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的为害及绿色防治技术

2017-03-20 18:16丛宇阳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措施危害

丛宇阳

【摘 要】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然而目前高毒高残留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使得玉米螟产生抗性并使天敌昆虫数量大大减少,玉米螟的绿色防控技术需要大力关注。

【关键词】玉米螟;危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ostriniafurnacalis with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ostriniafurnacalis; harm; control measures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产作物之一,在粮食储备、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防治玉米虫害以保证产量成为玉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黑龙江省多发生的玉米螟主要是亚洲玉米螟,其成虫多将卵产在叶片背面近中脉部,形成不規则形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个龄期,末龄老熟幼虫为淡褐色,头部黑色,腹部背面有明显的两排毛瘤,背线明显;蛹期多为红褐色或黄褐色纺锤形个体;成虫一般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翅展时前翅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间有两条褐色短纹。玉米螟幼虫期具有趋触、趋湿、趋化性及负趋光性,低龄幼虫多潜藏在含糖量高、阴湿背光的幼嫩植物组织取食,而高龄幼虫则主要以钻蛀的方式在玉米茎杆、穗轴内取食。

1 玉米螟为害症状

1.1心叶期前至心叶期为害 初孵幼虫取食嫩叶上的叶肉而留下表皮,3~4龄幼虫开始具备取食叶片坚硬组织能力使叶片行程不完整缺刻。心叶期初孵幼虫集中于心叶取食形成明显的“花叶”,严重时叶片破碎不能展开,进而导致雄穗不能正常抽出。

1.2 孕穗期及抽穗期为害 孕穗期原集中于心叶中的幼虫转移至上部,取食未抽出的玉米雄穗。雄穗抽出后继续蛀食雄穗周围茎秆,导致茎秆折断。

1.3 灌浆期为害(蛀茎盛期) 雌穗膨大或抽丝时,初孵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危害,同时蛀食雄穗以下茎节,严重影响营养物质传输,影响籽粒灌浆。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综合防治

2.1.1 种植高产抗螟玉米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对于玉米螟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黑龙江省大规模种植的玉米品种如“先玉335”等均属感病品种[1],当气候条件对于玉米螟适宜时,极易在田间发生大规模虫害。因此可以依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抗病品种,如推广心叶期抗螟的玉米品种“垦单5”、“高油4515”[2]等。

2.1.2 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春播时可早播小面积玉米田诱集玉米螟产卵,后一举歼灭;合理间作,如玉米与红花苜蓿间作可有效抑制玉米螟发生,玉米与匍匐型绿豆间作以提高赤眼蜂的寄生率;整枝打杈,清除玉米螟卵与幼虫;人工去雄,在危害较重的田块的玉米抽穗期进行人工去除1/2的雄蕊带出田外销毁,以降低虫口密度。

2.1.3 消灭越冬虫源 越冬玉米螟的虫源基数是第二年玉米螟发生程度的主要限制因素。目前主要通过处理秸秆、诱杀越冬代成虫以及释放辐射不育雄虫三种途径控制虫源。玉米收获后要对田间秸秆、根茬、苞叶等植株残体进行沤肥、白僵菌喷洒封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100g)或铡碎后秸秆还田的处理;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应合理设置布局高压汞灯或黑光灯,集中诱杀玉米螟成虫。

2.2 生物防治

2.2.1 天敌的利用 利用寄生性天敌,如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及松木毛虫赤眼蜂对于防治亚洲玉米螟都有很好的防效。玉米螟赤眼蜂的防效较松木毛虫赤眼蜂要高[3],目前在黑龙江省更多地推广在每年6月末7月初玉米螟卵的始盛期分3次投放松木毛虫赤眼蜂蜂卡进行防治。放蜂时,先在地块内每亩选择2~4个放蜂点,每点放置一个蜂卡,使携卵面内卷成圆筒,用大头针固定在玉米从上到下数3~4叶的中部背面,平均每亩的放蜂量要保证至少1.5万头。

2.2.2玉米螟性诱剂 昆虫的性信息素具有特异性、专一性及高度选择性。田间可以利用玉米螟性诱剂的诱捕器进行防虫,使用时注意诱捕器的高度以及颜色类型,目前常用的诱捕器一般为水盆式和非黄色的三角式,将其悬挂于2.0~2.5m处诱集防效好。

2.2.3 植物源物质(印楝素)的应用[4] 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玉米螟时可以适当应用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如利用印楝素乳油按照其说明用量在玉米心叶期制成药沙撒施,或抽雄期灌注刚刚露雄的玉米雄穗。

2.3 化学防治

玉米螟绿色化学防治技术旨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的同时进行适时、适量的施用。目前生产中多利用高秆作物行走式喷雾器在玉米喇叭口期进行药剂喷雾,推荐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或啶虫脒、噻虫嗪、氯虫·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

参考文献:

[1]刘杰,姜玉英.2012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7):270-279.

[2]张海燕,王丽艳等.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J].玉米科学,2013,21(4),124~126,131.

[3]王连霞.齐齐哈尔市玉米螟发生规律的演变及应用赤眼蜂防治技术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14:19.

[4]胡志凤,孙文鹏等.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0):145~149.

猜你喜欢
玉米螟防治措施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药+酒 危害大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酗酒的危害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