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平
(铜仁市人民医院骨科,贵州 铜仁 554300)
胸腰椎骨折主要是指由外力打击造成胸腰椎骨质的连续性被破坏,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柱损伤。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方法主要是施行跨伤椎置钉术,其疗效较好,但矫正患椎后凸畸形的效果较差且易导致钉棒断裂、复位椎体高度丢失等情况[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施行跨伤椎置钉术相比,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可取得更优的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观察采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为近年来某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将这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其年龄为18~63岁,平均年龄为(40.5±22.5)岁;其中发生车祸伤的患者有11例,发生高空坠落伤的有14例,发生砸伤的有5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9例;其年龄为19~59岁,平均年龄为(39±20)岁;其中发生车祸伤的患者有9例,发生坠落伤的有15例,发生砸伤的有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对照组患者施行经肌间隙入路跨伤椎置钉术,对观察组患者施行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案是:在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X线检查、CT检查及MRI检查,充分了解其发生胸腰椎骨折的具体情况。使两组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及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伤椎后正中部的皮肤上做一个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在患者脊柱后中线双侧2~3cm处找到多裂肌与最长肌的肌间隙,对肌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充分显露手术视野。找到关节突关节,确定置钉的位置,用开口椎进行开口操作,用探针沿5个面进行探查无误后将椎弓根钉置入。在连接钉棒系统后,用撑开钳对患椎进行撑开复位,直至在X线透视下确认伤椎复位的高度理想。调整钉棒系统并将其锁紧,对术区进行常规冲洗,缝合手术切口。在为两组患者植入椎弓根钉时,为对照组患者在伤椎上下相邻的椎体内置入单向螺钉,为观察组患者在伤椎中置入短万向螺钉,并在上下相邻的椎体中置入单向螺钉。
对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术后随访,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其伤椎高度、Cobb角及骨折愈合的情况。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较短,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分析(±s )
表1 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分析(±s )
组别 n 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住院的时间(d)观察组 30 61.8±7.4 88.6±10.5 19.5±4.9对照组 30 79.1±8.9 97.3±14.7 24.1±5.4 t值 8.1865 2.6378 3.4552 P值 0.0000 0.0107 0.0010
在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和Cobb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其伤椎的高度均较高,其Cobb角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其伤椎高度、Cobb角的分析(±s )
表2 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其伤椎高度、Cobb角的分析(±s )
组别 n 伤椎高度(%)Cobb角(度)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观察组 30 36.4±3.2 90.1±1.5 88.2±3.2 19.8±2.4 8.7±2.3 8.1±1.8对照组 30 35.8±3.6 91.6±1.6 84.3±2.3 20.7±1.9 9.9±2.0 10.2±1.2 t值 0.6822 3.7460 5.4205 1.6103 2.1564 5.3168 P值 0.4978 0.0004 0.0000 0.1127 0.0352 0.0000
在术后,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但是,对此病患者进行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的时间长、术中的出血量多、矫正后凸畸形的效果不理想、可导致术后钉棒断裂及复位椎体高度丢失等缺点。如何提高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进行临床研究的重点[3]。
近年来,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方面显现出理想的效果。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对此病患者实施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具有耗时短、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术中的出血量少、对腰部神经及动脉的损伤小、无需剔除椎旁肌(可保证椎旁肌的完整性)、术后腰椎的稳定性高、发生腰背痛等症状的几率低等优点。在接受该手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腰背部肌肉的功能训练,进而可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有效地恢复伤椎的高度及Cobb角。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合并有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前,应先使用骨水泥对其施行椎体成形加强术,并由置钉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对其进行手术操作。在术前,医师应对患者胸腰椎受损的程度进行准确评估,进而为其制定最合理的手术方案,并在术中选用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选用的螺钉太短可造成复位效果差,选用的螺钉太长可影响椎体前方爆裂骨块的复位)。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手术的时间及术后患者住院的时间较短,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少,其伤椎的高度及Cobb角的恢复效果较好,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1]王利民,戴冠东,刘国辉,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6):463-466.
[2]赵爱彬,张勇,张金鹏,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2013,8(12):1743-1744.
[3]刘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