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全曲长达二十分钟左右,而主题却早已深入人心。在欣赏教学中,先用试唱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乐曲主题凄美委婉的情绪,可以给全曲的欣赏做一个良好的铺垫,而乐曲的主题包括了附点、十六分音符、较大的音程跳度以及融合了一些戏曲的元素,是平时试唱的难点,由于大家都熟悉乐曲,这些技巧性的问题在学生深情的吟唱中都迎刃而解。同样“03 33 | 1 — | 02 22 | 7 — |…… ”在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让试唱与欣赏教学在不知不觉中相互渗透,取得令人愉悦的效果。

教师应当了解课堂中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除了有限的教材资源外,还必须广泛地阅读、积累,涉及面要广(包括古今中外、流行音乐、声乐、器乐作品以及戏曲、美术、舞蹈等相关艺术),还要充分关注音乐界的动态。知识在于实践,对生活媒体中出现的一些音乐事件、音乐家也要进行适当的渗透。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时,选用由梅塔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指挥的现场录像,不但让学生有听、视的感受,还对“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约翰·施特劳斯都有所了解,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深深领悟到自己音乐知识的匮乏,以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艺术化的“双线”教学,它的明线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审美活动。”它的暗线则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

新课程让音乐课以这样的面目呈现出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审美,让学生在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形成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 325600)

猜你喜欢
双基音乐教学实践
略谈地方本科院校对钢琴基础课“双基”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学好高中化学之四建议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