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利红
摘 要:开展微信隐性思政教育是顺应历史发展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必然要求。本文依据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探讨了如何借力微信加强隐性思政教育。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微信;思政教育
一.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加速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以自我生产和自我传播为特征的自媒体时代扑面而来。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网络应用程序,集交流、娱乐、信息平台于一身的微信,一经产生便以其特有的个性和便捷多样的操作方式,迅速成为大学生主流沟通渠道。小小的绿色图标覆盖面日益广泛,微信正凭借着丰富的形式、超强的互动性、高效迅速的特点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信息网络快速发达的今天,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不懂得利用新媒体技术是万万不行的,习总书记指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大对微信的积极探索,运用好备受学生推崇的思想表达和感情交流的新媒体形式----微信,借力微信努力探索“微”思政隐性教育。在自媒体时代,使微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助手,更有效的引导青年把自己的人生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联系起来,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有效的引导青年正确地将自身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机地联系起来,正确地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隐性思政教育:
1、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隐性教育的教育主体体现为“宏观性主导”,或者说隐性教育的“操作者”是“宏观性主导”。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
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即隐性教育。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就是从环境熏陶的角度肯定了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作为一个专门术语,“隐性教育”这个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
2、隐性思政教育: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隐性教育进行的探讨和研究。隐性思政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
自媒体时代,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且有效的教育形式。隐性教育强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接受教育信息。它具有目的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途径的跨时空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优点。
3、微信隐性思政教育:?微信隐性思政教育就是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规划和管控微信,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動、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拓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提出合理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自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三、微信自媒体使用现状:
1、学生微信自媒体使用现状:我国青年学生上网率近100%,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生力军,其中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的学生约占1/3。他们经常活跃在博客、论坛、校园BBS、人人网、微博、QQ等新媒体上。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5年度微信用户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45.4%的用户在18-25岁之间,学生微信用户占到了19.7%。接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57.3%的用户通过微信认识了新的朋友,或联系上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同时,微信中的购物,出行,社会公共服务等各种功能,更是能够为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学生不但热爱使用微信进行社交和获取网络讯息,而且喜欢通过微信分享、推荐、收藏、跟帖、评论来实现意见的二次传播,俨然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主体。
微信功能强大、简单便捷,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习惯。里面的“摇一摇”、“扫一扫”、“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新颖有趣,的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备受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现代学生喜爱。青年学生喜欢使用微信,利用微信更好更快捷进行社交活动,随时随地获得海量讯息,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作为最具有求知欲的一类人群,他们渴望第一时间了解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朋友,渴望展示自己;渴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在高校的覆盖率更是超过99%,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以其灵活智能的特点,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和社交心理,开启了学生学习生活新模式。
2、微信隐性思政教育现状: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管理、只简单发布工作通知,只粘贴新闻,漠视了服务功能、交流功能,造成学生登陆平台看通知的现象。甚至,还有些学校认为自媒体会使部分学生过分沉迷于其中,害怕对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自媒体围追堵截。“微”隐性思政教育现状,一是认识的落后导致微信的优势未能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注册开通微信的学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大部分没有充分地运用好微信超时空的特性,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和“一对多”的互动,也没有将微信平台运用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活跃度低导致微信优势不能发挥。学校思政教育依然坚守僵化的“灌输式”教育,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然后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直接性导致效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发挥微信共享优势的学校“微”隐性思政教育现状,会导致学校思政教育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失声;没有自媒体的“微”隐性思政教育,会导致我们在正面课堂上的显性教育成效,风蚀在自媒体的虚拟世界中。“手机控”、“微博控”、“微信控”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普遍的自媒体改变着人,同样也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度融合。
四、借力微信打造微信隐性思政教育的对策
1、创建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两种保障
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一要创建微信应用的组织保障,这是是保证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有效运行的关键。创建微信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坚持在高校党委领导下,依靠高校宣传部门、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共同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有专门工作部门,又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问责制,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高校的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高校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二要创建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微信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保障。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保守的思想,落后的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面对这一现状,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培训工作,提高思想意识转变思维模式。所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对微信信息把关。一方面要提高思政微信活跃度,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杜绝虚假信息或失实信息在微信上传播,集中清理并屏蔽不良信息进行。其次,对网络微信实名认证进行把关。微信实名制不但可以让发布者对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微信信息内容的可信度,进一步遏制了虚假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对微信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意见领袖进行把关。为了防止非主流意见混淆视听,应该从草根微信中进行筛选,注重培养一批掌握思想教育理论、熟悉微信技术的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还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人士开通实名微信,对热点事件及时进行评论,让微信用户得到更可靠或更接近真实的观点。
2、借力微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形形色色的思想、冲突的多元价值观随着微信平台互动性强、传播快等优势,对尚未完全定型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产生冲击,一些负面消极甚至有害的信息更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迷惘。这些情况都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微信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双面性。多正面积极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过硬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进入职场打下基础。
二是坚持提升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的自律能力。蓬勃发展的微信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隐私保护仍显不足、信息真实性鉴别难度大、信息碎片化等。因此,利用微信犯罪的案件逐年上升,传播信息的庸俗化现象也正在显现。要及时普及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教育学生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传播不良不实信息,及时检举违法违规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效利用微信,避免微信带来的危害。
結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微信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现代科技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自媒体相结合,善于做好网上网下两方面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