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17-03-18 08:21
关键词:社会分工长三角产业链

宋 鹏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产业链视角下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宋 鹏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用蛛网模型解释了产业链的形成原因,利用“4+4+4”模型,从四维对接、四维调控和四条产业链三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和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维、空间维、供需维和价值维进行创新发展研究,并提出建议。

机器人产业;产业链;蛛网模型;“4+4+4”模型;创新发展

早在 17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产业链的研究,当时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劳动分工问题上。一百年之后,亚当.斯密指出产业链本质上是一条迂回的链条而分工是链条产生的基础,这一观点见于其著作《国富论》。乔.贝恩在马歇尔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为产业链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国内对于产业链的研究多以实证为主,如刘玉芹、胡汉辉通过对电信产业的多维度研究,提出了网状化产业链是导致电信业垄断市场的根本;王振坡在农村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中,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和与其相匹配的产业相结合;岳中刚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国内外学者用不同视角、不同方法对产业链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产业链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产业链优化能够促进该地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该地产业竞争力。因此,本文从产业链视角出发,研究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制定产业政策、安排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一、产业链形成原因

企业受资源、技术和能力的约束,无法完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生产活动,因此,通过合作协议和委托代理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出去,从而促成了产业链的出现。产业链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并且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深化。用广义的蛛网模型三维理论可以很好地分析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如图 1所示。

图1 产业链蛛网模型

图1中,x轴表示市场交易频度,其中x轴上三点X1、X2、X3关系为:X3>X2>X1,意为市场交易程度从X1到X3不断加强;同理,y轴表示社会分工程度,Y3>Y2>Y1,意为社会分工程度从Y1到Y3不断加深;z轴表示产业链发展程度,Z3>Z2>Z1,意为产业链发展从Z1到Z3不断深入。产业链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Y1点是产业链延伸的起始点也是市场交易的出发点。Y1点代表社会分工的开始,社会分工催生了市场交易的X1点,市场交易X1点的产生需要产业链轴上的Z1点与之对接,产业链Z1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Y1演变为Y2,社会分工细化推动市场交易频度加大,X1变为X2,市场交易频度加大,产业链继续向前延伸,再接着Z1升级到Z2…...如此周转往复,促使市场中社会分工持续细化、交易频度持续增强,如此的结果是促使产业链不断向前延伸。

从图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产业链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频度之间是彼此关联、互为一体的。产业链、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易三种要素相互协作,共同组成相对平衡的产业系统,三条轴上任意一点的变动都会打破平衡,影响到产业系统的稳定。现实中,产业链涉及到的企业数量越多,分工越细化,交易越频繁,整个产业系统就越趋稳定,企业获得的价值就越高且更能够实现双赢。

二、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链

(一)机器人产业链的概念

机器人产业链并非是单纯的直链结构,而更像是一种网状结构,是与机器人研发、设计、测试、生产、组装、宣传、销售和售后等一系列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以及中间环节等所有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状结构。参照蛛网模型三维理论,机器人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由X(社会分工)、Y(市场交易)和Z(产业链发展)三维构成(如图一),在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研发、设计、生产等过程交由不同市场主体完成,即社会分工,进而推动机器人产业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促进产业链发展......如此反复,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延伸、稳固。图2为机器人产业链图。

图2 机器人产业链图

(二)产业链形成机制

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可用“4+4+4”模型解释。“4+4+4”模型由吴金明等学者于2006年提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理论已经日趋成熟。该模型主要从三个层面解释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分别是四维对接、四维调控和4种主要产业链。四维对接分析的是产业链形成的内部机制,包括对接主体、对接动力、对接过程以及对接原理;四维调控分析的是产业链形成的外部机制,包括政府调控、产业调控、企业调控和产业链对接机制调控;4种主要产业链有技术链、空间链、供应链以及价值链,四种链共同作用形成产业链的对接机制。

(三)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链形成机制

根据上述“4+4+4”模型以及蛛网模型(图1)和机器人产业链图(图2),我们尝试提出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表1 四维对接

表2 四维调控

需要强调的是,宏观政府调控、中观行业调控和微观企业调控都必须受到对接机制的约束,产业链的良好对接是宏观、中观、微观调控实现动态平衡的前提。

表3 四种产业链

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目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上下游企业数量不对等且衔接不流畅,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研发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以上,在产业链视角下,有必要对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三、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从产业链视角考察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其本质是对机器人产业链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的安排。我们从四个维度展开对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

(一)技术维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高端制造业上站稳了脚跟,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知名度上进步较快。2015年3月《中国制造2025》出台以来,长三角地区新增机器人技术研究院5家,目前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研究基地多达15个,广泛分布在上海浦东、宝山、江苏南京、昆山、常州以及安徽芜湖,如南京机器人研究院、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钱江机器人研究院、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院所依靠当地产业政策优势和高校聚集的高端人才,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研发,并且注重成果转化,能够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二)空间维

机器人零部件多,生产工艺繁杂,而且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这就使整个产业链既长且复杂,呈现出复杂网状结构。根据目前的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产业链在空间维度上的延伸和发展更多的表现为产业集聚。以江苏省为例,截至 2015年底,江苏省统计确定的重点产业聚集区有209个,产业聚集区内注册企业数量 35741个,拉动就业171.69万人,2015年重点产业聚集区实现收入3622.19亿元,利润350.28亿元,纳税157.11亿元,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是经济新常态下一种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有效性在区域性产业发展上表现更为明显。

(三)供需维

从供给侧看,应集中发展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调整机器人产业分布,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机器人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另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和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培养地区龙头企业,发挥标杆作用。从需求侧看,长三角地区各机器人产业基地应该对市场有敏感的趋势性把握,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机器人产品多样性。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应更能够体现出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从而满足用户需求。

(四)价值维

囿于多种原因,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价值维度的实现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这些原因主要有新型产业结构标准高,转型升级困难大;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推动和扶持,市场机制尚未完全激活等。价值链作用的发挥要求整个区域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适应市场机制,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减少不必要交易环节以降低交易费用,为企业减负。另外,提高机器人产品的附加值可增加企业的额外价值。

四、结论

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很多,本研究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分别采用了广义蛛网模型三维理论和“4+4+4”模型理论工具,分析了产业链形成原因和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形成机制。据此,提出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几点建议:(1)技术层面上,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发展优势,依托众多科研院所和区位优势,推动机器人产业重大科研课题立项,加强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2)空间层面上,继续推进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同时优化区域内产业分布,促进各机器人产业基地交流合作。同时,完善区域内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产业分工,使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化。(3)供需层面上,由政府或机器人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牵头,举办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多层次的展会或洽谈会;优化信息系统,提升采购、生产、库存、物流效率,实现准时化生产;还应根据客户需求体现产品定制化特征。(4)价值层面上要优化产业链,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还应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配置机器人产业资源,另外,还要注重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1]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 [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21-23.

[2] Bain J S.Idstr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 John Wiley, 1959:44-47.

[3] 刘玉芹,胡汉辉.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与电信市场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29-141.

[4] 王振坡,梅林,王艳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研究[J].江淮论坛,2014(3):11-19.

[5] 岳中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57-63.

[6] 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林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29):56-61.

[7] 李颖.基于改进的 Shapley值的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稳定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5):154-157.

[8]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责任编校:李延军)

F124.3

:A

:1674-327X (2017)01-0045-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14

2016-08-16

宋鹏(199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生。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长三角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